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一个“差生”的成长记录
冀晓萍
深凹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地露齿而笑,拥有一副5英尺、100磅的顽童模样,这个长相怪异的人有着拿破仑一样的身材,同时也有着拿破仑一样伟大的志向。国人评价马云多是觉得他是一个神话般的人物,是中国的骄傲。而外媒评价马云,则是觉得他是一个像沃伦•巴菲特一样智慧的人。
他缔造了一个电商帝国,帮助成千上万的小企业主和数亿客户找到彼此。他开拓出崭新的市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工作机会。他在中国富豪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也是“2014大中华区最慷慨的慈善家”。
在杭州的一所中学校园里,一个学生被通知:因为打架记过太多,必须转学。为了上高中,这个学生考了两年。他踌躇满志地想考上北京大学,但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考了3次才考上一所不起眼儿的大学。
这两个人,实际上是同一个人:马云。在这个曾经的“差生”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无法阻挡的力量,然而,这种力量却是教育不曾看见的。
一、他的“倔强”和“自我”足够强大
马云出生在1964年的杭州。爷爷抗战时做过保长,解放后被划为“黑五类”,这个阴影笼罩着家庭。为这个新生儿取名“马云”,就是希望他以后乖巧懂事,少惹是非。然而,众望愈重,似乎儿时马云的叛逆和倔强就愈加张扬。加上他识字早,打小就爱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他崇拜那些除暴安良、打抱不平的英雄人物,并在青少年时期伺机践行。
因为身体瘦小,别人总想欺负他、挑衅他,马云从不惧怕:“打得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这种一往无前的强悍气势,让那些高大威猛的孩子也对他避让几分。
但他解释说:“我常打架,但是不爱打架。”他很少为自己打架,频频出手是为了保护朋友免受欺负。此时,马云重情重义的性格逐渐显露,这成为他日后凝聚团队的重要力量。
提起今日的成功,马云说:“是童年的那段时光造就了今天的我。”未来在昨天就已经撒下种子,但幼时马云的精神世界并没有进入教育者的视野。
家长和老师们看到的马云是这样的:头破血流是常有的事,甚至警察找上了门;学习成绩差,数学往往不及格,有一次甚至考了1分;因为打架记过太多,马云被迫转学,但转学后的马云继续践行他的“英雄路”,毫无“悔改”之意……他们得出一个结论:他的人生不再有希望。
试想,如果他当时屈从于大人的期待,或许家长能满意,老师能高兴,只是不知道,还有没有今天的马云。所幸,他的“倔强”和“自我”足够强大。
上大学后,已经不需要通过打架来解决问题了。马云把那份情义倾注到学生会工作中,尽其所能地帮助同学解决各种困难。
有一次,有个同学学习成绩很好,却犯了小错被取消考研资格,面临分回农村的命运。马云花了两天时间找班主任、系领导甚至院领导,最终说服他们恢复了那位同学的考研资格。事情过去了,马云也就忘了。想不到,十年之后,当他正处于艰难之时,这位同学主动找到他并“涌泉相报”。
他以英雄的标准要求自己,正义感、勇敢、善意、坚毅……这些人性美也在塑造着他的人格,并为他聚集了一群肝胆相照的追随者,其中很多是了解他的同事和学生,如韩敏、周悦红等,他们组成了创立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
因而,二十多年后,当马云在多个场合声称:“天下没有人能挖走我的团队。”客观地说,这不是狂妄,而是对事实的陈述。
二、与其说命运想再给他机会,不如说,他善于汲取隐含在环境中的正能量
少年马云考了两年才考上一所极其普通的高中,其中一次数学得了31分;第一次高考,数学只得了1分,第二次考了19分……这三份大考成绩单,能准确反映他的学业水平:学习成绩差,偏科严重,数学差得一塌糊涂。
他的数学老师曾绝望地说:“马云,你的数学真是无可救药,如果你能考过60分,我的余字倒着写!”
在第一次高考成绩面前,马云充满了挫败感。他跟表弟到一家酒店应聘服务生,结果表弟被录用,自己惨遭拒绝,老板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我们酒店需要的是相貌端正、身材高挺的服务员,可你又瘦又矮,长相嘛,我也不说了。”
说起马云的长相,美国《福布斯》杂志曾经这样描述他:“颧骨深凹、头发扭曲、露齿欢笑、顽童模样、5英尺高、100磅(约91斤)重。”
马云无语:难道长得难看也是我的错?在马云的求职生涯中,因为长相被拒,至少有两次。后来他做过秘书、搬运工人,再后来,不得不通过父亲的关系,蹬三轮送书。
如今,马云已经成为中国首富,被年轻人膜拜为“创业教父”“电子商务之父”。
在“2004CCTV年度经济风云人物”颁奖典礼中,马云笑称:“男人的长相往往和他的才华成反比。”应该说,是长相带来的挫折,成就了今天的马云。
命运在马云最需要的时候指引了他。在蹬三轮的某一天,马云在火车站捡到一本路遥的《人生》。书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有才华、有理想,屡次被命运捉弄却不屈服,始终坚强而勇敢地活着。
书中有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就会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会影响一生。
这段话激活了马云深埋在心里的理想和勇气,他决定重新参加高考,抓住人生中重要的这一步。
1983年,19岁的马云在第二次高考中再次失败。尽管数学成绩从1分提到了19分,但录取线还是高不可及。这让本还抱有一丝希望的父母都觉得:马云实在不是读书的料。他们一再劝马云:“你就彻底死了上大学的心吧,好好学门手艺,饿不着自己就可以了。”于是,马云又开始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穿梭于杭城的大街小巷。
与其说命运想再给马云机会,不如说,马云善于汲取隐含在环境中的正能量。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励志电视剧《排球女将》热播,主角小鹿纯子“永不放弃”的精神,又一次激励了马云。他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开始复习准备迎接自己人生中的第三次高考。因为家人不支持,马云只能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每周日,他早起赶一个小时路程到浙江大学图书馆读书。
1984年,20岁的马云走出考场。这次,他的数学考了89分。他考前用了最笨的办法,把每种题型都背了一遍。可即便如此,他的总分离本科线还差5分。这时候,命运垂青,由于英语专业招生指标未满,部分英语优异者获得升本机会,马云被杭州师范学院破格升入外语本科专业。
经历了3次高考之后,马云承受得起后来一次次创业的失败。
回想起那个时候的自己,马云感慨万千:“一个人一定要有理想考上大学,一定要有理想在大学里待4年。一个人最需要学习的其实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
这种“永不放弃”的信念,成为后来阿里巴巴成功的核心理念,也一次次让马云的事业绝处逢生。人们请他谈创业的秘诀,他经常说的话是:
“我永远相信,只要永不放弃,我们还是有机会的。”
“永远不要跟别人比幸运,我从没想过我比别人幸运,我也许比他们更有毅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熬不住了,我可以多熬一秒钟、两秒钟。”
三、如果我能成功,80%的人都能成功
2015年3月15日,有一段视频在微信上疯传,在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的开幕式上,马云作为全球唯一受邀企业家代表用英语作主旨演讲。随即,国内多个热门英语学习网站将其作为视频和语音资料供网友学习。而此前,面对BBC等世界各大媒体采访时,马云都能应对自如。
马云的英语怎么会那么好?
上世纪80年代,体罚在家庭教育中很普遍,脾气火暴的父亲,恨铁不成钢,常对马云拳脚相加。英语给了马云宣泄和反击的武器:“爸爸骂我,我就用英语还口,他听不懂,挺过瘾,就学上了,越学越带劲儿。”
马云英语学得好,还跟他一位地理老师密切相关。这位女老师长得漂亮,大大的眼睛、白皙的脸庞。她教学方式独特,讲课让人如沐春风,大家都喜欢她。不爱学地理的马云也开始认真听课,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有一次,这位老师强调地理的重要性时讲了一个故事:她在西湖边遇到几个外国人问她关于中国地理的问题,她用英语流利作答。老师总结说,如果地理学不好,外国人问你中国的地理知识,你答不上来,岂不给中国人丢脸?谁料,这句话竟意外地触发了马云学好英语的决心:如果英语都不会说,岂不更给中国人丢脸?
那一天,12岁的马云兴冲冲地买了台袖珍收音机,从此每天听英文广播。外语学习最难的就是张口说,马云就跑到外国人聚集的西湖边,有外国人经过时,就“厚着脸皮”主动上前交流,有时还免费给外国游客当导游。无意中马云还结识了一对来自澳大利亚的中年夫妇。他们对马云讲述了国外经济的迅猛发展。这向马云打开了一扇门,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一些经济意识和创业理念开始在他头脑里萌发。
一段时间后,马云的英语进步神速,老师和同学们甚至赞他是英语奇才,一些外国游客误以为他是海外归来的小华侨。
马云自嘲说:“我从小是一个傻孩子,大愚若智,其实很笨,脑子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想问题,如果谁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但从他学英语这件事来看,他有方法,有智慧,有勇气,实乃“大智若愚”。
进入大学后,马云不再是那个“无药可救”的“差生”,变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凭借出色的英语稳坐外语系前五名。轻松的学习之外,他在各种社团中相当活跃,顺利当选学生会主席,他在任时,杭州师范学院的学生会工作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学生会每年的活动经费只有150元,马云用有限的这点钱举办了很多精彩的活动,无形中锻炼了他的领导、协调能力。后来还担任了两届杭州市学联主席,附近学校的人都认识他。
英语就像一根魔法棒,牵引着马云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跳跃:因为英语好,他才进入了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才能在毕业后来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担任英语及国际贸易专业的讲师,才能创办海博翻译,才有机会去美国接触internet,也才有了后来的阿里巴巴。
他不只英语学得好,而且也教得好。当教师时,马云提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他的课轻松愉快,常常引得别班的学生来蹭课。同事们开课都不得不避开马云上课的时间。更可贵的是,马云特别关心“差生”,在他的班里,原来英语薄弱的学生最终都能用英语流利表达。
许多年后,马云说:“我自己觉得,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大学过得很成功,创业也成功了——如果马云能够成功,我相信80%的人都能成功。”
【思考点】
1.他缔造了一个电商帝国,帮助成千上万的小企业主和数亿客户找到彼此。他开拓出崭新的市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工作机会。他在中国富豪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也是“2014大中华区最慷慨的慈善家”。
在杭州的一所中学校园里,一个学生被通知:因为打架记过太多,必须转学。为了上高中,这个学生考了两年。他踌躇满志地想考上北京大学,但高考(课程)数学只考了1分,考了3次才考上一所不起眼儿的大学。
这两个人,实际上是同一个人:马云。在这个曾经的“差生”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无法阻挡的力量,然而,这种力量却是教育不曾看见的。
文章开篇部分有何作用?
[ 提示 ]
⑴内容:将“成功者”马云和“差生”马云构成鲜明对比,进而揭示促成巨变的是一种为教育所忽视的强大力量。
⑵结构:紧扣文章标题,并解读题意;总领全文,为后文张本;鲜明对比和“一种无法阻挡的力量”,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
2.怎么理解“天下没有人能挖走我的团队”?
[ 提示 ] ⑴马云团队核心成员是一群肝胆相照的追随者,马云团队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坚不可摧,难以瓦解;⑵马云重情重义的性格,践行英雄路的壮举,人性美塑造的魅力人格,成为马云凝聚团队成员的强大力量。
3. 怎么理解“如果马云能够成功,我相信80%的人都能成功”?
[ 提示 ]
⑴作为“差生”的马云都可以成功,那么大部分人也就可以成功;⑵屡遭失败的马云,客观条件如此之差的马云就能成功,大部分人就都会成功;⑶马云的成功主要靠的不是天赋,而是后天的不懈努力,那么大部分人就也可以成功。
【作业题】
1.马云从一个“差生”转变为成功者源于“一种无法阻挡的力量”,怎么理解这种力量?
[ 参考答案 ]
⑴个性的力量:马云的重情重义使他有着凝聚团队的强大力量,马云的倔强和自我足够强大,使他具备英雄的元素,为他聚集了一群肝胆相照的追随者。
⑵精神的能量:马云善于汲取隐含在环境中的精神能量,《人生》和日本励志电视剧《排球女将》,激活了马云的理想和勇气,激发了马云的永不放弃精神。⑶信念的力量:把握成功的突破口,坚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做出执着持久的不懈努力,这些使马云逐步走向成功的方向。
[ 题目解析 ] 解答本题,需着眼全文,筛选整合相关信息,从文章的三部分入手,把握住每部分的小标题,概括成“个性”“精神”和“信念”三个角度。
【检测题】
1.下列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暴安良”指铲除强暴,安抚善良,在文中指马云所崇拜英雄人物的事迹。
B.“肝胆相照”比喻以真心相见,在文中指作者对马云身边追随者的品行评价。
C.“如沐春风”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在文中指马云课堂讲授英语的美好感受。
D.“大智若愚”指才智出众并不处处表现,在文中指作者对马云学英语的评价。
正确答案:C
[ 答案解析 ] “马云课堂讲授英语”改为“聆听马云英语授课”。
2.下列对马云的评价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云小时候叛逆张扬,有种一往无前的强悍气势,频频出手是为了保护朋友免受欺负,其重情重义的性格逐渐显露,成为他日后凝聚团队的重要力量。
B.马云以英雄标准要求自己,聚集了一群肝胆相照的追随者,他们组成了创立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马云在多场合声称“天下没有人能挖走我的团队”。
C.马云屡遭高考失败,故承受得起后来一次次创业的失败,“永不放弃”的信念,成为后来阿里巴巴成功的核心理念,也一次次让马云的事业绝处逢生。
D.马云不只英语学得好,而且也教得好,他提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他特别关心“差生”,在他的班里,原来英语薄弱的学生最终都能用英语流利表达。
正确答案:B
[ 答案解析 ] 原文是“其中很多是了解他的同事和学生,如韩敏、周悦红等,他们组成了创立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
3.下列并未对马云产生过激励作用的事情是( )
A.马云阅读了路遥的《人生》,主人公高加林屡次被命运捉弄却不屈服,始终坚强而勇敢地活着的精神,为马云指引了人生方向。
B.马云观看了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主角小鹿纯子“永不放弃”的精神,激励了马云,他开始准备迎接人生中的第三次高考。
C.马云在家中经常接受体罚,脾气火暴的父亲,恨铁不成钢,常对马云拳脚相加,父亲的体罚让他警醒,他学英语越学越带劲儿。
D.马云听了地理老师讲的故事,意外地触发了马云学好英语的决心,一段时间后英语进步神速,老师和同学甚至赞他是英语奇才。
正确答案:C
[ 答案解析 ] “父亲的体罚让他警醒,他学英语越学越带劲儿”错,原文是“英语给了马云宣泄和反击的武器”“爸爸骂我,我就用英语还口,他听不懂,挺过瘾,就学上了,越学越带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