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具体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主要是将学生的学习渗透到实际生活中,在具体教学中,提前设计好相应的教学项目,其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已学习的知识,对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解决,并促使师生之间实现良好发展。当学生充分了解到项目教学法后,就能轻松地发现通过项目教学法,不仅能够使信息技术的具体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而且还能使学生通过该过程的学习,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所谓的项目教学法,主要指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完成整个“项目”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点主要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信息技术实际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而且还能实现知识与技能、学习与具体应用齐头并进的效果。《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需将学生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作为根本目标,相关信息技术教师虽然明白对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进行提升的重要性,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无法有效落实。比如,高中生通常对操作课更有兴趣,但是,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的实践课通常较为复杂,导致教师对项目的设计以及开展经验不足,且部分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课缺乏重视度,这就导致部分教师仍停留于“教操作”层面,而没有提升至信息素养的提升高度[1]。因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在任务驱动、小组协作的基础上,找到相应的教学方法与实例,指导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设计方案、实施和评价,以促使项目教学法深入践行。将项目教学法运用于具体教育教学中,通常具有以下优势:学生通过应用项目,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学习当中感受到成就感,而且还能使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经过协作学习,实现互补不足、取长补短,以促使学生的协调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形成团队精神[2];同时,项目式学习通常要求学生在对待事情时,做到有始有终,这通常可以使学生形成相应的责任心,且因材施教的开展,还能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解决,从而使学优生以及学困生都实现良好发展。
适合高中生的特征
高中时期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初中时期相比有了明显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得到相应的增强,且该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强,思维较活跃,求知欲较强,因此,该时期的学生具有明显的学习潜力。同时,学生的意志具有显著的坚持性与自觉性,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下定决心独立自主地克服相应困难,而且还能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从而使高中学生的思维更具预计性,即在解决问题前,事前形成计划、打算、方案、策略等。基于此,通过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可在实际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目标、任务、过程都由学生掌握,而教师只是进行引导、指导与监控。
适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材特点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材通常关注基础性知识与技能学习,而高中阶段则关注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基础》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模块,其教学内容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对相关信息技术进行深入探究,以此为学生对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信息技术的选修模块则以必修模块为基础,其内容设计不仅需充分关注技术把握的深度与广度,而且还需关注信息文化与技术文化的理念表达[3]。对于选修模块而言,其主要是根据相关知识规律,特别是软件的运用类别,把信息技术以及技能分解为不同部分,该模块的知识通常较为单一且集中,而通过任务驱动法,学生通常只能跟随教师完成任务,但在具体应用时,则缺乏综合应用的能力。而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开展,则能够对各模块的知识点、实际应用问题进行综合解决,因此,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符合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
高中信息技术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课前准备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具体教学中,教师需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将课堂需要讲解的有关内容整合为一个项目。信息技术教师可从网络上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需注重资料内容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并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拓展,通过资源搜集,补充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将项目的相关步骤输入至计算机当中,通过计算机对学生的操作给出“评分”,这对于教师而言,就省略了观看每个学生操作的时间,并使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4]。例如,在对“网页设计”开展教学时,信息技术教师可将讲解的全部内容都渗透到站点的创建当中,通过网站建设,将其贯穿于具体教学过程。首先,教师需制作相应的学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提前预习,以实现基础性操作的完成。此时,学生可通过课余时间,对课题操作进行完成,而对于学生不会的地方,还能向其他学生请教,以促使学生通过互帮互助,实现高效预习。
课堂应用
基于学习情境创设的项目教学法渗透。教学情境的创设通常是项目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主要指通过情境化开展课堂教学,这也能充分满足新课改的有关要求。目前,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已初步具有了自身的世界观与想法,这就使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具备了切入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需求,对教学情境进行设计,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教学中。同时,通过情境创设,还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使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得到有效提高[5]。例如,对表格的操作有关内容开展教学时,信息技术教师不仅需根据教材内容开展教学,而且还应将现实生活作为切入点,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当中与表格有关的信息进行挖掘,以促使学生深入探索,理解并实际解决生活中的表格信息问题。通过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渗透项目教学法,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仅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而且促使信息技术的具体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基于项目学习与交流平台的项目教学法渗透。教师作为项目完成中的管理者、引导者以及帮助者,不能让学生因为资源匮乏而影响到项目完成的积极性以及热情,因此,信息技术教师需根据项目内容进行主题创设,提供给学生充足的资源,以便于学生实现高效学习。根据教学经验,当前的许多高中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通常需要教师加以组织、引导,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想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就需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项目学习与交流平台。例如,对“美丽校园”的多媒体作品进行制作的时候,教师可为学生搭建相应的资源库,提供给学生校园的图片、动画、文本、视频等有关素材,并通过服务器,为班级构建相应的文件夹,且文件夹内需构建与学生姓名相关的文件夹,经过“共享”与“安全”的设置,促使学生在具体学习中,有意识地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信息素材,而学生也可以将相关作品存入自己的文件夹,学生们能够对彼此的作品进行浏览,但是不能修改。同时,想要更好地督促与辅导学生,教师还需对Umu、Moodle、Mythware等平台进行充分学习和应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交流,集思广益地解决相关问题,并提供给学生相应的网站与参考资料,从而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同时,高效完成项目。
综上所述,高中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注重项目教学法的充分利用,在促使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强化学生自身思维能力培养,对学生的操作水平进行锻炼,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