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九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5月8日至14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次特别重大的地震灾害。地震到来之时,正是学校上课的时间,有近几十所中小学校在强大的地震前瞬间倒塌、摧毁,许多学生和老师失去了生命。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为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福建省减灾委《关于做好2017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和汀教安相关文件精神要求,加强学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师生自救自护能力。经学校行政会研究,决定在全校广泛开展第九个“防灾减灾”宣传周(5月8日-14日)活动和防震应急疏散演练(5、8)。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减灾救灾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长效机制,着力提高学校基础设施设防水平,增强基层减灾能力,切实减轻灾害风险。切实把防灾减灾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知识宣传、演练作为加强学校安全管理、保障师生生命安全、预防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学校是基础、学生是关键。要突出学校面临的灾害风险,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日”主题活动,各年段、班级要充分利用班会课、年段集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切实提高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确保活动起到“教育师生、带动家庭、影响社会”的效果。
(一)演练目的:通过演练,使广大师生掌握应急避险、疏散的正确方法、路线,提高突发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自护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一切行动听从指挥的良好纪律和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
(二)演练程序
1、启动程序:
李清华副校长在学校广播系统中宣布:老师们,全体同学,长汀一中抗震应急疏散演练马上就要开始,请大家做好准备,各就各位。
广播响起:“现在地震来袭,实施紧急避险”,同时避险警报信号(电铃声、警报声、哨声等)响起,长鸣60秒。
2、演练阶段(分两部分)
第一阶段:室内应急避震
(1)李清华副校长宣布教室内应急避震演练开始
(2)班主任为教室演练负责人,具体指挥:
①立即告知学生“地震来了,不要慌”,并指挥学生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或课桌旁,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缩小面积;
②不要靠近窗口,避开灯扇,避免被砸;并尽可能用书包保护头部;
③最后一排靠里的同学面向墙,蹲在墙角处。
④视情况就近关闭电源等。
⑤避险动作原则上在12秒内完成。
(3)一分钟后,总指挥发出解除“地震警报”信号。
第二阶段:疏散撤离
(1)预备:老师让学生睁眼抬头,并告知学生,地震已过,现在坐回座位,进入紧急疏散演练环节。
(2)疏散:
①总指挥发出“紧急疏散信号。按照由低层向高层(一楼到五楼)顺序疏散。
②每班靠前后门的两位学生立即把门打开,教师迅速将全班学生分成两路纵队,并指挥其有秩序出门。
③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有秩序从楼梯向下撤离,各楼层各班应在前面班级撤离后立即跟上,不可超越,依次迟20-30秒左右,并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迅速、有序撤离到事先指定的地点整队。
3、演练总结
(1)由刘阳东副校长对演练进行现场总结、点评。
(2)结合演练的主题和目的,适当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