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和管理的
实践与思考
福建长汀一中李清华
学分是对学生课程修习完成状况的描述,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总学分达到144分的同学才能毕业,因此,认真做好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工作,对于规范有序地实施新课程,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学分认定、学分管理工作,从实际操作的层面,谈几点我校的具体做法与体会。
一、工作回顾
1、思想重视、认识到位
我校十分重视高中新课程的学分认定与学分管理工作,成立了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学分认定工作执行小组和模块学分认定小组等机构,制定了《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实施方案》和《学分管理实施方案》。教务处还分别面向高一年级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举行了二场学分认定报告,广泛宣传学分认定工作的目的、意义和认定办法,进一步明确学分认定的内容和学分认定的程序。
2、有条不紊、规范有序
(1)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课程的学分认定
根据《学校新课程设置方案》,高一上学期分为二个学段,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每周安排4课时,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科目每周安排2课时,按照修习完成每个模块36课时可获得2学分的规定,上学期第一学段语文、数学、英语必修1模块考试结束后,学校及时开展了学分认定工作,先由学生根据学分认定的内容,即修习课时、修习过程综合表现、模块考试成绩等三项,填写《学生模块学分成绩认定申报表》,然后由任课教师予以评定,并填写《学科模块学分成绩评定登记表》,再经过模块学分认定小组、校学分认定工作执行小组、校学分认定委员会等机构的确认,最后由教务处收齐有关材料并建立学分成绩档案。对于模块考试不合格的学生,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命题、考试和评卷,补考合格后给予认定学分。
(2)高一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课程的学分认定
第二学段的学习结束后,语文、数学、英语举行必修2模块的考试,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科目举行必修1模块的考试,这意味着第二学段有8个模块要进行学分认定。高一下学期开学第二周,教务处按照学分认定方案,认真组织了模块考试不合格学生的补考,第三周完成学分的认定建档工作,
(3)考查课程也按方案开展了学分认定。
(4)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研究性学习由教研室制订具体学分认定方案,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由政教处制订具体学分认定方案。
二、存在问题
1、学生模块学分认定申报表中的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以及任课教师评价可能流于形式。一方面,任课教师所教班级数多且班生数也多,很难对每个学生的修习过程表现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对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功能意义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觉得操作起来,工作量大,过于烦琐。
2、模块考试试题的难度不好控制,如果试题较难,大部份学生模块考试不合格,补考面太大,不利于学分认定,如果试题太简单,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得不到体现,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3、补考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有些老师主观上认为,补考就是走一下形式,随便让学生过,因此,补考试题命题过于简单,监考不严格,考风不好,有些学生也抱无所谓态度,随便应付,对学风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4、学分认定的纸质材料太多,给资料保存和档案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5、省、市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学分登记卡,新的学籍卡片也与新课程不适应,无疑给学分管理造成难度。
三、解决对策
1、加大学分认定工作意义的宣传力度,印制教师评价记录手册,及时记录学生的出勤、修习过程表现,各班成立学习小组,认真开展组内自评和互评,通过多元化评价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2、改革模块考试,实行100+50模式,模块考试总分为150分,分A、B卷,其中A卷为基础过关卷,满分100分,成绩作为学分认定的依据,B卷为能力提高卷,满分50分,主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能力发展的平台,这样既保证模块教学有较高的质量,又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学分认定。
3、加强补考工作,一方面明确模块考试补考命题要求应与正考命题要求相同,题型一致,覆盖的知识范围一致,能力要求,试题难度一致,使补考成绩与正考成绩具有可比性和同等效力,另一方面,做好补考宣传工作,让师生了解补考的目的意义,严格补考工作,同时重申,经过补考仍不及格者,挂科升级,学生自己利用假期重修后,参加下一届同一模块的补考,如果仍不及格,该模块最终不予认定学分,若三年总学分达不到144分,坚决不发给毕业证书。
4、为了尽量减少纸质材料,学校将购置新课程管理软件系统,构建学分管理平台,规范学分管理档案和学籍管理档案。
5、加强综合实践活动、选修II课程及考查课程的学分认定工作。
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