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构建精神文明建设新机制。
1、目标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坚持在素质教育中德育首位的原则,面向全体,育人为本。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三性”和“三结合”。“三性”指基础性,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主体性,从责任感入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可持续发展性,培养学生具有环境意识和健康和谐的心理品质。“三结合”是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管理相结合。引导学生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做到知、信、行统一。加强德育科研,突出时代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落到实处,校园综治工作常抓不懈。完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两大德育网络,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审美,学会健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从班子建设、思想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德育内容体系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新机制。
2、具体措施
(1)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系列,包括主题活动系列;社团活动系列;成长活动系列;社会实践系列,特长活动系列。
(2)发挥我县“三红”优势和我校百年历史的深厚文化底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活动。抓好队伍建设、基地建设、教材建设、考评制度建设等工作。
(3)坚持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行为规范养成有认识与行为两方面,因此一方面加强教育,把社会、学校的要求变成个人需要;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形成良好的监督机制。坚持民主办学,为学生创造良好宽松的发展空间。
(4)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普遍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专题研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设专职教师。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活动,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5)德育内容课程化。根据德育对象,德育内容和德育手段的变化来调整现有课程的内容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和研究性课题,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6)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发挥良好的育人功能。开辟学校农场为校学生劳动基地,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7)完善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体系,以“参与、合作、发展”为宗旨,即家长与学校合作,参与学校管理,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8)筹建学校德育馆(室),加大对德育的投入,加强对德育基地的建设,丰富德育资源。
3、达成度
第一阶段:(2001──2003)
(1)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民主法制观念、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五有”“五无”为标志,以“三好”的具体要求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秩序、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的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2)建立适应高素质教育要求和我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的德育评价机制,在学校开展学分制的探索中,突出德育学分的管理与评价。
第二阶段:(2004━━2005)
(1)形成学校德育三三制格局。实践和验证德育系统工程的理念,一是教育内容上的三个层次,即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基本行为训练;以爱国主义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核心的基本观点教育(面向全体的德育“双基”);对高中高层次学生进行的深层次教育即青年共产主义者的培养。二是教育渠道上的“三线一面”。“三线”指政治理论课、班团活动和社会实践。面指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特别是寓德育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育力量上的“三位一体”,即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学校起主导作用。
(2)以争创全国千所示范高中为目标,积极探索德育工作创新机制,建立高素质的德育队伍,形成有我校特色的德育理念和操作体系。
(3)发挥我县“三红”优势,在有效开展活动基础上,形成经验。
(4)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提升德育现代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