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术之“器”,行素质教育之“道”
府谷县高石崖中学校长 苏埃畔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不仅是教育技术上的,而是教育方式、方法、思想、观念,是教育的一场全方位的革命。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这场革命中,同时,我们也应对这场革命多几分理性,沉静的思考。
思考之一:信息技术是素质教育强有力的推进器。
任何一种新技术的产生,都会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抗拒的影响,当然也会对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它既对教育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无一例外地都把信息技术教育列为重要内容,都把教育信息化水平当作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和新的增长点。人们已经开始形成这样的共识: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产力。事实上,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已经带来并将继续带来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育评价乃至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推动教育改革,就是启动了一台推进器,将会对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思考之二:信息技术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信息技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技术的奴隶。在网络环境下,应当使学生成为主动的,自主的学习者。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见电脑而不见人脑,要警惕那种见物不见人,只有技术操作而没有理论指导的倾向。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仅仅当成一种纯技术的操作行为。普及信息技术并不是用键盘代替笔墨,用图象代替书本,用屏幕代替黑板,不是把手段陈旧的“满堂灌”变成借助现代技术的“电灌”。
学生不应该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成为淹没在信息海洋中的网虫,而应该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能够利用网络主动搜集和处理信息,开发和利用信息的能手。教师也不能成为被动依赖网络,只会千篇一律地克隆,只会对信息进行粘贴、复制的知识搬运工,而应该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和广阔空间,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个人独特教学风格,充满个性魅力的灵魂工程师。
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和信息素质尤为重要,网络技术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与障碍,大大拓展了人们的时空概念,这为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比如信息污染问题以及其他一些敏感问题。在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即要注意引导学生开拓文化视野,吸纳多种文化信息的营养,与国际社会融合,形成强烈的国际参与意识,又要教育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文化话语霸权,维护民族文化尊严,增强抵制不良信息污染的意识和能力。
犹如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也有两面性。我们要看到技术的负面影响,看到文化技术侵犯人类精神生活的危害。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就指出,“应该认识到人的存在应更多地通过艺术、自然、社区、家庭、而非技术来实现”。我们今天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决不意味着可以丢弃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相反,在网络时代,更需要我们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在人文精神的关照下,以理性的思考来构造素质教育的新机制。
思考之三:普及信息技术要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特殊产业,同样需要讲求效益,要力求以较少的投入换取较多的回报。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们认同了这样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这就必须讲究实效,做到效益优先。硬件建设要坚持先进、高效、实用的原则,选用技术成熟,向下和向上兼容性好,性价比高的系统,而不是一味追求产品的高档次。硬件建设上的盲目攀比会导致陷入技术主义的泥泞,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要十分重视软件的开发和建设,因为,缺少软件的系统是不能有效运转的系统。
思考之四:信息技术要与学科教学相整合。
仅仅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孤立的技术手段,把利用信息技术当作一种教学手段的更新,并没有完整地把握信息技术的内涵,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才能解决形式和内容“两张皮”的矛盾,才能使信息技术之“器”为素质教育之“道”服务。事实上,离开了学科教学的丰富实践内容,为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就会使之成为游离于素质教育之外的豪华摆设,不能发挥它作为一种教育生产力的应有作用。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出台,我们将在新的课程理念,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深入进行学科教育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如虎添翼,极大地推进学科教学改革,尤其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思考之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
信息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网络的出现、教学设备的现代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其积极的方面是教学手段丰富,教学空间扩展,师生交流多元化,个性化教育和分层教育将成为现实,但不可否认其负面影响的消极性。学生上网聊天交友影响学业的问题,网上不良信息泛滥的问题等等,开始困扰学校教育工作者。我们采取督促和疏导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从技术上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安全过滤,另一方面将机房在课余时间里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浏览、查询和处理信息。由于管理得当,学生上营业性的网吧少了,到学校微机教室的多了;上网聊天的少了,查询、获取学习资料的多了。可见,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和疏导,一定能克服信息化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切合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