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实践。
一、重视信息技术,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地位。
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加快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改革也同样如火如荼。我们不能再功利性把信息技术当成“副科”,而应该重新审视,有个新的认识。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的高效学习工具,主要包括六方面功能:一是信息工具,获取资源,探究知识;二是情境工具,创设情境,强化意境;三是效能工具,化解难点,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四是认知工具,支持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五是交流工具,支持协作学习;六是评价工具,记录学习过程,展示学习作品,促进反思和发展。可见,信息技术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多功能学习工具,学习者对信息技术正确认识和合理应用将成为信息时代的基本素养。
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整体设计课程内容。
无论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还是信息社会责任,都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因此,结合本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首先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整体设计课程内容”。创设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真实的实际问题中。倘若学生每次课都在经历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度过,长期下来,他们的信息意识就会逐渐增强,信息能力就会不断提升。例如,在 Word电子文档教学模块教学结束后,恰逢学校开展秋季运动会。于是我就给学生布置了多媒体综合作业——“我们的校园运动会”。让同学们自己去搜集运动会期间的新闻报道,可以是反映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也可以是后勤保障人员的辛勤付出……。以同学们亲身经历的最熟悉的校园生活为载体、融入文字、图像、声音、甚至视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集成、表达与交流等内容。同学们热情高涨,完成得非常出色。
在校本课程Photoshop图像处理模块,我结合校团委开展的活动“班徽、舍标设计大赛”。让学生经历了从素材收集、款式构思、线条勾勒、颜色填充、个性化图案及logo、标志性文字的设计到作品最终的点缀渲染等过程,在整个作品的设计过程中,学生既解决了软件的学习,同时又具备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创造性、个性化也都得到了发展。
总之,我们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要摆脱教材的束缚,“用教材而不教教材”,有时候我们需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及内容调整,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通过开放式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信息素养。
三、利用层次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俗语说得好,“黄沙入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到完全相同的一双叶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关注每一位学生独特的个性差异,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教育教学中,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效果;而课堂上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也明显地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需要立足实际,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充分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