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2006年第2期 总第002期
长汀一中07届高二年段
人生启迪:
一、风中的木桶
李雪峰
一个小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将一个个木桶擦拭干净,然后一排排整齐地摆放好。令他生气的是: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
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父亲摸着男孩的头说:“孩子,别伤心,我们可以想办法去征服风。”
于是,小男孩擦干了眼泪坐在木桶边想啊想啊,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到井上挑来一桶一桶的清水,把它们倒进那些空空的橡木桶里,然后他就忐忑不安地回家睡觉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小男孩就早早起床,他跑到放桶的地方一看,那些橡木桶一个个排列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个被风吹倒,也没有一个被风吹歪。小男孩高兴地笑了,他对父亲说:“木桶要想不被风吹倒,就要加重自己的重量。”男孩的父亲赞许地微笑了。
是的,我们可能改变不了风,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和社会上的许多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我们自身的重量和我们自己心灵的重量,这样我们就可以稳稳地站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不被风和其他东西吹倒和打翻。
二、欣赏是一种善良
张瑞荐
一年秋天,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了一本皱巴巴的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结果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深深吸引了。小说的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对这篇作品十分欣赏,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他是由姑母抚养长大的。
屠格涅夫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小作者的欣赏和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虽然没有引起轰动,但是大名鼎鼎的屠格涅夫喜欢它。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是不可估量的。’”
作者收到姑母的来信后欣喜若狂,他本来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写作,借此打发心中的寂寥,由于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让他找到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写了下去。最终他成了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成就超过了屠格涅夫,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人生点滴
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
习惯------一根栓住命运的缆绳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企业家与外商洽谈一个合作项目,通过洽谈,已基本达成意向准备隔天签约。洽谈休息时,企业家领外商到厂区参观,在参观过程中,该企业家随地吐了一口痰,给外商留下了极差的印象。第二天,外商决定放弃签约。企业家因为一个坏习惯失去了一个大项目,企业因此失去了发展的一个机遇。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有句名言:习惯好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我们每天每一个行动,都是在播种习惯,一股一股地缠上新索,缠的时间长了,缆绳便变得越来越粗,变得“牢不可破”。如果这“牢不可破”的是坏习惯,那么就会被这根缆绳拖入激流漩涡。反之,好习惯这根缆绳则会将你带入进步、成功、幸福的坦途。
那么,我们该如何养成好习惯呢?
一、统筹安排。好习惯的培养需要统筹安排,逐一养成。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几百年来全世界公认的伟人,在很多领域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仰。他能有这样的人格魅力和巨大成就得益于他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年轻时,他发现成功的关键在于完善人格。22岁时,他确立了13个做人的原则:自制、慎言、秩序、坚定、节俭、勤勉、诚实、公正、宽容、整洁、平静、忠贞、谦虚并刻苦修炼。他在一段时间内抓住其中一项修炼,用三个星期左右,每天监督自己去完成,效果十分明显。一年后,他把这13项做人原则变成了自己的13种习惯。这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像富兰克林一样,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去做,也会养成很多好的习惯,它会给你带来幸福、快乐和成功。
二、坚持不懈。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英语教育专家、新东方实用英语学院院长杜子华,曾是高考落榜生,在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决定再次搏击高考。他对自己高考没考好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原因是太马虎,粗心大意,以致把会做的题目也做错了。他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绝不放过一道错题,绝不允许出现一篇字迹不工整的作业。经过一年的努力,杜子华以高出录取线近50分的成绩被山东工业大学录取。从此他跨入了成功的门槛。
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播种好习惯吧。记住:好习惯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哲理故事
“金 人”
曾经有外国的使臣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使臣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
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出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人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域外风情
百 年 契 约
陈志宏
有位慈父,一天到晚在土地上辛勤劳作,希望能给孩子们幸福生活。经过努力,他成为富甲一方的农场主。那块地丰饶肥沃,面积很大,边界是陡峭的悬崖,崖下河水深深。
一次,父亲把最小的儿子带在身边,到庄园里去巡视。孩子才5岁,见什么都新奇,趁父亲不注意,就溜到园子里一个人玩开了。中午时分,父亲四处寻儿不见。傍晚,他终于发现了儿子——可怜的孩子坠入危崖,已经溺水身亡。遭遇如此不幸,他简直要发疯了。为了能够天天“看见”儿子,他在庄园里垒了一个小坟冢,每天黄昏步行到墓前,伫立在风中忏悔。
这一年是公元1797年。
几年后,他家道中落,不得不转卖自己的庄园。当时,他对买主提出了惟一要求:“请您务必写人契约:我儿子的墓必须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不要毁掉。”
墓地上野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多少年过去,土地的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百年流转,孩子的名字都流失了,但是,孩子的墓在一张张契约的保护下,完好无损。
一百年后,这块风水宝地被政府圈定为格兰特将军的陵园。纽约市政府遵守墓地的契约,依旧保留孩子的坟墓,而格兰特将军就安置在他的身边。格兰特将军是美国第18届总统,南北战争时期的北方军帅,这样英武的将军,历史的风云人物,死后竟与一个无名孩子毗邻而居,不能不算世界奇观。孤独百年的孩子,与伟人做伴。
1997年,时任纽约市市长的朱利·安尼来到格兰特将军陵园,隆重纪念将军逝世一百年。与此同时,作为土地主人的代表,朱利·安尼市长亲自签约,承诺让无名孩子的陵墓永远存在,并把这个故事刻在了墓碑上。
一份普通的契约能够维护两百多年,不能不让人感叹。道理很简单:我承诺了,就一定能做到。
当今社会,有人曾开玩笑说,除了亲娘和自己是真的,其他的你都得提防是假的。的确,当失约变得稀松平常,当怀疑淡漠成为必备的社交常识,当诚信成为遥远的海市蜃楼,当一诺千金渐渐成为传说,墓地的一纸百年契约,分明向我们证明着什么,怀念着什么,也呼唤着什么。
墓地的新主人完全可以毁约,将土地辞为他用,谋取更大利益,但是,他们却一代一代地遵守着契约,将诚信的火把坚定地传了下去。他们相信,诚信是自己的第二生命,是将自己从庸碌人生提升出来的阶梯……
社会经纬
真正的中国在哪里
杨学武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北京,后来到西部农村考察……他不是当年毛泽东写的那位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同志,而是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教授。他对中国很有研究,在中国讲学和访问期间,有关方面为了让他看到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变化,特意安排他到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深圳等沿海经济特区参观。可他到这些地方看了之后,似乎并不感到“心满意足”,于是婉言谢绝有关方面的安排和陪同,要求“自由行动”随意走访。当他获准到西部农村考察之后,不禁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看到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在哪里?我认为不在北京和上海,而在西部农村。”
中国就是中国,何谓“真正的中国”?常有被官方称为“反华人士”和“不受欢迎者”的外国人,喜欢把中国“妖魔化”,一会儿制造“中国威胁论”,一会儿鼓噪“中国崩溃论”。“真正的中国”是什么“论”?据我所知,这位教授并非“反华人士”,也非“不受欢迎者”,而是具有深厚中国情结的好朋友。他撰写的文章曾经得到中国高层领导的重视和好评,并作为制定有关国策的重要参考材料。因此他所说的“真正的中国”,并非有什么别有用心,而是用心良苦,其含义是说要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真实现状,不要被几个现代化的城市一叶障目,而要看到许多还比较贫穷落后的农村。因为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多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农民,所以考量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否真正成功,国民的生活水平是否真正富裕,应该以代表大多数人的农村为依据。这位教授是个“中国通”,他对中国的历史了然于胸,尤其对中国城乡的现状和差距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因此他说“真正的中国”在西部农村,应该是符合中国的真正国情,也应该是真正的真知灼见。
曾经有一些外国人到中国来访问或旅游,仅仅在几个大城市和沿海经济特区走马观花了一下,就发表感想说中国已经现代化了,与西方发达国家没有什么区别了。特别是有些友好人士和爱国华侨,置身于美丽豪华的上海外滩和宏伟壮观的北京长安街,便“夜不能寐,浮想联翩”,仿佛是在美国的纽约或日本的东京梦游,不禁赞叹“中国不像中国了”……他们以为这几个地方就是“真正的中国”,中国到处都是这样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不知道“真正的中国”在哪里。
我们天天在电视上看到的,不都是“到处莺歌燕舞”么?在报纸上读到的,不都是“形势一派大好”么?各种媒体连篇累牍的“正面报道”,把我们的目光锁定在“光明”——城市里富裕繁华的这一面,而看不见“阴暗”——农村里贫穷落后的那一面,身在中国而不知道“真正的中国”在哪里。正如古代诗人所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国人不知道“真正的中国”在哪里,并非像那些外国友人和爱国华侨那样,由于客观原因无法走遍中国而对中国产生片面性的认识,而是主观上有一种虚荣心在作怪,对现实社会只喜欢看到“这一面”,不喜欢看到“那一面”,还不惜代价大搞“形象工程”,甚至弄虚作假大搞“泡沫经济”,制造“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而且为了不给“这一面”带来“负面影响”,某些官员还极力掩盖“那一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城乡差距和贫富不均等等社会现象,则视而不见,漠不关心。
许多地方为了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形象,都在最显眼的位置书写着这样一句口号:“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那么我们究竟让世界了解什么样的中国?不少外国人感叹“中国太神秘”,无法了解“真正的中国”,这说明我们中国还不够开放。而要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首先要让我们自己知道“真正的中国”到底在哪里!
凡人睿语
1、 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绝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
--林肯
2、只有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去并且敢于面对未来的人,才有资格成为真正的强者。
3、我们最大的光荣并不在于永不跌倒,而在于每次跌倒后能站起来。
人物扫描
大长今的启示
对待自己的事业像对神一样的人,才会不计眼前得失,不惧目前挫折,全心全意的热爱自己的工作。
做膳房的宫女,地位十分低下,但长今自认为膳食是最高尚的,是值得崇敬和热爱的,所以长今做出了最美味的膳食。
医女的地位比宫女更低,但长今自认为医术是值得崇敬和热爱的,没有一丝抱怨,并用自己的诚心和敬意,尽医者的最大能力去投入,最后赢得了众人的尊敬。
一个人如果背离了学习或工作的本身的意义,就会出现:当我们认真工作,却仍然不能得到工作之外的东西时,就会开始怠慢自己的工作,厌倦自己的工作,甚至诋毁手上的工作,进而失去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到最后变得一无所有,成为彻底的失败者。
为了崇敬和热爱的事业,不留恋得到的地位和权势,以自己的主动引退,来保证事业的纯洁和崇高,这是郑尚宫做到的事。为了崇敬和热爱的事业,宁可背上负罪抗上、忘恩负义的罪名,甚至不惜一死,来坚持事业的纯洁和崇高,这是长今做到的事。
能这样对待自己事业、学业的人,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他的事业最后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