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爱是永不止息的奉献——记长汀一中青年志愿者助残工程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3-12-25  点击:5538 

爱是永不止息的奉献

                   记长汀一中青年志愿者助残工程

    长汀一中青年志愿者助残工程自1993年启动以来,在长汀这片红色土地上已为残疾人奉献了近十年。
1993年3月,长汀一中团委和全国青年一样,在全校掀起了志愿者服务活动。他们在悄然的、热烈的、真切的特困生助学活动中得到启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最需要的是志愿者的爱心与服务。于是,团委通过学生自报、申报,与县残联、县老龄委联系和师生走进社会访问调查等方式,确定了第一批“一助一,献爱心”助受对象。
近十年来,长汀一中青年志愿者本着“爱心献给残疾人”、“献爱心、送温暖”的活动宗旨,打着“我光荣,我是一名青年志愿者”的活动口号,已组织了10期,每期12支志愿者队伍,(近年来助残队伍不断扩大现已增至20支),每支队伍12人,每隔一周上门服务一次(节假日学生自发上门送温暖不计),帮助残疾人100多个,上门服务2万多人次。
    每到周末,青年志愿者就忙碌起来。不要上门服务时,团干部们像家长一样,筹钱的筹钱,买米 的买米,想到受助对象家里缺什么,他们就想方设法凑齐,准备好。又一个周末到了,青年志愿者们便把已准备好的东西用自行车载着或用手提着分赴受助对象家里了。青年志愿者灿烂的笑容照亮了那本是阴暗的小屋,欢声笑语赶走了小屋的寂静。同学们擦窗的擦窗,抹桌子的抹桌子,扫地的扫地,洗衣服的洗 衣服,还有的在陪受助对象聊天,甚至有人拎着臭哄哄的马桶走向公共厕所。
月复一月 ,年复一年,长汀一中青年志愿者坚持不懈服务于受助对象。还记得——泪洒爱心路
    1993年,青年志愿者助残队伍刚刚成立,一支服务队第一次走进一位叫伍满嫂的老人家里,一路上欢歌笑语、叽叽喳喳的声音突然绝止:身材瘦小、白发苍苍的伍满嫂面前是要服侍的瘫在床上的儿子,身后是饥渴的6岁小孙子。满嫂丈夫多年前病逝,儿媳忍受不了残酷的现实生活离异走人。无力抚养的孙子竟成了她唯一的安慰。那时还没有最低生活保障线,这个家靠30元民政补助度日。
    面对三代人相同的求援目光,少年们眼睛红了起来,“太可怜了……”有人说。几位女生就再也忍不住哭出声来了……“我们赶快干活吧。”一位男生提议,于是,有人拖起扫帚,有人拿起抹布,有人去拆气味扑鼻的被褥,还有人提起臭哄哄的粪桶走向公用厕所……一个久违的清亮的家出现了,病人、老人和小孩的脸鲜亮起来。
临走,他们留下同学们捐来的扶助款200元。不知谁带头把兜里的零花钱掏出来放在桌上,又一个队员把家长给的午餐钱留下,中午回家吃,他说。接着,一个又一个……一下子,桌上出现了一堆揉成团的叠成块的花花零票子,这回是满嫂和她的儿子哭了,孩子们的爱心让他们哭得惊天动地,邻居们说,他们苦了多年也没这样哭过。
照料那瘫在床上的病人是这支志愿者队伍的主要任务。倒尿倒便,拆洗被襟,为了避免他生褥疮,队员们经常为他翻动身体,如果遇上晴天,还会抬他出去晒晒太阳……以前没干过,甚至没想过的活,他们都干起来。另外,他们还特意为病人买了一台小收音机,为老人的孙子买了一些文具书籍,经常给他辅导功课,小孙子知道了只有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照顾好他的奶奶和爸爸。
    去年冬,这位接受长汀一中青年志愿者服务9年的老人病逝了,志愿者们又一次上门,他们是来为老人料理后事的。他们还记得老人那感激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那份感激让他们成熟起来,为了那份感激,他们默默流泪……老人的儿子哭得像天塌了一般,队员们安慰他:伍奶奶不在了,我们会做得更周到。
爱的延续
    伍家是长汀一中青年志愿者服务时间最长的。除此之外,还有——
有个唐姓老太婆因为租不起房子,在县公路站围墙边用塑料布、碎砖头搭了一个棚子,和患疯癫的儿子一起住着,靠就近捡些破烂拾点菜叶度日。志愿者们了解情况后,农村学生经常打点米送去,城里学生就给一些零钱。初二(7)班的志愿者专门为她筹资 近百元,向学校申请支持一些学校建筑工地上剩余的瓦片、木头,帮她搭起了一个像样的小木房。
    汀州镇西门街的曹老汉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寡瘫痪老人,5平方米的低矮小屋里仅有的“家俱”是两条长凳几块木板架着的    “床”,床上、墙上到处是老人行动不便留下的污渍,包括斑斑粪迹。老人长年坐的那块床黑得发亮,身上的衣服污秽得像雨衣。整个房间弥漫 着令人作呕、窒息的臭气,居委会曾经出钱请人来为他搞卫生来人,见此情况都不愿意。青年志愿者来了。他们专门为老人组织了一个长期定期服务的小组,女生洗衣服,男生搞卫生。队员们凑出钱来给老人新买了席子和必要的生活用品。特别为他买了两只大大的塑料便桶,一遍又一遍地吩附他,一只拉小便,一只拉大便,有队员定期来倒掉、清洗。
    府背巷有个双腿残疾的年青人,早在父母在世时,成天意志消沉,无所事事。忽一日,父母同时撒手西去,这位年青人失去了所有的依靠。茫然无助中,他想到了死。跳楼、割腕、绝食    ……在亲友们的密切关注之下,这位年青人没有死成,那条悲苦的命保留下来。可是,他们也得为了生计忙碌,不能时时刻刻陪着他、照顾他。志愿者们来了。他们把这位年青人当哥哥一样对待,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陪他聊天解闷,帮他树立信心。有个学生的父亲是修钟表的,志愿者们利用这个条件,鼓励这个年青人去学修钟表,做个人残志不残的青年。于是,志愿者们一有空,就来把年青人用轮椅推到修钟表学生家,让他的父亲手把手地教他,慢慢地,这个年青人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他学会了。队员们又筹集资金100多元,为他购置修表工具,在他家里开了个修钟表的铺子,还奔走于他家附近的所有人家,为他做广告,附近人家都来他这修钟表,生意好得不得了。在队员们帮助下,这位残疾青年真正成为一个人残志不残的好青年。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飘出沁人的肉香、菜香,志愿者们都窝在暖和的背窝里,辛苦了一年,终于可以休息、享受一番了。突然间,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那苦难的受残对象家里现在怎样?赶紧穿好衣服,用保温桶装上一些好肉好菜,蹬上自行车出门了。路上,还见到不少明显有着相同目的的同学。来到受助对象家门,几个同组志愿者相视而笑,人人手上都拎着一个保温桶。可是,对于一些长久缺荤的老人来讲,吃多了油腻的东西并不是好事。府背巷残疾人刘大爷就有了麻烦——便秘了。几个队员看着刘大爷难受得在床上直打滚,一个同学上医院买药,一个同学把筷子削细,为老人抠大便,筷子直而无法抠出来,他便用手指……
    此类例子举不胜举,志愿者们在扶弱助残中了解弱势人群的疾苦,感受爱心的力量,得到助人的快乐,助残工程已成为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阵地。志愿者们在关注社会的同时,更把目光投向了身边的同学。
有这样一名女生,父亲早年因工而脑部瘫痪,家中抚养姐弟四人、照料病人的重担落在了母亲一人身上。班上志愿者了解情况后,常常给予她帮助:“我爸爸给我买了好几支这种笔,我用不完,你拿一根去吧。”“我今天不要复习这科,这几本书你先拿去用。”“这件衣服刚买来我就不喜欢,不过你穿上肯定很好看。”……这就是志愿者的奉献!
有这样一名男生,来自偏僻山村,父亲残疾,90。驼背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又体弱多病。志愿者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学习用具、生活用品偷偷塞进了他的书包,同宿舍同学吃饭时互相挟菜。放假时,附近山村的同学相约上门,给他带点“礼物”,干点“家务”。
……
    在我们这个经济不发达地区,只有靠做工、种田才能解决温饱问题,人 一旦残疾,丧失了劳动力,家庭便没了经济来源,陷入困境,孩子的上学便成了问题。长汀一中青年志愿者助残工程给这些人家带来了福音。
每学年开学初,全校便拉开了一场“每天节约一分钱,捐助因残致困的同学”的捐助活动。校团委连续发动多次捐助活动,捐资六万余元,救助我校特困生每人每月四十元。
在校团委推动下,我校教职工赖仰周组织了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对我校乃至县内外近500名特困生开展助学活动。这更是我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升华。
    长汀一中青年志愿者活动影响极大,受到《闽西日报》、福建电视台、东南电视台及龙岩电视台等各新闻单位的关注,经他们的报道宣传,助残活动进一步扩大。《闽西日报》报社两位记者挂勾了两位因残致困学生,福州华能电厂职工捐款五万二千八百余元,设立了“长汀一中助学基金”,该厂职工谢民帆、陈玉顺、张挺朐等16位同志自愿与我校十三位特困生结成“一帮一”对子,每月30—50元,或每学期200—300元,为他们扶贫解困。

    长汀一中青年志愿者助残工程播洒真情,温暖了那些因残致困的家庭。在助残扶困这条路上,我们已经做出了奉献并将继续竭力奉献,让残疾人的人生有更多温暖,更多希望。

 


共青团长汀一中委员会
         2002、5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