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百 年 铸 辉 煌——记长汀一中建校100周年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4-10-08  点击:6949 

汀中百年 泽被万里

    卧龙松涛,涌动着百年不变的情怀;汀江奔腾,流淌着百年深深的眷念;沃土芳香,见证着百年历程与辉煌;双柏暮霭,沉淀着百年思念与期待。带着自豪与骄傲,带着收获与祝福,海内外4万多名学子,迎来了母校——福建省长汀第一中学的百年华诞!

 

 

 

 

 

 

 

 

 

 

 

 

 

 

 

    岁月如歌,春华秋实。一百年的春风化雨,一百年的辛勤耕耘,长汀一中迎来了桃李芬芳,满园春色。解放军原代总参谋长杨成武、解放军空军原副司令员何廷一、中国卫星发射测控中心原副司令员上官世盘少将等老校友纷纷发来贺信,杨成武老将军在逝世前不久发来的贺信中说,我有幸就读汀中,求知更获真理,献身革命事业,欣慰平生之志。他的题词是——

    百年庆典恒念师长不倦教诲,戎马一生常思母校事业辉煌。

    浙江大学原党委书记、新华社香港分社原副社长张浚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先文等校友也赋诗贺词,谢先文的贺词赞曰:历史名城黉门,客家首府圣殿,革命老区摇篮,战时厦大校园。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及福建省领导黄瑞霖、潘心城、王耀华等,龙岩市领导张燮飞、刘赐贵等发来贺信贺词。

    老同志伍洪祥、省政协原主席游德馨,校友及海内外知名人士施子清、张存浩、李佳能、张德光等发来贺信贺词。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大、北京四中、湖北黄冈中学、赣州三中、福州一中、厦门一中、厦门外国语学校、泉州五中、龙岩一中等名校也纷纷来信祝贺。

 

 

 

 

 

 

 

 

 

 

   百年名校,饮誉四海,百年辉煌,炼铸英才。长汀一中在新学百年的办学中,秉承客家文化和龙山书院的优良传统,历经土地革命的洗礼、厦门大学内迁的浸润,改革开放的改革与探索,以鲜明的办学特色、丰富的办学经验和一流的教学质量享誉八闽,培养了学子4万余名,校友遍及五洲四海,立勋军政学商。产生了杨成武、刘亚楼、何廷一、傅连日章、张元培、上官世盘等6名共和国将军,张存浩、王业键等两院士,张浚生、谢先文等一大批党政领导干部,数千名各界精英俊才,更涌现了许许多多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建设者。

    如果说功勋赫赫的校友杨成武、刘亚楼等是因为革命战争的洗礼获得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那么新中国的军人上官世盘则因为参与组织运载火箭、卫星发射而成为我国航天发射测控技术的专家和高级指挥员;如果说老一辈的院士张存浩、王业键等是靠深厚的文化积淀、学术素养而享誉中外的话,那么年轻一代的78届的校友饶光辉已成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88届的王飞雪已是国防科大的教授、博导;如果说为香港回归作出重要贡献的张浚生等校友,是久历政坛风雨的磨砺而名扬中外的话,那么25岁的校友陈宏等却是靠他的刻苦拼搏赢得了多次世界羽毛球冠军,今年获汤姆斯杯赛冠军,进入雅典奥运八强……

 

 

 

 

 

 

 

 

 

 

 

 

 

   百年的汀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美丽:当年红军练兵的操场,千年古樟,根深叶茂;唐人手植的双柏,参天耸立,老而弥坚。投入1000多万元的现代教育中心大楼刚刚竣工,教学设施完善而齐备,学术报告厅、百年校史展览馆,气势恢宏,装饰一新。扩建28亩的体育中心已完成周围拆迁,初具雏形。新铺设的8000平方米的广场内,百年校庆“育之韵”纪念雕塑直耸入云,寓意深远。卧龙山下,校友赠建的“天一阁”“弦歌亭”“春风亭”“百年志庆长廊”,与“双柏亭”“读书亭”相映成趣,成为百年学府的文化景点,每日朝晖夕阴,是学子温课攻书的好地方。

    百年沧桑,世纪风雨。从龙山书院到汀郡中学堂,从省立七中到长汀一中,我们追寻历史,是为了超越今天,展望未来。在有字的校史中咀嚼,在无字的校史里追寻,长汀一中百年沉淀,哪些是她与众不同的特色,哪些是她值得永远弘扬的精神?

 

 

 

 

 

 

 

 

 

 

 

 

 

 

 

    长汀一中校长、党总支书记钟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校的历史是一部厚重的巨著,每一遍翻阅,都增长我对她的崇敬,也增加了我对她的责任。总结百年的办学经验,我以为,长汀一中的办学特色和精神概括起来就是——

    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今天,当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探求汀中精神时,我们思考,是什么垒积起百年名校的基石?对于刚刚跨进新世纪,渴望教育腾飞的人们,她能给我们什么启迪?

厚重文化 光荣传统

    长汀一中,源远流长。其渊源龙山书院,堪称西闽黉门,最高学府。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巡道邓秉恒、知府鄢翼明在汀州试院后创建龙山书院。书院近山远市,环境幽静,背倚龙山,前临文庙。其间鳞次错落寝舍50余间,堂前庭院书屋,宽敞明亮,阶间竹影松声,鱼跃鸢飞。一时闻风负笈者相踵而至,户屦常满。

 

 

 

 

 

 

 

 

 

 

 

 

 

 

 

   1904年5月,龙山书院改为新学。汀州知府张星炳慷慨捐圆银一千,改设校舍,建立汀郡中学堂。汀人进士康咏为首任校长,招收闽西八县学生100余名。康咏留心经世之学,管教严肃,学风大振。课程由最初的国学、算术增至英语、格致、化学、博物、历史、地理、修身等14门。首届毕业生31名,大多考取各高等院校。

    1912年2月,汀郡中学堂更名为汀州中学校,知府俞绍瀛兼任学校总办官,聘张选青任校长,改行新学制。

    1917年4月,学校收归省办,在省立13所中学中排列第七,定名省立七中。

    1919年5月,北京“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校友王仰颜当时就读于北京化工专科学校,积极参加示威游行活动。消息传到长汀,学校学生即与城区各小学联系,高呼口号,举行反帝反封建示威大游行。

    从辛亥革命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汀中学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总是站在时代前列,昂首潮头,推翻清朝封建王国,声援“五四运动”“五卅”运动,成立长汀第一个地下党小组,踊跃参加革命队伍。可以说,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构成了百年老校的基石,而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却在百年传承中,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学校成了长汀革命斗争的策源地。1925年春,在黄亚光、赖寿仁等革命教师支持下,张赤男、罗化成、黄道明等青年学生组织长汀学生联合会,主办革命刊物。“五卅”惨案发生后,他们联合商业、师范学校学生,成立“沪案后援会”,举行示威,募集捐款,支援罢工工人,查烧英日货物,表达了反帝爱国热情。

    北伐军进入汀城,教员张赤南代表知识界在群众大会上致辞,随后参军北伐。校友吴炳若、王仰颜、段奋夫等组成中共长汀地下党第一个党小组,此后成立长汀支部,刘亚楼、李震东、黄继业、刘宜辉等相继加入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从此长汀的农民运动、工人运动风起云涌,轰轰烈烈。

    1929年2月,朱、毛红军进入长汀,校友李震东举行河田武装暴动,不幸被捕,死于南校场。5月,红四军二次入汀,傅连日章、段奋夫、王仰颜、张元培、杨成武、何廷一等200余名师生公开参加革命队伍,掀起了震撼闽西的革命高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在红军长征后,坚持苏区斗争,不幸被俘,1935年2月囚于校内一隅,6月遇害于罗汉岭。至今,校园内还保留“秋白亭”、囚室,让人感慨万千,遐思不已。

    在这些校友中,无数为国捐躯者成了共和国烈士,许多幸存者成了共和国第一代的将军。

    潮落潮起,冬去春来,历史翻过了崭新的一页。让人欣慰的是,1994年5月,高三学生王秋生在党旗下宣誓,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学生党员。此后,长汀一中有97位优秀学生加入党组织,仅2001年以来,就有38位学生入党。许多党员学生成为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兰莉芸被评为福建省首届十佳大学生。可以说,这是与学校长期的革命传统教育分不开的。

    学校常年开展“红旗不倒、红军故乡、红色土地”的“三红”特色教育,充分利用“三红”教育资源优势,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把革命传统教育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开设“三红”教育网站,组织编写《红旗·红军·红土地》校本课程。生动活泼开展“三红”教育班会和团队主题活动。

    红色的革命传统,如红色血液不断渗透进现代青年学子的体内,转化为澎湃不息的革命激情,红土地上后继有人。

厦大润泽 教育鼎盛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人们没有料到,“国家不幸诗人幸”,因为国难,地处海防前线,刚改为国立的厦门大学为免遭战火,内迁长汀。1938年1月12日,厦大师生历经20天奔波,行程几百公里,安抵长汀,从此与汀中唇齿相依,紧密相连。

    汀拥抱了厦大,厦大润泽了长汀。从此,在青年校长萨本栋先生的带领下,厦大在汀8年,一直到抗战胜利。萨校长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机电工程专家,他秉承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毁家兴学”、“坚毅诚笃”精神和优良校风,以“止于至善”为校训,艰苦卓绝,顽强奋进,自强不息,使厦大从内迁时仅有的三学院9个系发展至文、法、理、商、工五个学院20个系,学生由197人增至1044人,规模愈来愈大,设施设备愈来愈全,教学质量愈来愈高,被誉为“南方之强”、“抗战时期东南最佳高等学府”、“加尔各达以东最完善的大学”。

    厦大对长汀教育的支持、帮助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当时长汀一中名为省立汀中,厦大迁汀后,群贤毕至,人才济济,在省立汀中、县中兼课的厦大教师有80多位,他们见多识广,授课有方,高屋建瓴,给长汀教育带来一股清新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厦大教学严谨,学术自治,求实创新,师生平等,教学相长,他们也把这种民主鲜活的教风带到中学课堂内外。他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改变观念,走进学生,多采用对话、探讨的形式教学,使这种教风蔚然成风,沿袭至今、生生不已。据史载,省中每年高中考取大学的人数居闽西乃至全省前茅,考取率约占毕业生总数的80%。县中虽是新办,1942年冬全省初中会考,名列全省第二。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是厦大师生的共识,他们明耻教战,团结合作,勤教苦学,不少教室贴满岳飞的《满江红》词和文天祥的《正气歌》以自勉。他们还组织剧团、战时后方服务团等,出版《唯力》刊物,宣传、演讲、演出,开展救亡活动。厦大感染着省中、县中的师生,他们也怀着“教育救国”、“读书救国”的理念,宣传抗日,奋发用功。厦大作为文化中心,课外活动多姿多彩,这些也自然波及中学,他们也纷纷组织剧团、诗社、研究会,出版刊物,竞相创办壁报,如《铎》《风》《有聊报》等等。

    抗战期间,长汀省中、县中教室简陋、办学条件极差。厦大迁汀后,开放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允许中学生参观、实验、阅读,不断支持中学图书、教学仪器。在1946年迁返厦门时,赠图书几千册,其中不少是全省少有的珍贵图书,如清《古今丛书集成》《万有文库》等均几百册。他们还无偿转让教师、学生宿舍和几百平方米的膳厅,支持大批课桌椅、床、柜等用具。

    在办学思想上,厦大的进步思潮、教风学风、校园文化等多方面润泽着长汀一中,在师资力量、图书实验仪器、校舍教具等方面无私支持,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及深远的影响,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与质量,使学校成为当时闽西办学质量最高的中学,闻名全省,开创了汀中的鼎盛时代。东南沿海各省市许多学生不远千里,来长汀就学。

    如今,这些校友遍布全国,不乏佼佼者。张存浩以化学激光、化学反应动力学、火箭推进剂等前沿科研研究而列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业键因金融货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而成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还有清华大学博导肖树铁和杨福生,北航大学教授谢希文、国际著名科学家童绚远、台湾著名财政专家傅百屏、台湾著名工业家陈炜光、纽约《世界日报》总编辑郭永榕、厦大著名数学家陈奕培、钟同德、厦大政法学院原院长邹永贤、厦大台湾研究所所长孔立、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著名教授胡希明等。

    现在,厦大与长汀一中依然血脉相连,来往密切。2001年4月,厦大80周年校庆时,组织80多名老教授重返长汀旧址,寻根追思,两校交流日盛,感情愈深。

特色立校 再创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长汀县中并归省中,1955年更名为长汀县第一中学。从此凤凰涅 ,学校腾飞。1956年学校夺得高考龙岩地区第一名,90%多的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由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地区前茅,当年学校被定为省重点中学。

    但是,此后的反右、整风运动,特别是“文革”十年动乱,使学校遭受重创,人妖颠倒,知识分子遭受迫害,读书无用盛行,学校损失惨重。

    直至1976年10月,一举粉碎“四人帮”,拨开云雾见青天,学校才再次获得新生。1980年,魏善勋校长接任后,致力于恢复、稳定教学秩序,突出教学中心,强调教学质量为学校的生命线。学校领导深入教育教学一线,调回下放农村任教的骨干教师,委以重任,充实教学力量,使学校迅速恢复教学秩序、走上正轨。1985年3月俞有丁任校长,重抓学校管理,引进竞争机制,抓好校风、教风和校风建设,同时抓基础,抓改革,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从20世纪90年代伊始,李伟业任校长后,以特色立校、素质强校,提出“强化管理、狠抓养成;面向全体,培优补差;学有特长,办出特色”的24字办学思路,贯彻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方针,努力加强“五风”建设。在全市乃至全省较早开始探索素质教育途径,改革课程设置,组织兴趣小组,增设选修课,首创科技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在提高课堂效能上,以青年教师创优课、中年教师研究课、高级教师示范课进行优化教学,设“培优班”、“超前班”、“赶超班”,对学生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保证学生学有所得,自由发展,张扬个性;同时改革评估方法,形成正确导向,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1993年在全省化学奥赛中,6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位居全省第二,高考成绩名列省市前茅。

    1995年,长汀一中通过省二级达标校验收。学校被评为省“文明学校”、“省普通中学教学管理先进集体”、省“五无”学校、省“劳动技术教育先进集体”等。

开拓创新 奠基未来

    2001年1月,钟超接任校长。新世纪伊始,学校领导班子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世纪之初前五年的发展目标——进入省一级达标校,跻身全国千所示范高中校行列。2001年3月,制定并实施《长汀一中五年发展规划》,全面构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教学改革、校园环境优化及特色办学6个方面的工作框架。3年来学校领导班子改革创新,务实求真,励精图治谋发展,因势而进求创新,学校呈现了改革与发展的大好局面,闯出了一条山区中学的现代化办学之路,取得了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

 

 

 

 

 

 

 

 

 

 

 

 

 

 

 

    ——确立“让每个学生获得理想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人本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学生发展观,培养“德智双全、文理兼通、学创俱能、身心两健”的高素质人才。

    ——实施管理体制创新,解决学校发展关键。2003年8月,以县委、县政府对教育进行体制改革为契机,组聘了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新班子改革创新意识强、工作作风正,求真务实,迅速打开学校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学校跨越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今年8月,学校全面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激活了用人机制,干部的工作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以“厚德,重思,至善,日新”为校训,“以天下为己任,规矩成方圆”为德育培养目标,建设学校德育工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化“文明一中人”“青年志愿者扶残助残”“青年学生推优入党”等系列教育活动,突出“三红”特色教育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德育教育特色鲜明,成效显著,2001年以来长汀一中两次被评为省文明学校。

    ——深化教学教研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突出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实施必修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并举的课程体系,抓好信息技术教育特色,实施以校为本的教研教改路子。以改革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主要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突破口,加快教研教改步伐。把现代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每个环节,因材施教,创办教改实验班,教改成果显著。从2001年以来,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100多人,高考本科上线连续跃过400人、600人和700人大关。今年高考,本科上线716人,重点上线232人,其中被清华大学录取5 人、北京大学录取1人,实现百年历史新突破。

    ——打造名师工程,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建设“科研型”“创新型”教师为重点,实施“新世纪园丁工程”,制定《教师继续教育五年规划》《优秀专业人才选拔和管理条例》,初步建立一支以省、市学科带头人和省、市骨干教师为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大投资力度,实现跨越发展,向一级达标校目标最后冲刺,向全国示范性高中大步迈进。2003年底,学校以高分通过省一级达标中学市级验收,并被确认为“全国现代技术教育实验学校”。3年来学校广筹资金,投入2100多万元用于校园硬件建设。兴建现代教育中心大楼,建设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学展示台,添置电教、实验设施,购买图书资料,绿化美化优化校园等,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政府划拨原县燃料公司、少体校、电影院、电影公司、电机厂、标准件厂等土地35亩,用于扩大校园面积,兴建学校体育中心,这一重大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长汀一中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学校跻身全国千所示范高中,为新的百年学校发展奠定了可持续发展基础。

 

 

 

 

 

 

 

 

 

 

 

 

 

 

 

    卧龙山下,薪火传承;双柏园中,桃李芬芳。

    从汀郡中学堂到长汀一中,一个世纪,风风雨雨,百年沧桑,百年积淀。天下已任,报国为先,是汀中人百年不变的信念;科学真理,至善卓越,是汀中人百年矢志的追求;勤教苦学,鲜活民主,是汀中人百年永恒的风景;开拓创新,顽强进取,是汀中人百年铸就的品格。百年凝聚,百年传承,汀中精神不老!

 

 

 

 

 

 

 

 

 

 

    潮落潮起,沧海桑田。百年名校,英才辈出。卧龙山下,代代师长呕心沥血,甘为人梯,收获一年又一年累累硕果;双柏园中,代代学子抒写青春,放飞希望,成就一个又一个缤纷理想。一百年来,学校共培养了4万余名学子,其中6位共和国将军,2位院士,书写了汀中史册中最耀眼的一页,更多的精彩写在长汀一中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心间。为祖国的经济建设,为人类的进步事业,长汀一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回溯历史,倍感自豪;展望未来,信心倍增。新的百年,长汀一中人一定会续写更加精彩的华章,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