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高二化学选修模块教学的一些策略与体会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8-10-14  点击:2565 

高二化学选修模块教学的一些策略与体会

 

长汀一中  赖绍浩

 

 

一、选修模块开设计划

课程名称          

周课时数

开课时间

总课时数

有机化学基础

4

2007.8.12007.11.20

50课时

化学反应原理

4

2007.11.21 2008.3.20

50课时

物质结构与性质

4

2008.3.212008.6.20

50课时

说明:其它未开设的选修模块的主要内容将采用渗透的方法,在拟修的三个选修模块的教学或高考总复习时结合相关的专题进行延伸与拓展。《化学反应原理》为必考内容,在课时安排上有所加强。

二、选修模块的教学策略:

下面结合我校化学1、化学2的教学反思,暑期新课程培训,报刊杂志、网络上有关新课程实施的专家建议的文章及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实践,简要介绍我们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教学的一些策略与体会,借以抛砖引玉。

(一)课前抓研究

1. 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整体上把握各选修模块的教材结构、教学内容和“三维”目标,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具体做法是:在教师新课程培训结束后,结合新课标和新课程培训专家的讲座通读化学六个选修模块的教材内容,进一步了解各个选修摸块的教材结构、栏目的设置、新课标在教材的具体体现形式、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之间的联系、拟选修的模块与未作要求选修的模块之间的联系等,使自己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能够承前启后、有的放失、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

2.正确领悟新课程的理念,准确把握选修模块教学内容的深广度。“观念(理念)是改革的先导,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先进的观念(理念)生发出来的,观念(理念)是行为的灵魂,观念(理念)对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按选修模块开设指导意见和高考方案,选化学的学生要学习6个选修模块,而选修模块内容的总和远远多于过去任何一套教材,例如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新概念、新名词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有很多知识是大学教材的内容,面对中学生和有限的学时,是无法讲清讲透的,若只是把艰深的理论知识堆积起来,不仅会使学生望而生畏、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也会导致学生的理解困难,无法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如何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成为不加重学生的负担、能否真正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的关键。在如何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方面,我们的原则是:“正确领悟新课程的理念,严格按课标要求,不越雷池半步”、“不越位,不拔高” 、“只用减法,不用加法”;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在实施具体的教学时把教学侧重点从对知识点的深挖、迁移和拓展层面,转移到通过化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来。比如:教材中《拓宽视野》栏目(编者的意图是给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提供学习的选择空间,使他们获取各自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我们认为这些内容应该不是教学的重点,也不应是考试的热点。因此我们在具体教学时进行了区别对待:如《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编者选编了不少的《拓宽视野》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只介绍了:如结晶牛胰岛素、烯烃的不对称加成、乙苯的用途等比较简单直观、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而对于如不对称合成、杂化轨道理论、蚕蛾信息素顺式、反式结构、视黄醛的顺式、反式结构等较抽象的内容,未做统一的要求,只鼓励有该方面能力倾向的学生去学习和掌握,在布置作业或检测时也作为选做题。

3.加强教学活动的设计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是否有效的评价依据是“是否落实了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而“三维”目标能否得到真正的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如何进心进心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我们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核心内容的设计:本节课的正文有哪些内容?教材为什么设置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在整个模块教材中具有什么功能占有怎样的地位?与以往相关教材内容相比,新教材作了哪些改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动?根据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什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教学内容的顺序应该怎样安排?是否需要将教材内容的顺序重新调整?若需要,如何调整?

2)学生活动的设计:本节课设置了哪些活动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意图是什么?主要的学生活动有哪些?哪些问题需要进行相互交流?具体如何设计?哪些活动性栏目可以直接利用?哪些需要经过整合?哪些可以进一步创生?如何对学生活动进行引发和启发?可否将一节课中多个学生活动连为一个整体?学生活动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如何应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二)课堂抓落实

1.以教材形式多样化的栏目为依托,努力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栏目的设置大大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的编排,教材设置了“你知道吗”、“观察与思考”、“信息提示”、“交流与讨论”、“问题解决”、“拓展视野”、“调查研究”、“活动与探究”、“练习与实践”、“回顾与总结”等新栏目。这些栏目不仅使得教科书充满活力——语言生动、简明扼要、形式多样,而且拓展了教材功能——“人与书”的对话功能,充分体现教与学、人(师、生)与书之间的互动性;不仅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和创造性使用教材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更为教师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提供了依托和操作平台。因此,我们认为:教材不同栏目功能的实现也就是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体现;而教材不同栏目功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科学施教。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把如何深入挖掘教材不同栏目的教学价值,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施教,作为备课组集体备课的重要课题加以研究。比如,如何利用每专题后设置的“练习与实践”和“回顾与总结”栏目,帮助学生通过问题线索学会归纳整理知识、促进学生学会反思、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活动与探究”如何开展?如何利用“化学史话”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等等。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办,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尽量为学生搭建平台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解决。

2.以“课标”为依据、教材为蓝本,挖掘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教学切入点,帮助学生在选修模块的学习中真正使自己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1)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栏目。在苏教版的选修教材中,设置了不少的“活动与探究”,如《有机化学基础》中就设置了15个“活动与探究”,而且在设计这些探究活动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按照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进行设置。这些栏目的设置无疑在最大程度上帮助教师准备了一个进行探究性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而且这些“活动与探究”大多都与仪器的使用、操作、实验的设计等结合在一起。因此,结合实际扎实地搞好这些“活动与探究”栏目的教学,是非常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的认识、发展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实验的探究能力。

2)重视教材中具有探究价值的知识点的挖掘,并注意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卤代烃的性质时,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研究溴乙烷在NaOH水溶液中的水解(取代)。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们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不加别的试剂,你能从实验现象上判断溴乙烷在加热条件下在NaOH水溶液中发生了化学反应吗?为什么?”要回答这一问题,则须引导学生从刚学完的卤代烃的物理性质(不溶于水,在碱液中有分层现象)以及在预习了卤代烃水解反应方程式(产物皆溶于水,不再分层)的基础上去探究这个问题。这样无疑给学生多了一个机会,或者说多了一个角度去思考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在后续课中学习油脂的碱性水解(皂化)反应之时,我们则引用了这么一道高考题:(00广东第5题)下列可以判断油脂皂化反应基本完成的现象是(     

A.反应液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B.反应液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C.反应后静置,反应液分为两层

D.反应后静置,反应液不分层。

此时学生有了之前学习卤代烃水解的知识经验,再结合新学习的油脂的相关性质,则很容易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选得正确答案为D。这种前后呼应的教学,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机化学的系统知识体系的。又如在学习了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之后,这些现代物理技术的深层复杂原理要学生掌握当然没有必要,课程标准也未做具体要求,但是在学习新的典型有机物的时候,我们都会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光谱分析方法与学生共同探究该种有机物的光谱特征,从而让学生确实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学习体会,同时也是知识体系系统化的构建过程。

3.选用合适教辅工具,重视直观教学,训练空间思维能力。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这方面内容的掌握对于学生掌握有机物的重要性质,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甚至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具有很强的铺垫作用的。在《有机化学基础》这一选修模块中,出现了大量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对于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有机物,教材中一般都会给出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以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但考虑到学生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这部分的知识还没有充分接触,以及新课程中一些较复杂的立体有机化学知识的出现,如顺反异构和手性分子等知识,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采用模象直观手段,利用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让学生搭建分子结构模型、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有机分子结构图等。例如,对于苯分子这么一个平面型的结构学生都是非常熟悉的了,但思考习惯较好的学生在学了苯的加成反应之后可能会联想到环己烷,对于环己烷这一类似于苯的分子,学生则很难想象或理解为什么环己烷当中碳原子和氢原子不会处在同一平面上,而我们也不可能给学生讲解有关环烷烃的张力等较深的知识,此时我们指导学生使用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构建环己烷和苯分子的球棍模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问题。

 4.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有机化学基础的探究学习主要是实验探究。由于有机化学基础主要是陈述性知识,在教学中特别容易将富含探究要素的变化,演变为验证性实验,尽管也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学习印象,但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则肯定是大打折扣的。苏教版选修教材当中无论是“活动与探究”,还是“观察与思考” 栏目,无论是现成的探究题目,还是可供教师挖掘的探究知识点,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辨精神,对这些内容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都给予足够的关注。 

例如探究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消去反应中的气体产物,教材中有梯度性地给学生提供了两个探究问题:(1)为什么要在气体通入KMnO4酸性溶液前加一个盛有水的试管?起什么作用?(2)除KMnO4酸性溶液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乙烯?此时还有必要将气体先通入水中吗?这些探究性问题设计成学生实验之后,学生都非常乐意开动脑筋,然后将思考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辅助实践,教学效果非常的好。

又如在苯酚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教材没有对其易受氧化的性质作过多的讨论,只提及了苯酚长时间放置时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而呈粉红色。其实学生学习了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后,已经不难理解其易被氧化是因含羟基所致,所谓结构决定性质即体现于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时就此提问学生苯酚易受氧化的性质还可能体现在与哪些物质的反应上?与之对应的反应现象是如何的?这些探究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梯度,易设计成实验让学生探讨,在实际教学中是较易实施的。对于上述问题很多学生考虑到苯酚中含羟基,应该也能体现易被强氧化剂氧化的性质,所以选择了KMnO4溶液,探究苯酚溶液是否可以让其变色。然而实验操作时相当多同学未能看到苯酚溶液颜色变浅或褪色的现象,在与学生共同探讨时,不少学生开始关注到他们所使用的KMnO4溶液,发现是实验室有的KMnO4溶液的酸性已经非常的弱,其氧化性已经大打折扣,而使用合适酸液增加其酸性后,与苯酚溶液混合后几乎都褪去了颜色。虽然是一个很小的教学插曲,但是学生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上面,乃至溶液环境对化学物质性质的影响,学生也有了更深刻的直接的实践体会,相信这也正是新课程的改革精神中所大力倡导的。

(三)课后抓反馈、指导,准确评价和提高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度

1.精选专题过关训练题和模块过关测试题,准确评价学生“三维”目标达成度。新课程与旧课程理念相比较多关注学生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及“化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师在选编训练题和测试题时观念要从旧课程的观念中转变过来,而目前的教辅材料中选编的题目却大多是老面孔,只是将一些原来的题目调了顺序,内容根本没有变化,根本没有顾及到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目前由于处于教改初期,好的题目,适合新课改的题目并不多见,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根据教学实际对旧题进行适当的变形,如改选择题为简答题,改简答题为开放性问题,改变题目呈现的情境,改变问题的呈现形式。例如:用胶头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逐滴滴入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稀溶液中,发现红色消失,红色消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这样的问题在以前的教学中经常碰到,填空题的答案是确定的、唯一的。教师给学生讲解如何分析题意、如何思考、如何较快找出答案。若为选择题,可用直接思考法、排除法,甚至猜的方法。向学生强调,是什么,为什么是,甚至要求一部分学生记住结论。这明显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把它改为:用胶头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逐滴滴入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稀溶液中,发现红色消失,红色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假设一:_______________;假设二:________________

假设三:_______________;假设四:____________­­   _

请根据上述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至少要写出2种假设。

请你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要求写出主要实验步骤。

这样一改成为开放性的问题,很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然后作出判断,有哪些可能的因素,各因素的可能性怎样,提出可行性的检验方案,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这样的问题对准确评价和提高学生“三维”目标达成度是非常有益的。

2.分类指导,提高学习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在课后我们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加强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具体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我们重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此外,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育和学法指导。比如,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实验、基本计算等各类知识的学法指导,尤其应注意化学概念的形成及同化策略,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策略,化学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策略等。

三、存在的困惑

经过近两年的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在课堂的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不少的困惑:如何更有效地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化学教学中怎样开展科学探究;怎样重建化学新课程的知识结构;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如何合理使用新教材,用好各种教学资料;怎样评价学生以更有利他们的发展;通过什么途径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如何处理好课时要求与教学容量的矛盾;怎样理顺必修教学与选修教学的关系等。这些方面仍需在今后的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