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谈文科综合历史复习方略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11-01  点击:980 

谈文科综合历史复习方略

 

长汀一中  饶秀明

 

新课程、新教材、新考试模式需要新观念,历史教师如何面对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明确新的教学理念,确立新的教学思想,寻找符合高考模式的新方法和新视觉,以利备考复习教学。其实,复习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是看它的效率和质量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加以突破。

一、明确新课标要求和课改思想,做到有的放矢

新课标和课改思想的出现必然要引起高考命题的相应变化,复习备考时要高度重视,认真领会,做到有的放矢。以课标要求为准绳,重新组织教材的结构,以新的视觉和理念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如以往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的复习,习惯上从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三条线索,以及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史展开,但近几年命题都以“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的有关内容为重点。根据课标要求我们可将此条线索分解为三个专题:政治近现代化一民主化的历程,经济近现代化—工业化的历程,思想近现代化—西学东渐的历程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并与世界资本主义的近现代化联系比较。这样就重新整合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二、把握主干,建构重点专题统领全局

主干知识指的是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典章制度和突出的历史现象等。复习时一定要突出主干,打好歼灭战,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耗力损时,进行疲劳战。建构重点专题,主要是整理和理清重要历史现象的纵向知识结构和纵向联系。重点专题选择的主要依据有:一是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如中国古代史可将“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作为主体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可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作为主体内容。世界近现代史可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主体内容。二是历史问题的现实作用。文科综合考试历史科的命题,更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注重历史的时代性、历史的史鉴功能和人文意识。复习中首先要整理好有关历史现象的发展线索,梳理出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过程及原因,重点突出它的阶段性特征。其次从分析各专题的阶段特征入手,理解形成有关特征的背景和影响,重点说明各个阶段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从本专题所涉及的历史现象的性质出发,寻找与政治学科和地理学科的结合点、发散点,指出综合的思路和途径。在准确把握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巩固对历史概念、事实和结论的认知,形成在系统中把握全局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再次以新情境、新角度重组专题,注重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给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情境和新的思维角度,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和求知欲,从而训练学生新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以适应高考的变化。如中国古代史可重点建构:国家统一和稳定;经济重心发展和转移;民本意识和农本思想及历史源流;世界文化遗产如圆明园、都江堰和长城等的兴修利弊及启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变化等。中国近现代史可重点建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及原因;中国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表现;从政府外交看弱国地位的形成及其演变等。世界近现代史可重点建构:科技进步对世界面貌的改变和启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近现代化政治经济模式的产生与演进;近代人文精神的兴起和发展等。还要针对学科主体知识的交叉点,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的碰撞点,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灵活机动、自然流畅地发散整合,形成综合意识,再通过主体知识综合和现实热点的结合,训练学生各种能力,形成“再生知识”,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

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现实的习惯,提高用发展观点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能力,更好地解决现在以及将来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高考命题不会回避热点,且是与社会现实联系较紧的历史知识内容,复习时要特别注意留心。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近代化的演进,美国历史上对待战争的态度和政策与现今单边主义和实用主义外交政策相比较等等。但不要过分追求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忽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出现抓芝麻而丢西瓜的现象。

四、强化材料分析题的训练,培养综合能力

文科综合本身是一种视野,一种观察问题的方法,它的实现是通过试题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对考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考查,这是目前文综高考的重要模式。其命题思路可归纳为:一是可从情境上综合,提供的材料是多学科的综合材料,但要求回答的却是单科的知识。二是可从问题上综合,提供的材料本是单学科,而问题的回答却是跨学科的。三是情境和问题两者综合。比如2003年北京的春季高考文科综合第40题,通过提供北京作为元、明两朝大都市的布局图,以“2008年奥运会也将在这里举行”为背景,就北京的历史、现状、气候、空气质量、举办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提出问题,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等各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从历史、城市功能、北京的环境等方面展开论述,来实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在复习备考中,要注重指导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中的资源,注意将课本知识与材料中的信息有机地结合,注意材料的运用并能从中提炼观点。如抓住世界三次科技革命、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与格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多极化等重大问题,创设新情境,使三科知识综合渗透,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五、开展探究式学习,形成开放性思维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指出,要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已逐渐在高考试题中显现,在复习备考中应引起警觉。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这句话实际是道出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价值和方法,我们应从中得到启示。探究式学习方法要注意培养学生:①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即善于从已有的历史知识、结论、观点、文献中发现错误和问题,不惟书、不惟一、不惟我,进行创新思维。②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能够初步掌握历史认识的基本要求,对要解决的问题能规范地完成从收集整理资料到形成论据再到得出结论的再认过程,形成再生知识。③探究问题的能力。历史教材正好为诸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如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局限性的认识、对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及评价等内容,以探究的方法重现,寻根求源,且这些内容常做常新,永远不会有认识上的终结。这些能力在平时的积累和形成也正是文科综合中历史学科所要达到的能力。

六、重视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历史地理知识是关于历史时间、自然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知识,其核心是人地关系知识。”历史地理知识无论以哪个角度为载体,都为政史地三科的综合和渗透留下了极大的空间。若以历史地理知识为载体时就为历史知识的渗入留下了空间;若以历史政治地理知识为载体时,就为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知识的渗透留下了空间;若以历史经济地理知识为载体时就为经济学和哲学知识的渗透留下了空间。所以历史地理知识已成为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最重要的也是最佳的载体之一。如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春季卷第40题和全国统一文科综合试卷第37题,第40题考了都江堰和郑国渠,全国卷第37题考了长城。这两个题都以历史地理知识相综合,十分巧妙地实现了跨学科的综合。从以上可以看出历史地理知识在“文综”测试中的重要地位。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重要的历史地理知识,如从历史自然地理角度来分析黄河改道原因及影响;从历史人文地理角度来看历代疆域、重要古都的变迁、历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从历史经济地理角度来组织重要水利工程—运河、都江堰、郑国渠及三峡工程的复习;从历史军事地理来思考长城、世界大战;从历史文化地理角度来建构世界文化遗产—圆明园、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城等知识复习;从历史社会地理角度来研究人口的变化、分布、迁移原因及影响等。总之,以历史地理知识为载体,通过新情境新材料设置新问题,在新的理念中使学生形成人地和谐、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良好的人文精神,从而实现文科综合的目标。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