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浅谈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高考复习策略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7-09-18  点击:1204 

浅谈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高考复习策略

长汀一中  饶秀明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以往课程相比,有三个显著变化:一是强调了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二是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体系,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要求;三是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高考,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能力、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的全面考查不会变,我们历史学科的复习备考要紧扣这些基本要求;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2007年的历史高考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在备考视野、目标、任务、路径和策略上必须审时度势、积极探索。为此,我们对2007年的高三历史复习备考有了一些新想法、新建议。

一、落实新课改三维目标,巩固探究学习成果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亮点之一,就是强调课程目标要从单纯注意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因此,高考复习必须在课标上做足文章、下足工夫。

1、落实课程目标,探索历史课程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和途径。

对知识、能力与方法教师们的复习备考还是比较有经验的,这里不多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标共写了三段话,根据专家的概括,大致包括三个层次:(1)个体方面: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态度;(2)国家观方面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以及由此升华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人生理想;(3)国际观方面:国际视野、全球文明和开放意识。对此,我们一定要设计相关的专题让学生练习,这样既能使学生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思想和观念,又可使学生在分析、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时有一个基本的方向、意识和路径。从测试的角度说,目前的训练应该定格在“知道了”(注意并记住了相关的历史事物和观点)“接受了”(对相关的历史事物和观点的认同或否定)这两个层次就可以了。例如:这是近代某位民族英雄的两句名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问:①这位民族英雄是谁?②根据你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学习,概括列出他在领导禁烟工作方面的主要功绩。③你认为他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本题就考查了学生对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决心、历史功绩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正确的荣辱观的“知道”“接受”情况。

2、巩固探究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新课标要求“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谓“探究学习”,指的是教材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运用已积累的知识、方法和所提供的材料,独立自主的思考、探讨、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法。其实,探究学习的理念在高考命题中早有体现,如1998年全国历史高考的“巴黎和会”题,2005年全国文综卷的“民族主义”题。在新课程理念下,这类试题应该会有所加强,不仅材料题中会出现,其他题型也有可能出现。因此,在备考中,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方法,对新给的材料进行独立思考、判断。如“探索中国现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一课,应该注意梳理:维新派曲折的君主立宪之路;清政府迫于形势的预备立宪活动(《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一方面继续强化君权,另一方面也以法律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限制君权,人民的合法权利也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极为有限的认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质性的宪政改革);革命派推翻了清朝统治,共和宪政的实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二、学习历史学新观念,审视历史学科的相关问题

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近几年的高考也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因此,历史复习必须从新的视角指导学生重组历史专业知识结构,形成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从新视角审视历史学科的相关问题,更新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习质量。

1以文明史观梳理历史线索,搭建历史专业知识结构

新课程摒弃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呈现历史知识的范式,以世界文明演进线索来叙述历史的发展,这样不但视野更开阔,内容更丰富,而且知识系统更合理新颖。从纵向来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现代文明(知识文明)发展的基本历程,我们可以用这种眼光来重新审视历史发展的进程。从横向来看,人类文明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应的人类文明史就可以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历史新教材都采用模块加专题的方式来呈现历史内容,同时将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以此为基础搭建历史知识结构。

2、树立多元和开放意识,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新课标强调历史发展多样性和多元化。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要求我们在认识和了解历史现象时,要有更宽阔的视野,抛弃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如民主政体因各国历史传统、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的差异而形态各异,英国的议会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总统共和制都是两国国情的产物,都有力地推动了两国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民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民主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是社会主义民主天生非常完美,也不能以资产阶级早期革命时代民主制度的不完善而否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本身;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也是两种不同形式的民主。与多样性和多元化相一致,必须要有开放的意识,理性地、宽容地从不同角度、立体地、多方位地看待和评价历史事物,理解和对待不同发展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不能走极端。将多元化的理念运用到历史高考中的探索与尝试在近几年也有所体现,如1999年全国高考中“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题和2005年上海高考中“明治维新评价”题。

3、贯通中外古今,把握历史学科的相关问题。

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是新课程体系的另一新特点,它打破了旧课程体系的中外割裂、古今分列的局限,在同一个模块中既有中国史的内容,也有世界史的内容,既有古代内容也有近代和现代的内容,使我们能够从时间、空间上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整体印象。如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实践,便是受西方民主思想和实践影响的产物,如果把中外历史内容关联起来进行考察,问题就看得更清楚。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如果把古代、近代、现代贯通起来,就展现了一个从专制到民主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这样来

观察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思路就开阔多了。中外关联的试题在近几年历史高考中也有成例,如1999上海历史高考就有这样一道题:“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一位同学学习时说:20世纪中,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计划”,即国家干预,都有取得成效的实例,请你列举三个实例(各一例)予以说明。”此题围绕社会焦点设问,很有现实意义,考点涉及了历史学科的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等内容。

三、讲究备考策略,努力实现备考的最优化

在复习备考时,我们认为不需要什么都另起炉灶,以往复习备考时积累下来的实践证明是实用的、高效的策略,现在仍然很有用,如“学”(学生自主地学习)、“教”(老师科学合理地教授)、“考”(老师精心设置试题让学生练习)这个“老三宝”。对微观上的问题,备考时可以用“老三宝”,如学习和掌握某个历史知识点、理清某个历史发展线索、理解某个历史概念和结论、阐释某个历史观点、解答某个历史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等;对宏观上的问题,也可以用“老三宝”来落实,如把握课程学习的知识范围和目标、掌握历史知识结构和阶段特征、理解历史观点和论断、培养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专业语言表达水平等内容。面对新教材,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以下两个方面还是值得注意:

1专题归类,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

新课程已采用模块加专题的方式来呈现历史内容,形成了全新的学科知识结构。新教材是采取“单元”和“课”的形式编排和呈现历史知识内容的。因此,我们就要变“单元”和“课”为大专题和小专题来复习,通过古今为经、中外为纬的纵横结网,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分析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形成新的历史知识结构。以《历史》必修二为例,全册书的五个单元就是五个大专题,每一课就是一个小专题。如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有六课内容,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古代生产体系的形成”“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区域经济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的商业与城市”“明清时期的经济和闭关锁国政策”六个小专题来处理教与学,而每个小专题又可再分若干个问题来仔细学习。这六个小专题,既是并列关系,从不同方面共同反映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概貌和特征,又有递进关系,反映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历程和趋势。这一单元是古今纵向论述的。

2整理主干知识的同时,适当增加主干知识外的新知识

在历史的长河中,重大历史事件构成历史知识的主干,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整理和联结。此外,根据往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有些题目与教材的主干知识基本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某个历史知识范畴的延伸或拓展,如2005年广东高考第26题“扬州经济”题和2006年的第26题“周人饮食生活”题。因此,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新材料,如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城镇面貌变迁、民族融合、民俗风情、社会民生、宗教文化、神话传说、文物遗址等,材料形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表格、照片,要多样化,目的是开拓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以利于学生学习的正迁移,举一反三。这其实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至于补充材料的难度、多少等,得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和水平来定,量力而行。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