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起手来 消除贫困
高一(5)班 钟金玲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1992年12月22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把每年的10月17日确定为世界消除贫困日,旨在引起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重视,宣传和促进全世界消除贫困的工作,动员各国采取具体的扶贫行动。
贫困问题被联合国列为社会发展问题三大主题之首。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经指出:尽管一些国家在消除贫困方面作出了努力,尽管全球经济呈增长趋势,但贫困现象仍在蔓延,贫困人口仍在扩大,全世界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状态。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全世界约有10亿人口无法喝到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约20亿人用不上电,约25亿人缺少最基本的卫生设施。而在阿富汗约有300万人正在承受饥饿的煎熬,2500万总人口约75%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四名儿童就有一人不满5岁夭折。亚洲开发银行行长千野忠男不久前宣布,世界约三分之二的贫困人口生活在亚太地区。如果根据世界银行对贫困线拟定的标准即每天收入1美元,那么,中国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尽管国际社会针对消除贫困召开了无数次会议,也通过了无数个宣言,但我们仍目睹到世界在逐渐走向贫富两极分化的局面。面对全球贫困人口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世界各国都在思考同一问题:如何让更多穷人分享发展的快乐?
古人说:不患贫穷患不均。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但是,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却是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到上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已实现,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6年前的30%下降到目前的3%。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仍有29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处于637元的绝对贫困线以下,扶贫形势非常艰巨。
正因为如此,勤俭节约就成为消除贫困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3年11月在北京接受《华盛顿邮报》专访时说的一番话,总理的这道乘除法运算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就是:节约不言小。
解读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会发现一连串有关“消除贫困”的的关键词:建设节约型社会,缓解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继续减少贫困人口,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而刚刚闭幕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诚然,节约不言小,关键在于人人都要增强节约意识,养成节约的习惯,和谐才有得以实现的可能。要摆脱贫困首先就得从节约做起,如今我们要建设节约型社会,更需提倡这种精神,特别是年轻一代,节约意识教育更要常抓不懈。但是,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浪费的现象仍然存在。
有位经济学家算过这样一笔帐,他说: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节省成本就是提高效益。节约就是增效,浪费就是减收。我们要算成本帐,算节约帐,这些账算明白了,就能使大家逐渐养成节约的习惯,形成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文明节约的消费模式,形成“节约为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总而言之,要真正消除贫困,必须从节约做起,只有把勤俭节约作为基本素养,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作为每个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建设节约型的社会才会大有希望,消除贫困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否则,家大业大也会因为浪费被泡消,富起来的也会再回到贫困,贫困的只能更加贫困。消除贫困,任重道远,责无旁贷。让我们携起手来,厉行节约,消除贫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