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听觉能力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长汀一中 范慧英
在钢琴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同一首作品,同一架钢琴会演奏出千差万别的音响效果。俄罗斯著名钢琴家涅高兹曾说过这么一段话:“任何钢琴演奏总是以发出的声音、制造出声音为其目的,那么无论你弹的是练习曲还是艺术作品,弹钢琴必然就是在声音上下功夫,说得更确切些,就是练习声音。”
怎样在钢琴上弹出好听的声音呢?这对教与学的双方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教学中,往往容易用大量的精力去解决各种视谱、节奏、速度、熟练、背谱等问题,而忽视声音的质量追求,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作为一个钢琴演奏者,声音的好坏与质量是决定其水平和档次的一个重要标准。
众所周知,钢琴是用手来弹的,但触键本身只是机械性的动作,手既不能听,也不能直接感受音乐。如何能弹得更美、更雄壮或更柔和,全在脑子来指挥,用听觉来鉴别。所以钢琴的学习一开始就要培养对声音有敏锐的听觉,使内心有个明确的追求。
要想弹好一首钢琴乐曲,首先是脑子对音乐有一个想像和要求,通过神经系统指挥手来弹奏,发出声响后,由听觉来检查、鉴别。因此,要弹好钢琴,必须使自己的听觉有更高的欣赏力和鉴别力。鉴别力越高,要求自己弹奏技术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就越高。有了高标准的要求,就能在技术训练上要求更严格,以达到更高的规格。
声音的问题如此重要,那在钢琴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倾听自己的弹奏,发展听觉能力,培养听觉素质呢?
一、学会聆听“第一个音”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断奏是最早接触到的一种演奏手法。断奏是以单音作为元素一个个音的练习,其动作要领为“抬手→落下→手指站住→提起来”。虽然大部份同学能根据动作要领去练习,但所发出的声音却不尽相同,那如何检验自己的动作是否合理,用力是否科学?关键就是要用所发出的声音来检验。下面我举几个例子:抬手后过高过猛地向键盘冲下去会造成敲砸的声音;而下键时人为的放慢速度,手臂不放松,会造成闷暗的声音;在钢琴发声后,手还继续对键盘施加压力则会造成挤压的声音。所以说,学生从练习第一个单音断奏开始就要去听,当手指触键,琴槌击弦时,听声音是否充分地发出来了?是否有良好的振动与共鸣?当手指保持在琴键上站立时,耳朵要倾听声音的持续和延长,并要学会辨别好听的声音和不好听的声音,从而领悟到不好听的声音是由于错误的弹法直接造成的。正确的弹奏应是手臂放松自然,离键不要太远,用物体自然下落的速度触键,一旦声音发出手就自然放松,保持手型,不要再对键施加压力。通过这样的要求,弹出的声音就会明亮、宽厚,具有共鸣。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一开始就要学会把正确的动作与正确的声音相结合,懂得听什么和怎么听。当学生学会听一个单音后,其次就是从短小的乐曲里去听音与音之间的联系和倾向,听每组音的声音是否均匀、平衡;再次就是学会听两个音连线时两音之间是否声音连起来,听小连线的第一个音结合重量下落是否在语气上达到了强调,第二个音作为尾音结合重量提起,声音是否比较柔和委婉,并在语气上减弱;最后就是学习几个音的连线和乐句连线,结合句头、句尾、句中的语气,高点、强弱等去听乐句的进行。
总之,要学会听,要懂得如何去鉴别声音的好坏、优劣,经过长期训练,就能达到提高听觉能力,从而提高演奏水平的目的。
二、学会聆听千变万化的“音色”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的,因此也可以说是声音的艺术。涅高兹在《论钢琴表演艺术》中说:“声音的掌握是钢琴家应该解决的技术问题中最首要的一个。”他接着又谈道:“我毫不夸张,在我授课时,四分之三的劳动花在音色的探索上,可以说教学各环节的次序,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是这样排列的:首先是‘艺术形象’;其次是有时值的声音,亦即‘形象’的物质化、具体化;最后是整个技术……”可见音色对于钢琴演奏是何等重要!音色是由发音体的物质因素及其泛音而决定的。同一音高的音,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会具有不同的音色;而同一乐器用不同的方法演奏,也会产生不同的音色,不同风格的作品对音色要求也是不同的。当然不能抽象地谈声音或音色。最好的声音必然是最完美地表达作品内容的声音,要获得美妙的音色,必须强调听觉的训练,用敏锐的听觉来调整、检查所发出的声音。要弹出悦耳的声音,手必须非常灵活、柔韧,触键时手指的力度、下键的高度和下键的速度等都需要注意,三者的不同结合将产生不同的音色。触键时力度大,离键高,速度快,槌子击琴弦的冲击力猛,奏出的声音就结实、明亮。相反,声音则柔和而富于歌唱性。当需要轻快、透亮的音色时,就要求力度小,离键低,速度快;而需要富于歌唱性的声音时,就要求触键深、离键低、速度慢。总之,各种不同的结合,将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弹奏明亮的颗粒性音色,要求手指第一关节与琴键尽可能垂直,手指与键盘的触键点尽量小,整个手臂与手的力度凝集在这小小的颗粒上,下键的距离稍高,下键与离键的速度很快,富有弹性。歌唱性音色则要求手指放平些,与键盘的接触面尽可能大一些,下键速度慢一些,其运动的路线有向外的抛物线的感觉,手指贴键盘。
钢琴演奏中,音色的控制十分重要。吉泽金说:“声音美妙,富有表现力和发音修养的演奏,是开辟艺术成功之路必须达到的目的。”如果触键千篇一律,音色呆板少变,那么不论你解释乐曲多么高明、细致,音乐也苍白无力,不能感人。我们常形容音色像“银铃般”、“珍珠般”、“窃窃私语”、“哀怨哭泣”、“咆哮奔腾”……只有在优秀演奏家那丰富多彩的音色变化下,才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能力,在聆听音色的过程中,指导练习各种演奏技巧。所以说,学会聆听是钢琴演奏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学会运用内心听觉
音乐的内心听觉是一种特殊的音乐想像能力。它是从事音乐活动的重要内在依据,是音乐听觉正常发展的重要内容。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把“不借助于乐器或嗓音在思想中想像音乐及其关系的能力”称之为内部听觉。迈卡巴尔也是这样理解的:“内部听觉是借助于不依实在的声音印象为转移的音乐想像的能力。”内部听觉即我们所说的内心听觉。在音乐教育文献中经常强调内心听觉对每一种音乐活动的巨大意义。如舒曼在《给青年音乐家的劝告》中写道:“如果你能用钢琴把几个小旋律联系在一起,那么这已经很好了,但如果不用钢琴它们能自己走近你,你会更加高兴,这就是说,你的内部听觉觉醒了。”普通心理学认为,人在感受客观事物时,刺激就在头脑早留下印迹,之后,刺激物虽已消逝,但印迹仍在头脑里保存,必要时印迹又能显现出来,在头脑里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这就是意象。内心听觉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听觉意象。意象来自感知,是过去感知事物的再现,它是记忆的重要形式,也是想像的基础。内心听觉产生的心理学原理同意象产生的原理一样。不过,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内心听觉的产生是以感官听觉储存的音响材料为依据,是听觉感知过的许多音响的基础上,通过记忆这一心理活动,把各种音响储存起来,经过量的积累,进一步达到自如地回忆、预知、想象。就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斯美塔那的歌剧《李布什》等作品都是在作曲家丧失听力之后,仅凭内心听觉创作出来的不朽名作。他们就是通过内心想像出作品的音响效果。著名钢琴家瓦尔特·吉泽金主张在学习钢琴时要花时间在无声的练琴上,这就是要求认真读谱。其目的是从心里去倾听所要弹奏的乐曲,用心灵和头脑去思考、去想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给听觉充分的养料,要去听优秀钢琴家的演奏、录音或唱片,以获得钢琴音乐中丰富的养料。要听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不同体裁的作品(如交响乐、歌剧、室内乐、歌曲、各种类型的音乐等),如在学习贝多芬《D大调(田园)奏鸣曲》(OP、28)时,能认真听听贝多芬的这部交响乐,一定能从音响、层次、音色、形象等各方面,给我们新的启迪。如果我们在弹奏乐曲时,都能像管弦乐作品那样从想像中给作品以配器,以不同乐器的音色来丰富听觉的想像力,那么在演奏上一定能更丰富、更生动。要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把它储存在头脑里,使之逐步深化,成为听觉的养料。并在自己演奏作品时,加以想像,运用内心听觉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演奏。
总之,学生要积极努力地培养自己的听觉能力,发挥听觉的主动性,即对音乐要认真去倾听,使耳朵成为自己的老师,第一个“听众”。训练听觉的集中能力,在自己练琴时,每次集中去听乐曲的某一方面,如旋律、低音、和声等,逐步使自己和听觉有集中到听整体的演奏上。我们练琴的效率不能以时间多少来计算,要提高练琴的效率,关键是听觉能否集中听自己的弹奏。
音乐通过耳朵而进入人的心灵,只有提高听觉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高标准的鉴别力和欣赏力,才能有高水平的演奏。
参考文献:
1、《论钢琴演奏》
2、《钢琴演奏技巧》
3、《钢琴演奏之道》
4、《论钢琴表演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