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浅谈新课程教学中的得与失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7-09-18  点击:2311 

浅谈新课程教学中的得与失

长汀一中   林志旺

 

2006年的夏秋之交,炎炎的酷暑尚未退尽,福建省新的一轮课改便在金色的花瓣中走出神秘,悄悄然来到了你我之间,时至今日,新课改实施已近一年。一年来,我们深切体验到了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喜人变化,同时也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理念产生的巨大冲击。在这一伟大的变革面前,一线地理教师经受注了考验。

一、课堂教学的喜人变化

一年来,一线地理老师,通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理论,领会课改精神,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教学行为的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转换自己的角色,将自己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因而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今,在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师生对话,包括教师的循循善诱、启发提问,学生的思考回答、合作讨论,课堂气氛也由沉闷变得活跃,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化

以往,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通常是教师一张嘴、一支笔,从头到尾灌到底。如今,教师在继承和保留原有的优势传统外,大胆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①问题导学法,教师预先设置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学生又有一定生活经验的问题或背景资料,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如在学习地球公转与季节这一内容时,教师就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⑴一年四季太阳东升西落,这个东升的位置完全一样吗?⑵一年四季正午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有差别吗?这一时刻我们人影的长短有区别吗?⑶一年四季白天(白昼)的长短相同吗?也许这些问题学生一时不一定都答得上来,然而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者问题学习课程,其效果是不一样的。②学案导学法,这一方法现在有许多教师在使用,武平一中近年来文综成绩一直不错,得益于这一方法的有效利用。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课前两三天将预先准备好的学案交给学生,学生根据学案先自学,教师根据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课堂上师生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难点和重点知识的突破上,既节省了课堂宝贵时间,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学习有章可循。③案例探究法,新课程为了切实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课程设置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如“必修1P43,气压带、风带与三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学生利用案例所提供的图文资料进行分析,不仅掌握了三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与成因,而且学会了气候分析的一般方法,实现了新课程关于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手段方面,许多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物投影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3、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

过去,课堂教学结构比较呆板,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和感情共鸣。如今,随着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教学方法的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一堂课上,既有教师的精心讲解,也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既有教师提问学生,也有学生反问教师。教师不再安分于那三尺讲台,而是不断地走向学生,与学生共同讨论,相互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一节45分钟的教学活动中,既有知识的分析与讨论,又有读图思考、案例分析和活动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中充实自我,展示才华。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4、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如前所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课堂上,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课后,他们又成为练习题的奴隶。学生的自留地被剥夺,学生的创造性被禁锢。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新课程理念强调打造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与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的活动、思考和案例中,既有学生通过个人努力能单独完成的学习任务,也有需要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还有需要作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尤其是每一单元后面的问题研究,单纯靠课内的45分钟是难于完成的,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作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师生要善于领会课改的这一精神,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经过近一年的精心打造,这种学习方式已初步形成。

二、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新的课程设置分为三个必修模块和七个选修模块,由于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上全省或全市没有统一的标准,完全由各学校自作主张。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广大的一线教师产生了不少困惑。

1、课时偏紧,完成教学任务难

⑴目前,由于高一年段科目多,总课时有限,我校高一地理每周只能安排两课时,这样高中三本必修教材就得到高二上期末才能完成,若加修三门选修课,不知教学任务何时才能完成。若进行文理分科,地理如果要参加高考,初中阶段的课程不知怎么安排复习(我县本届高一学生在初中未参与课改)?

⑵每一必修模块的修习时间不足,如模块1,要不是上学期周数多,加上每两周一次周六的补课,我们想不知是否能参加市统考。地二学期校历总周数才18周,加上高考、中考和会考的冲击,课时更加紧张。

由于课时紧张,为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只能忙于赶进度,教学内容难于拓展延伸。同时,教材设置的探究学习活动的栏目太多,所以经常出现学生的探究活动正在进行中,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下课的铃声就已响了。

2、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全县各所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差悬殊,各学校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地理的态度也不同,加上升学的压力,因此,学生原有的素质差别很大,这给我们高中的地理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从总体上看,“双龙”来的学生素质相对较好。而有些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缺乏,地图不会看,经纬度不会读,直接影响了高中地理的学习。又由于必修1内容难度大且抽象,初高中的知识衔接困难。因此,到了半期考,学业成绩就拉开了档次。

3、配套练习不配套影响学生自主学习

目前,我市统一使用的是人教版地理教材,而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练习的编写尚未成熟,无论那一版本的练习题均存在难度过大,综合性过强的问题,而有些内容是旧课程的知识,也充斥到练习中,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目前高中必修2所使用的辅助材料为“导与练”,其中也有不少旧课程的材料与练习,真叫我们不知如何进行地理教学,若进行补充拓展,现有的教学任务都难于完成,若不补充,将来的会考和高考不知如何考我们和我们的学生。

4、教材内容有些地方过于简略

现行人教版教材为了减少篇幅,降低教学难度,缩短教学课时,对于某些知识点仅点到为止,不作说明,给人感觉好象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似乎用36课时完全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认真研读教材,其实并不然,如地转偏向力在地球运动一节中不出现,而到了大气运动一节时却拿来运用,很多学生不知地转偏向力怎么回事。又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节中,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什么大气成分在起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不提,又如何来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应采取什么措施呢?更不用说臭氧层空洞和大城市里红黄绿交通信号灯是怎么回事了。过去作为地理重要主干知识的气候,现在只用案例形式选学了三种,而自己家乡是什么气候只字未提,然而到了季风水田农业又提出了三种季风气候。而对于其他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课文只用了一句话“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事实上,课改并未减轻学生负担,必修课程由两本变成三本,选修课程由两本变成七门中选三本,其他课程也大同小异,我们的学生真苦。

5、如何应对高考

前面我们反思了课时的问题,学生素质的问题,练习和教材的问题等,我们真的感觉有点不知所措。然而,两年多过后,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必将面对高考。高考考什么?真正到了我们需要思考的时候了。虽说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高考的依据,然而学生的学习材料却是只有课本以及“所谓”的配套练习。许多专家都说,我们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但毕竟教材是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主要媒介。而作为学生,教材更是其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进行情感交流与价值观培养的主要载体。因此,现实中,很难区分是“用”教材,还是“教”教材。如果各个学校对课标的理解不一,“用”教材就会变样。总不可能用现有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重编学材,即使能编,各人的学材可能也会大相径庭。

此外,现在我们所学习的必修123分别为不同人员编写,他们的观念一致吗?我校小童同志就很细心地发现:“必修2P4P5的不妥之处:文中的日本人口增长状况为负增长,而数据当中则为低增长。

    虽然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目前的课改,但仍然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殷切希望得到有关专家的指导,正视目前的教学与未来的高考!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