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德育工作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 林朝东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02-21  点击:134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应成为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长汀一中  林朝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主义思潮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蔓延,正在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构成极大的威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已成为当代中学生自我表达与认同的主要方式,更是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是,今天的中国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中学生群体里流行着一种高消费的不良风气,许多中学生沾染了互相攀比、讲吃讲穿、不节俭、花钱大手大脚等不良风气,超前消费、畸形消费等不良势头在一些中学生当中愈演愈烈。甚至于有的学生走上了“黄色消费”、“黑色消费”的歧路,对个人、家庭、社会产生了巨大危害。

当前中学生消费诸种现象,是由于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这种消费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认为如果不满足孩子的要求,就对不起孩子、宁可大人省吃俭用也绝不能委屈了孩子。还有一些家长还用金钱、物品刺激孩子努力学习。在这些家长看来,只要孩子学习好,考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给予一定的金钱、物质上的奖励是应该的。更有一些家长还有这种想法:“我们这一代受够了苦,无论如何再也不能让下一代受苦”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放纵孩子、任其消费。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消费行为、影视、广告的误导等,造成了学生错误的消费观。

当前,中学生群体中流行的这种超前消费、畸形消费阻碍了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祖国各条战线的建设者、生力军,他们必须有健康的人格才能适应现代社会,而健康人格中包含的基本品质有能吃苦、务实、独立等等。经验和研究都一再表明,在物质条件过分优裕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娇气、缺乏毅力、吃不了苦。因此,教育者尤其是父母应有意让孩子吃点苦,再富也要苦苦孩子,是一种先进教育理念的表现。中学生中不顾客观实际互相攀比、“玩阔”,容易使他们形成爱慕虚荣的人格特征,这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事求是、务实求真的精神是不相符的。爱慕虚荣的孩子往往不受同伴的欢迎,而且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消费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系到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在中学生中进行消费教育,既可以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又可以使他们增长消费智慧。那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进行消费教育呢?

首先,应该让中学生继承“崇俭”的中国传统消费价值观。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崇俭”是消费价值观的核心,是维系中华民族数千年繁衍不息精神之一。“勤乃摇钱树,俭是聚宝盆”是中国老百姓最喜欢的春联之一。如果说“勤”是生产劳动方面的主要价值规范,那么“俭”则是消费生活方面的主要价值规范。所谓“俭”,就是在消费上讲究节约,适可而止,反对铺张浪费。中国人非常重视对下一代进行节俭消费观的教育。在历代普遍流行被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同的儿童道德启蒙和训诫读物中,节俭教育往往是其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节约和俭朴的传统观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和“反对铺张浪费”等口号曾教育了整整一代人。以毛泽东、周思来为代表的革命领袖都以身作则,始终保持着俭朴的生活方式。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都是我们今天在新形势下教育学生的最好教材。

其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并非万恶之源,金钱可以买到衣食住行所必须的各种物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合法取得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这一点必须客观公正地给学生讲清楚。但同时还应向他们讲清楚,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崇高的理想、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真挚的友情、健康的体魄都是金钱买不到的。要培养学生能够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腐蚀。

第三,教育学生懂得消费“有数”、“有度”。

所谓“有数”,就是对学生消费的引导,要让他们知道什么该买、什么不该买,什么才是他们真正最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学会先思考再花钱,并逐渐养成习惯。要注意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相结合。可与家长配合,让学生一日当家、一周当家、记收支账。所谓“有度”,就是对学生消费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消费的数量上。成由勤俭、败由奢。要教育家长不要过分宠爱孩子,要培养他们艰苦朴素、自强自立的品格。

第四,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消费观。

目前,中学生中存在的超前消费、畸形消费更多地受制于外在的诱导和标榜,而非出自他们内心真正的需要,因而属于非理性的消费,收获的将是刺激和对刺激的无休止的追求,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只有着力倡导和教育他们消费观的转型,才能培养学生们形成自主性消费观。

所谓“自主性消费”,是指以自主需要和自我实现为目的消费。自主性消费使消费成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使人们内在力量得到展现,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当然,在全面建设惠及13亿人的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在一个开放多彩的时代,倡导自主性消费不可能是要求学生禁欲苦行,而应该是为他们本身的幸福和利益展示一种积极的人生选择。这是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一种观念的养成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见效的,这需要全社会从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入手,在青少年学生中着力培养一种从自我内心为自己的消费行为寻找理由的习惯。

第五,绿色消费观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选择。

绿色消费观是一种新的消费观念,是比过度消费更丰富、更高级的生活结构,是一种以简朴、方便和健康为目标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绿色消费观主张“够用就可以了,不必最大、最多、最好”。它摒弃了“增加和消费更多的财富就是幸福”的价值观。心理学研究表明,消费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是微乎其微的。

在绿色消费观的指导下,人们提出过一种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消费生活,而生活质量是指“人的生活舒适、便利的程度,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乐趣”。绿色消费观在许多富裕国家越来越有影响力,而它对于生活在逐渐富裕起来的我国中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超前消费、畸形消费、攀比、摆阔为特征的消费主义,正在对我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构成极大的威胁,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应把正确消费观的引导与教育列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工作,为培育一代新人、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