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爱心链世界 真情暖人心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4-09-14  点击:5338 

——长汀一中青年志愿者助残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长汀一中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近百年历史的省属重点中学。现有50个教学班,学生近3000人。共青团长汀一中第十五届委员会于2001年3月选举产生,由9名委员组成,其中学生委员2人。下设五个团总支,50个团支部,共有团员1864人,占全校学生数62%,其中高中团员比例达83%。一中团委以业余团校、业余党校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电台、电视台为宣传阵地,向学生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特色广泛开展健康向上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始终坚持在“活动中育人”的原则,在强调团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以创建“省五四红旗团委”为契机,狠抓团组织的自身建设,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县学校共青团的前列,2000年1月,学校团委荣获市首届“五四红旗团委”称号。1993年起我校把扶残助残工程列入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团队活动的主要内容,由专人负责,常抓不懈。青年志愿者的助残活动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2002年1月青年志愿者的助残先进事迹被拍成专题片《爱是永不止息的奉献》唯一代表福建省参评“中国杰出志愿服务集体”。2002年5月《闽西日报》对我校助残工程作了专题报道。2002年9月长汀一中青年志愿者荣获省“扶残助残先进单位”。

    二、十年来助残工作回顾

    我校扶残助残活动从1993年5月开始启动。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努力,已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现有14支青年志愿者队伍,共有近1000名学生参与青年志愿者扶残助残行动。全校累计安置4名残疾人就业,先后帮助了13名残疾学生和4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14支青年志愿者队伍长年定期为特困残疾人服务。每隔一周上门为受助对象打扫卫生、为受助对象子女帮教等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活动。93年以来,共帮助过100多个残疾人家庭,累计上门服务2万多人次。一茬接一茬的青年志愿者在校团委的组织领导下长年不断,定期运转。 

  1、注重大密度宣传,营造“助残光荣”的积极氛围

  每年9月中旬是新老青年志愿者交接的时候。校团委利用电台、电视台、大幅标语、团队专递等多种媒体手段,在同学中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广泛宣传青年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助残光荣”、“助残为乐”的思想,掀起一股人人争当青年志愿者的热潮。青年志愿者是青年学生自愿参加的服务组织。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团委负责培训上岗并由队长与受助对象签订服务协议。

  2、上门服务规范化,组织管理制度化

  青年志愿者助残工程旨在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开展“帮扶结对”活动,为残疾人实现“平等·参与·共享”创造条件,助残工程有严密的组织体系,服务队设有总队长、分队长,全面负责本队工作,并及时向团委汇报活动情况。志愿者有统一服务标志及服务口号和严格的服务纪律。服务形式做到五定,即定服务对象,定服务人员,定服务时间,定服务项目,定服务效果。团委对服务队进行上岗后跟踪管理。要求队员每隔一周向团委为受助对象服务一次,并做好活动记录,规定每月向团委汇报一次,校团委根据服务情况作出评价及具体指导,并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活动方案,作出相应决策。青年志愿者的助残工作已纳入团委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校团委推广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做到每学期一小结,每学年一总结,表彰先进,树立典型。

  3、成效实在,助人自助

  青年志愿者在扶残助残中了解弱势人群的疾苦,感受社会疾苦的另一方面,领悟到奉献精神的美好,陶冶了关怀他人,关注社会的高尚情操,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得到了锻炼与升华。有的志愿者说,以前对自己的亲人没感觉,参加志愿者活动后,学会了怎样和老人沟通;当亲眼看到贫困残疾人的状况,才知道该珍惜自己的幸福时光。有个班主任专门组织班上部分讲究吃穿、攀比消费、无心念书的学生参加服务人,上门服务。刚开始他们很不投入,当他们亲眼看到一个个残疾的家庭在他们的手里清亮起来,接收到一束束感激的目光,动情的感激时,他们变了,学习态度大为改变。一些本身是特困生的队员,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与命运抗争,顽强拼搏精神,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全员参与,探索助残新途径

  进入长汀一中就学,是家长和学子梦寐以求的好事。然而,在我们贫困的山区,每年都有一些残疾人及残疾子女虽被高分录取却无力进入长汀一中就学;有一些虽已入校却无力续读;还有一些因天灾人祸被迫中途辍学。如何帮助身边的残疾人及其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几年来,我校凝聚力量,不断实践,大胆探索,逐步形成了有长汀一中特色的扶残助残新途径:

 (1)“一助一”:针对一些品学兼优,高分考取长汀一中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入学的残困学生,我们发动社会和学校有条件的教职工开展“一助一”结对子活动,每月捐助30-150元或每学期捐助200-2000元扶助残困学生完成学业。如《闽西日报》社两名记者挂钩帮扶两名残困学生,华能福州电厂谢民帆、陈玉顺、张挺朐等16人自愿与13位特困学生结对子等。2001年大同镇东关村吴荣鑫以高分考取长汀一中,但因家中有3名残疾人,连入学费用也难以承担,副校长丘声岚得知此事后,主动与其“一助一”结对子,垫付600元入学费,还多方为其争取经费援助,使吴荣鑫顺利进入一中就读。校职工赖仰周平时节衣缩食并组织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为本校乃至县内外500余名特困(残)学生开展大规模的助学活动,他曾接受《福建日报》社、福建电视台记者采访,他的事迹在省市新闻媒体已作了多次专题报道。

 (2)“众帮一”:每学年开学之初,校团委就组织一次“每天节约一分钱,捐助因残致困的同学”的捐助活动。几年来,累计捐资8万余元,提供本校特困生每人每月30-150元生活费。我校这一活动受到《闽西日报》、福建电视台、东南电视台及龙岩电视台的关注与大力支持。华能国际电力发展公司福州分公司数百名职工看到长汀一中的助残事迹后,主动捐款30万元设立了长汀一中特困生助学基金,帮助特困生在人生逆境中奋发向上,扬起生活的风帆,走出困境,立志成才。

 (3)同学互助:除了对残困学生在经济上想方设法关怀帮助,精神上安慰鼓励外,团委号召全体同学行动起来,照顾好身边的残困学生,强调整体推进,不让一个残疾同学掉队。几年前,肢残学生李文炜,傅冬不时外出就医,影响了学习进度,班上同学自愿组成学习帮扶小组,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如今在同学互帮互助已蔚然成风,助人者体验到给予别人帮助的快乐,受助者感受着人间真情。许多青年志愿者常常将生活用品、学习用具悄悄塞进残困学生的书包,同宿舍的同学将好吃的饭菜夹给贫困学生,放假时,同学相约到贫困学生家中帮助干些家务活……几年来,我校一大批残困学生走出困境,考上高一级学校。全县至今被大中专院校录取的28名残疾考生中,有过半毕业于长汀一中,这充分体现了学校集体的力量。

 (4)受助者成了赞助者:广大受助对象考入大学后,学习勤奋刻苦,工作表现突出,成为院校学习的标兵和榜样。通过爱的温暖,唤醒了受助者自卑冷漠的心,并使其对社会有了全新的认识,感到人间自有真情在,他们也逐渐加入到赞助的行列中。毕业后当他们有了第一份工作的时候,他们大都想到的就是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好心人、好集体,同时他们也开始牵挂着正经历着苦难生活的同学们,他们通过团委把一笔笔捐款捐助给在校的特困生或因残致困的同学。

  三、几点体会

  我校青年志愿者助残活动起步早,措施得力,成效显著。活动得到县、校领导、县残联、县慈善会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十年的青年志愿者助残历程中,我们敢于创新,不断尝试,有如下体会和心得:

 (1)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十年的青年志愿者助残活动,使广大青年学子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帮助他们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增强了社会的责任感,尽管学生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他们感觉到爱的力量却是无穷的。

 (2)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来自全社会的关爱

  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或残或老或困,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无任何经济来源,生活极度艰难,他们是最需要关爱的特殊群体,在我们的受助对象中,伍满嫂一家三代是苦难的典型。满嫂年逾古稀,眼花耳背,儿子瘫痪终日卧床,孙子年幼无知,祖孙三代住在不足十平方米的阴暗小屋,在他们眼里,世界是灰色的,活着就是遭罪,青年志愿者无私的爱和及时的帮助,为这个苦难的家庭注入了生活的动力,使之有了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如此这般的家庭需要的是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3)呼唤社区助残服务加大力度,抓标治本

  学生的帮助毕竟是有限的。社会的捐款捐物只能解一时之急。所以说出现年年助困年年困,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情况。只有想方设法帮助贫困家庭脱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未成年的残疾对象,社区帮助落实生活供养措施,对成年残疾对象,要尽量为他们提供谋求生活的条件,让他们走自立、自强的道路。自身的努力加上志愿者们的帮助,才能彻底走出困境,提高生活质量。

 (4)如何筹措更多的资金,改善受助对象生活条件是今后助残活动的努力方向。

 (5)助残活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常抓不懈,规范操作。更需要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做到政府——社会(学校)——受助家庭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助残工程整体推进,再上新台阶。

  长汀一中青年志愿者助残工程播洒真情,温暖了那些因残致困的家庭。在助残扶困的道路上,我们已经做出了奉献,并将继续竭力奉献,让残疾人的人生享有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希望。

 

(卢清贵  肖 阳)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