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网络道德:大学德育的新课题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11-02-20  点击:1006 

网络道德:大学德育的新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扩散,人类社会将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网络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1999年底,我国上网用户已达890万,注册域名48695个,www站点15153个,其中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占网民总数的45.2%。然而,信息网络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麻烦”,甚至是消极的影响。如何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这是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课题之一:面对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如何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会认知,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信息反映的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的知识、情感、文化和社会制度,信息内容的这种地域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们沟通不便造成的。而由于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信息的传播出现超地域特征,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都更加频繁、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发展得相对普及,目前在国际互联网上,美国的网络用户要占到全球用户的54.7%,,英文信息要占到全部流通信息的95%,并且美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确定了因特网的技术标准”,这就给西方某些文化霸权主义者以可趁之机。它们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极力向世界各国倾销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企图使世界开始共享一个“基于西方大众文化的共同的大众文化”,也就是所谓的世界文化“达拉斯”化。如果说在殖民时代,西方列强是靠商品和武器对别的国家和民族进行政治文化渗透的话,那么在网络时代,它们靠快捷方便的网络传播就能够更有效地做到这一点。青年学生作为网络主体,因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使自身经常性地处于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中,这就给大学德育提出了这样一个严峻的课题:面对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如何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会认知,通过比较、分析与鉴别,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课题之二:面对信息网络的共享性,如何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会选择,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信息网络是基于信息共享建立起来的,它开创了信息多元传递和良莠共存的全息景观。信息网络既是信息的万花筒,也是信息的垃圾场。如果人们不具相应的审视和判断能力,就会为一大堆信息垃圾所淹没。由此而导致的道德问题已经出现,有些已经相当严重。这些不良信息主要包括:一是有害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黄色流毒。在因特网上汹涌而来的信息中,混杂着不少色情信息,这些色情信息对世界各国的电子通信都是威胁。但是,由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不同,它对我国的危害更加严重,因为色情信息在某些国家是合法的,而网络的国际化使在某国的合法色情信息服务能够无障碍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因特网上一年有45万个色情图片和文件,这些材料被查阅过600万次之多,平均每天可收到1232个色情信息;二是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世界上存在着对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是到处都充满祥和与善意。过去,由于自然屏障的存在,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多数不能直接浸入他国民众,而在信息网络四通八达的情况下,天然地域的屏障作用已经消失。这类信息虽然数量不多,但其造成的危害却远远超过黄色信息。甚嚣一时的“法轮功”邪教组织首领李洪志,就多次在因特网上或大肆传播“法轮大法”歪理邪说,从精神上毒害群众;或发布所谓“经文”,传达指令,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到党政机关聚众闹事;三是导致青年学生人格嬗变的网络游戏。丰富多彩的网络游戏尽管可以开发青年学生的智力,还可以提高英文的阅读能力,但同时,如果青年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则可能长时间沉湎其中,导致生活规律紊乱,人格发生改变,其行为特征与毒品成瘾行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难怪有人将网络游戏称之为“电子海洛因”。面对这些不良信息,如何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会选择,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大学德育所要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

课题之三:面对信息网络的交互性,如何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会交往,形成良好的道德关系,交互性作为信息网络的特性之一,它使以往的人际交往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世界性普遍交往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首先,信息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往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和身处其他地区网络之中的任何他人发生交往关系,既可以定向与某一个人联系交往,也可以同时与多个人联系交往,而这种交往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发生和完成。每个个体都可能最广泛地参与到社会交往活动中去,从而形成颇具规模的“交际圈”,为人们在更大的范围内交友、择友提供了便利。其次,信息网络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电子共同体”。信息网络所形成的普遍交往使得交往实践成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它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样也消除了“社会藩篱”的控制,开始具有了自由交往的特征,也就是交往成为个人自由自觉的活动,个人实现了对其交往关系的自由占有,在这种自由交往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种互为主体的状态。与网络交往的这些优点相比,现实交往的缺陷非常明显。因此相对而言人们很容易在信息网络上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和终极关怀。当人们在网络世界获取的快乐比现实世界多时,人们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但过多的网络交往又会使人们丧失现实交往的技巧,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现实交往,极有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失去传统的亲情、友情等道德情感与平等互助、和谐一致的道德关系。如何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会交往,形成良好的道德关系?这是大学德育需要研究并解决的课题。

课题之四:面对信息网络的虚拟性,如何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会自律,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信息网络是一个由符号所组成的虚拟社会。鉴于网络中人的符号化身份,在“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情况下,网络社会中存在的每一个人也都有可能成为躲在符号背后的假面人,在符号的面具下,他们可能忘却自己的身份,也同样感受不到对方作为真实人的存在,他们的行为因为可以摆脱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的制约,而表现出对他人不负责任、为所欲为,甚至认为在符号掩护下的犯罪也不过是敲打键盘、点击鼠标而已。因此,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行为自由,已远远超出社会责任的范畴。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受到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冲击,使之约束力明显下降而形同虚设;但同时,面对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大量网上行为处于不受现有道德规范制约、又无规范可依的状态,由此而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也愈来愈多。比如,信息网络上时常会非法潜入一些“黑客”或者恶作剧的精灵进行破坏,包括非法窃取机密、非法破坏他人的数据、非法使用他人的信息、利用网络散布谣言或进行恶意诽谤、制作和传播电脑病毒等等。再如,信息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态度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信息网络上,有人靠帮助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只要你交付一定的费用,符合要求的论文就会及时地被发送到你的电子邮箱里,于是许多缺乏自律的青少年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老师,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能从网络上购买。所以,如何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会自律,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这是做好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所需要探讨的课题。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