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理论”与班级管理
长汀一中 张建华
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木桶理论,一个班级,总是由几十名学生组成的,正如一只木桶是由若干块木板组成的一样,组成木桶的木板有长有短,组成班级的学生也有“长”有“短”,因此,要建立优秀班集体,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班主任,必须分清学生群体中的“长板”和“短板”,然后采取科学的方法,把“短板”变成“长板”,从而使班级这个“木桶”的“存水量”达到最大值。
首先,要善于认识“长短”。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对每个学生要仔细观察,周密调查,认真研究。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如有的思想进步,积极向上,有的则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有的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有的则对集体漠不关心,做事怕苦畏难;有的学习刻苦,成绩优良,有的则懒于学习,虚度光阴;有的性情开朗,兴趣广泛,有的则沉默寡言,很少活动,等等,如07届我班的丘××人很聪明,基础好,成绩优秀,但心理有障碍,对一个不愿与他交往的女同学耿耿于怀,常做出不该做的事。认识了学生中的“长”与“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我通过各种手段对他进行心理开导,做其心灵上的知心朋友。最后该同学当年高考600多分,考上了一所知名大学。
其次,要善于“短中见长”。
在几个人的班级中,免不了会有少数后进生,班主任应该全面正确地看待他们,不能仅看到“短”处而见不到“长”处,从而形成“晕轮效应”(即以偏概全)。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有的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不够高,但能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有的文化成绩不够理想,但文体方面有一定的特长,有的外表沉默寡言,却能独立思考,对有些问题常有独到的见解:有的虽然一时落后于人,但内心也有争上游、争荣誉的欲望、等等。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全面了解、善于观察从“短”中发现“长”处,进而做到扬“长”避“短”。如07届的罗××,外出打工一年,高二时复学到我班,常规做得极差,会抽烟、生活习惯邋遢,但我发现他字迹漂亮,人很聪明,肯钻研,我就引导他把精力全身投入学习中,不断克服缺点。经过两年努力,最后考上了福建医科大学。
再次,要善于弥补“短”处。
班主任在认清学生的“长短”之后,要寻求补“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常常违反纪律的学生,要开展个别谈心活动,进行耐心说服和引导;对文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降低要求,循序渐进,多做个别辅导;通过师生结对子,同学成立帮扶小组等;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要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如开展每人5分钟的即席演讲主题班会。对暂时落后,尚有进取欲望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指导。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对有“短”处的学生,要多增加感情投资,给点“偏爱”,学生缺什么爱就给什么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每次月考、期考后都要在班上张榜表扬进步明显的同学。这样,在他们身上就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即爱的效应),他们就会由“短板”逐渐变成“长板”,从而增大班级“木桶”的存水量。
最后,要善于创设“取长补短”的环境。
班级是一个学生群体,我们应注意发挥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感染作用。在班级这个群体中,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先进的学生容易踌躇满志,看不起后进的学生;后进的学生一方面常有自卑感,不愿同先进的学生接近,另一方面,对先进的学生抱有戒备和嫉妒心理,彼此之间存在严重的心理隔阂。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善于在他们中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连起友谊的纽带,班主任要一视同仁,不能偏爱好生,冷落后进生,要针对双方的心理,抓住契机,消除他们之间的误解和隔阂,要劝说先进的学生伸出热情的手,真诚地帮助和关心后进的学生,同时,引导后进的学生主动地向先进的学生学习,向先进的学生看齐。在班级中逐步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和谐一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氛围,从而形成群体合力,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只有形成了良好班级整体风气,集体荣誉感强,学习氛围浓,竞争意识强,才能达到班级效益最大化。如07届我班本科上线53人就是取决于发挥了班级的整体功能。
综上可知,只要我们正确地对待学生中的“长”和“短”,切实做好补“短”工作,班级这个“木桶”就会增大容量,建立优秀班集体的目标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