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程的体会和困惑
长汀一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王成标
去年秋天我省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这是一个新的机会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是一个教师自身素质发展的机会,也是对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能力的一个挑战。面对改革,不能退缩,只有勇敢面对,方能在新课程的浪尖弄潮。
新课程的新,在于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已有的模式可以仿;所以对于新课程,我们也是摸着石子过河。对于新课程,我们有的老师,刚开始也有猜疑,也有顾忌,甚至还有抵触。经过市级培训、校级培训之后,我们全组的老师统一认识,迎难而上,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作了一些努力,贻笑方家。
首先,改变教师的观念和教的方式,探究新课程背景的课堂教学模式。
1 、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要想改变传统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先更新观念。一方面接受各级培训;另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新课程解读》人手一册,认真研读、揣摩;再备课组内交流、研究、讨论。备课组活动时经常学习有关新课程的一些好文章。
2 、改变教案的形式,促成师生对话。
对于教案我们确立新课程“三维目标”结合具体课,落实到每个教案中。我们不仅关注“知识和能力”,而且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过去教学往往被忽略的内容。
教案要求一分为二,一边为老师活动,一边为学生活动,使老师从习惯性的教师单边活动,过渡到师生双边互动,促成师生对话,从而变教堂为学堂。
3、改变单兵备课方式,发挥集体智慧。
过去教师的备课,基本上是“闭门造车”,各自为战;面对新课程,要想放大学生的能量,就必须提升教师备课的质量。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后,教师的单兵作战已难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于是我们备课组实行三人一组共备一课,形成电子教案,再统一汇总交流,其它老师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每周交流一次教案及上课的体会感受,最后形成自己的做教案。既加快了备课速度,又提高了备课的质量。
4、注重教学中的“读”,调动全体同学的参与。
我们强调学生的“读”默读、朗读、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等方式,教给读法,没有读两遍以上不学习课文(诗歌、散文不少于五遍),重要的是全体学生都读。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克服教师的一言堂。
其次,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了,但是学生不动——不响应怎么办?我们的做法是:
1、 编制学案,增强主动。
很多学生不预习,其实不是他们不想预习而是他们不知道怎么预习。为此,我们组的教师进行分工编制学案。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一些建议和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引导学习目标的确立;②解决相关的生字生词;③解决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有难度的知识;④设计课前预习问题,引导学生提问;⑤适当练习;⑥适当延伸拓展;⑦课后巩固;⑧适当积累,每课一张练习,不宜多,否则会增加学生负担。
2 、加强自学,教给方法。
新课程的篇目大大增加,增加了课文篇目,表达与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如果再像过去那样教,是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的。这种情况,光老师讲授肯定是不行。必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唯其如此,我们才能让学生举一隅而三隅反。
于是乎,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常常将学习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3 、融入过程评价,促成课堂主动。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只是笔试成绩的评定,我们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列入考评,满分100分。其中课前30分,课堂40分,平时成绩、作业30分。课前能提出问题每次3分,问题有价值再加2分;课堂上主动发言每次3分,回答精彩或表现好再加2分;平时成绩取平均分,包括默写、作业,单元小测等折成百分率再乘以30分,作业每缺交一次扣2分。该评价处于不断更新和变化之中。
通过这一评价方式的执行,大多数同学积极参与课堂,不过仍有极个别同学,因为心理因素等原因,不敢主动提问,回答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设法解决。
4、激发问题意识,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程非常强调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我们备课组将借助省级课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目前的中学语文学习中普遍缺乏问题意识,这是学生学习不够主动的表现,也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根源之一。究其原因,与我们的课堂有莫大的关系。因为我们的课堂大多是传授,生怕学生不知道,事先将知识咀嚼得又细又软,再给学生。 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即可获得知识,他们哪里会认真思考。所有问题都被老师讲掉了,他们还能有什么问题,旧教学是让学生没问题,新教学应该让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然后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去解决问题,又发现新的问题;这一工作主角是学生,而非老师。这才是真正的探究!这样才能真正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力。
第三,合理妥当处理教材。
教材处理应体现选择性、灵活性,依据教学目的大胆取舍,根据教学要求合理安排。
1、分清主次,适当取舍。
取主舍次,是我们处理教材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何谓“主”呢?“主”就是讲读篇目,就是学生学起来困难的篇目,如文言文、古诗;就是能够使同学举一反三的篇或典型文章等等,其它的则可暂归为“次”。基于以上的原则,我们重点学习文言文诗歌等内容,重点学习可以以点带面的课文。有时长文短教,有时短文长教,有时单元教学,有时单篇狠教,方式方法不一而足。
对于梳理探究,我们是以点带面,搞好一个梳理探究综合活动,以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探究。对于名著导读,我们是能融则融,融入平时教学中去,经常有意无意顺便提到该名著,既激发兴趣,又指点方法,让学生课外认真阅读,再适时举办读书汇报会、交流会、征文比赛;让学生与名著亲密接触。对于表达与交流,我们将训练点系列化,结合相应的话题,不仅进行作文训练而且将思想道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融入学生自评他评,最后老师评价,三者结合,相得益彰,效果明显。
2、适当整合,调整优化
我们对课标、教科书、学情、教学资源,按照一定要求进行组合、调整、优化。
整合主要包括教科书与课标间的整合;教科书与学情的整合;教科书内部的整合(单元、课内知识等内容的整合;必修选修的整合);教科书与现实生活、生活经验的整合;教科书乡土资源的整合;教科书与教师个人素养的整合。
当然整合时应注意先后、主次、深浅等方面的区别。
以上只是本备课组对新课程实施的一些浅见看法与实践,尚有许多问题还一直困惑着我们。
1、虽然我们想了不少的招数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仍有部分同学因种种原因例如心理因素未敢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2、如何使课堂活泼生动,师生互动,既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又能巩固知识,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3、“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如何操作方能不留于形式,方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方能让老师轻松驾御它,方能成为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4、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考试命题,如何才能从过去应试试题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走出一条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考试命题的路子?
……
以上只是我们备课组在实施新课程中的一点点体会和困惑,还望各位方家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