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心路”——07学年德育工作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7-01-23  点击:1698 

“心路”——走近中等生

 

长汀一中  胡金木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教育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为优等生,一为后进生。因为优秀生能支撑“门面”,后进生转化最能体现德育实绩,不管是哪一所学校,“培优辅差”是学校教育的重点,这是千篇一律的公式。今天,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震耳欲聋,却仍然有一个重要的、特殊的群体,至今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遗忘着、漠视着,那就是中等生。

中等生的角色定位。中等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般说来,家长、老师、学校、社会都酷爱优秀生,因为优秀生是我们正面的骄傲,其积极影响众所周知;后进生转化的典型个案也俯首可拾,其意义重大也成为人们的共识。抓两头带中间,是提高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人的发展是呈正态分布的,即两头比例较小,大多数学生则处在中间状态。大处着眼他们是教师进行教育决策的立足点、依据,是班级的主干力量;从个体而言,他们处在隐性状态,不如优秀生和后进生那样“显山露水”。谈起优秀生、后进生,多数教师对他们的表现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而说起中等生,不少教师都道不出个子丑寅卯,常“一般”以盖之。

撩开中等生的面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中等生心有千千结。

思想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典型的中庸主义。优秀生因学习成绩好倍受老量青睐,后进生因问题多多也极惹老师关注。惟有中等生,因为表现平平,既博不到老师表扬,也换不着老师的批评,既没人佩服,也没人歧视,他们总觉得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无足轻重,“找不着北”。这种存在决定了他们的意识,几乎对所有的班集体活动都不冷不热,行为从众。反正老师注意不到自己,他们既不做榜样,一般也不会掉伍。

学习上,“不甘现状,力不从心”,妒忌心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中等生深知学习成绩的优劣决定着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如何。不少的中等生都在暗暗奋发努力,以求学习成绩的“一鸣惊人”,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价值,让老师、同学刮目相看,但多数人又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便不断怨叹着自己的命运。既妒忌优秀生学习成绩出类拔萃,深博老师欢心;也妒忌后进生因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常牵着老师的心。有些中等生因在学习不得志,又得不到同学与老师的理解,失望之余便干脆孤注一掷,既然努力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吧,从而走向了危险的境地。

心理上,既自尊又自卑神经敏感。中等生非常在意老师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甚至一颦一笑,并常对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刻骨铭心。有一次班会课,我谈到男女同学交往过密的现象时,目光不经意间与某女生相对,一下课,她便对我忿然于色,并在周记中措词严厉,大有师生陌路之势。事后给她解释了,才释怀。有些中等生,亦会因某一次大面积的表扬中没有自己的名字,产生强烈的反应,或垂头丧气,或怨恨老师不公,于是疏远班集体,并消极对抗着学校与班级安排的各项工作。

不少教师因忽略了上述因素,而增添了工作的难度,降低了教育实效。

把脉中等生。教育者应明智地看到,中等生无论是在思想表现、学习成绩或是在其它的各方面,虽是均居中间状态,但他们很有塑造的潜能是班级管理的中坚力量。

学习成绩是学生的“生命线”。中等生因为学习成绩的不上不下,决定了他们在同学中的地位,以及同学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中等生学习成绩平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们的智商不低,基础不弱,某些方面亦有过人之处。只是因为习惯的眼光,使他们被“一丑遮百俊”。教师只要细心观察、耐心诱导,有针对性地以他们感兴趣的学科或学得较好点的科目为切入点,指导其科学学习方法,是完全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的。我班在有几个中等生,经过帮助后,上学期期末考试与期中成绩相比,都在全年级跃进了几十个或近百个名次,有的还排在全年级的前列。

“赏识教育”是对中等生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中等生“既自尊又自卑”,既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时也耿耿于老师的批评。中等生成功的事例相对较少,即算有也常被人们忽略,或看不见,或不予理睬。因此,教育者要善于对他们“竖起你的大拇指”,老师的“赏识”能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克服自卑心理,并成为其前进的内驱力。寒暑假时,在学生操行评语上,我给二十多个中等生的各自“个性亮点”予以了赞赏。我发现,他们在下一个学期的学习劲头,班集体荣誉感、责任感,都与上学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零距离”的心灵沟通。面对开放的教育环境,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摆正心态,平实地接近学生。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但只要肯努力,是可以找寻得不少既能保持“师者颜面”,又能缩短师生心灵距离的途径的,周记是学生心灵的窗口,绝大多数学生能在此中散发自己的心声,渴望老师成为他们的朋友。我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但从没在那里写过一个“阅”字,而是把它作为师生交流的“心灵驿站”,并尽可能用书信的方式,根据他们不同需要(如学习、生活、人生、理想、文学等)做深入的书面交谈;同时,公布自己的QQ号码,在QQ世界里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有一段时间,因工作较忙没上网,遭到学生留言强烈反对。较之优秀生和后进生,中等生更渴望班主任老师心灵的雨露。只要教师坦诚以对,不矫情做作,是完全可以赢得大面积中等生的信任和支持的。这样,我们的教育就可以“政通人和”,其实效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是人权的问题”,走近中等生,关注中等生,把脉中等生,做好中等生的工作,对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意义重大、深远。

参考资料:

《中等生心理特征及其教育对策》,《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四期第95页。

《人民教育》2002年第四期第14页。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