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谈学生个性品质与教学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11-03  点击:1642 

谈学生个性品质与教学

长汀一中  黄火养

 学学科2006年最大的变动是增加了关于个性品质的要求。

考试大纲说:数学科的考试,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这里的“素质、素养”就包含学生的个性品质。大纲规定“个性品质是指考生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支配考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

学生中不良个性品质主要有如下几种:(一)独霸型;(二)贪占型;(三)依赖型;(四)怯懦型;(五)逆反型。成因:一是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子女形成了对抗心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粗暴教育方式既可以使一部分孩子形成怯懦个性,也可以使一部分孩子产生对抗或仇恨心理;二是欺骗式教育方式的多次重复,使子女对父母的教育要求不再相信而形成的对成人的不信任感。我国古代的“曾子杀猪”的故事说的就是教育子女诚实;三是家庭成员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不一致,或家庭成员感情不合,使孩子形成了反复无常、虚伪或对抗品质;四是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对孩子的影响,也会使学生形成逆反个性品质。逆反心理是一个危险信号,很多坏毛病都是从这里开始发展的。如我们所调查的百名犯罪青少年,

85%从小就有不同程度的逆反个性。

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个人成才的道路上,往往起着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的作用。但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呢?
      一、学校、教师、家长的重视是形成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关键
      俗话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由此可见,学生分数在教师眼中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教师为了追求高分,高升学率,一再对学生增加负荷,而学生为了不辜负家长和教师的殷切期望,也越来越多地陷入了超负荷运转的怪圈。正是由于这种恶性循环,使很多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导致厌学的心理,没有理想,没有兴趣,形成"无动力学习"的局面,甚至出现逃学现象,更有甚者出现人格畸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并由此引发了一些不应发生的悲剧。这些悲剧的发生,应当说应试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家长和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减轻学生压力。既要注重学生的智力投资,也要注重对学生的良好性格和优秀品质的培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思考人生价值,从而树立远大思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知识上和人格上的充分准备。如果不实现这一转变,后果不堪设想。
      二、加强师生与家长的沟通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捷径
      教师在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上,要以民主和谐为主。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在情感、兴趣、志向等,并在此基础上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因为有些学生在家和在学校的表现可能截然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掌握学生情况,在学生培养上做到有的放矢。师生之间的这种沟通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既可以是知识的,也可以是思想感情的。通过这种多渠道、多层次的沟通,密切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使学生相信自已、信任自已,并进而针对不同学生施以不同的影响,如有些学生优柔寡断,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学生,给学生多提供机会,锻炼其决策能力。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可以鼓励其大胆与别人相处,逐渐让其融入到班集体之中,锻炼其社会交往能力。只有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师生相互理解的捷径。正是因为有了相互理解,才会清除师生隔阂,为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三、重点注意意志兴趣品质的培养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突破口
      1.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好胜心强,一旦遇到挫折就可能萎靡不振,缺乏抗挫折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因此在现代学校教育中,这一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著名人物的故事及反应人生挫折的文章,如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关于描写林肯政治生涯的《永不方弃》等,让学生明白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面对挫折。也可以人为地为学生设置一些挫折障碍,从而使学生真正在挫折中受到教育,进而明白人生就是在“挫折——奋起——再挫折——再奋起“这一循环历程中度过的道理。对于意志培养,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在这一方面为我们做了有益的控索,他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学生长跑等活动,使班内每个学生都能在跑完一万米之后接着做一百个俯卧撑。既锻炼了学生身体,又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意志品质。

2. 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些学生存在厌学现象,在和他们谈话时,听到最多的一句就是“没意思”,是不是真的“没意思”呢?关键是学生缺乏自信心又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结合社会实际启发诱导学生,促进学生有间接兴趣向直接兴趣的转变。譬如,有一次在课间,我对学生说:“学习数学有没有用呢?”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们议论纷纷,争相发表自已的意见。然后,我接着说:“学好数学是人们生存的需要,我们的生活时时处处充满着数学,在家庭生活中会涉及到许多数学的内容,如住房的面积、衣服的号码尺寸、购买物品的数量、工资的多少等;当我们打开电视、拿起电话、翻开书报、使用各种家电设备都会遇到,诸如增长率、正负数、数学图表、经纬度、百分数、概率、比率、统计图等数学问题。在社会生活中,也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才能通过使用诸如大于、小于、时间(几点钟)、交通图等数学语言与人们交流。在经济生活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经济工作,这就更需要数学;即使不从事经济工作,我们也必须与经济数学打交道,需要具有经济头脑、商品意识;成本、利润、投入、产出、效益、投资、储蓄、贷款、利率、股票、债券、期货、税率等名词将日益成为人们频繁使用的词汇;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使医疗、退休养老等福利待遇相应地改变;财产保险、医疗保险、人身保险、养老保险等制度的设立,会使越来越多的人与保险业务打交道;住房制度的改革,买卖房中涉及的诸如分期付款、购买住房债券等都需要我们通过计算与分析来权衡利弊,作出决定。凡此种种,无一不与数学密切相关。我们.为了在现代生活中很好地生存,过好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就得学好数学,只有较多的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数学思维,才能具有美满幸福的人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明白了数学这门课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其次,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多种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并适时加以鼓励、引导,发现其闪光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向前进一步发展和探索。第三,进行合理的刺激。当发现学生对周围事物和某一门课缺兴趣时,老师应主动为学生设置情景问题,刺激学生感官,启发学生思索。事实上求知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喜欢探求未知世界,是人类的天性,正是靠着这一天性,人类才不断在新的知识领域中不断做出独创性发展的。无论学习什么,兴趣都是永不衰竭的发动机。
      当然良好的个性品质还包括动机、情绪、习惯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叙述。                          

另外,对于考试,应进行个性品质对考试影响的程度进行剖析,强调个性品质的好坏与考试效果有着重要关联。在考试指导中,要求学生在临场答题时应1. 调理大脑思维,提前进入数学情境。通过清点用具、暗示重要知识和方法,提醒常见解题误区和自己易出现的错误等,减轻压力,稳定情绪.2. “内紧外松”集中注意,消除焦虑怯场。3. 沉着应战, 确保旗开得胜,以利振奋精神。拿到试题,不要急于求成,立即下手解题,而应通览一遍试题,弄清题情,然后稳操一两个易熟题,让自己有“旗开得胜”的快意,从而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很快进入最佳思维状态.4. 五先五后,因人因卷而宜。(1)先易后难。 根据实际情况,果断地跳过啃不动的题目,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题目,力求有效,不能走马观花;(2)先熟后生。 在通览一遍试题后,先做那些内容掌握到家、题型结构比较熟悉、解题思路比较清楚的题目,在拿下熟题的同时,可以使思维流畅,超常发挥,达到拿下中高档题的目的;(3)先小后大。应争取在大题之前尽快解决小题,从而为大题赢得时间;(4)先点后面。 对于解答题中的“梯度题”,解答时不必一气到底,应走一步解决一步,为后面的问题作好思维基础和解题条件;(5)先高后低。在考试的后半段,要注重时间效益,如估计两题都会做,则先做高分题,估计两题都不会做,则先就高分题实施“分段得分”。5. 一“慢”一“快”,相得益彰。审题要慢,解答要快。审题是整个解题过程的“基础工程”,题目本身是“怎样解题”的信息源,必须充分搞清题意,综合所有条件,提练全部线索,形成整体认识,为形成解题思路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一旦思路形成,则可尽量快速完成。6. 确保运算准确,立足一次成功。关键步骤,力求准确,宁慢勿快. 当场复检,不靠事后检查。7、讲求书写规范,力争既对又全,字迹工整,卷面整洁,表述规范,语言精练,书写到位。8、面对难题,讲究策略,争取分步得分。(1)缺步解答。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即能解决什么程度就尽量解决到什么程度。设求知数、设动点坐标、画图、写公式等等。(2)跳步解答。 中间结论如不能推出,可先假设其成立,看是否可以得出最后结论,如不可以,则改变开始方法思路,若正确,则再设法补充推导中间环节.若题目有两问,也可以设第一问为已知,完成第二问。只有充分注意到这些问题,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