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德育工作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 王成标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02-22  点击:1329 

如何帮助高中生脱离情感误区

长汀一中  王成标

 

进入高中以后,老师(班主任)总想将高中男女同学“隔离”——最好男生周围都是女生,女生周围都是男生。对此大家尽管表面故做冷漠,心里却暗暗高兴。男生们总会找一些理由,如忘带橡皮擦,英语发音不准等向女生“请教”,女生们也格外热情。男生与女生之间像初中那样的别扭和尴尬逐渐消失。

这一时期,是孩子们情绪情感变化最强烈的时期,正是由于情绪的不稳定,青春期的孩子们常常很轻率地作出一些影响终身的决定。如新疆克拉玛依一高中女生早恋,为逃避父母的责罚,与当导游的男友逃到北京,母亲带病追到北京,后病死街头。女儿被玩弄后回家看到母亲遗像,精神失常。

对于高中生青春期的情感误区,一些老师总认为是早恋,为避免担“失职”的责任,基本上及时通知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总是如临大敌,轻则旁敲侧击,重则大加训斥,结果有的孩子反而产生逆反心理,真的早恋,荒废学业;有的则出现社交畏惧,不敢与异性同学交往,出现情绪、睡眠等问题;严重的可能诱发精神疾病。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让他们脱离情感的误区,顺利渡过青春期呢?

首先,我们应认识到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这也是每一个人都必定要面对的。所以,我们不必恐慌,不轻易给学生扣上“早恋”的帽子。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在与异性的接触交往中,双方都会感到有一种互相吸引的力量,或者是外表的漂亮、潇洒,或者是内在的聪明与善良,或许还有两性的互补的愉悦和满足。这就是“怀春心理”。怀春并不等于恋爱,怀春还完全是两性自然吸引为基础的一种朦胧好感,只是一种自然性的感情,少男少女在一起相处,体验到情爱的萌芽,这种情感一般不发展为肉体关系,它不过是恋爱的初步尝试和体验。这种情感的脆弱性使其难以持久。

其次,寻找症结,民主引导,矫正学生的“误会”认知。

高中生因为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所以在生理上有与异性交往的欲望,亦会感受到异性交往的愉悦;因为他们认为这就是恋爱,许多老师、家长都是这样认为,其实这是一种自然性感情。但因为他们心理上尚不成熟,所以很有可能作出一些轻率的决定。如天津一高中女生成绩特好,在自家房子装修时,“喜欢”上装修队长,毅然决然地要嫁给他,遭到父母坚决反对。后在心理专家的疏导之下发现是一场误会。

有的学生,他们的父母亲不让他们接触异性同学,甚至同性同学也很少交往。被禁止交往这类学生往往会有较强孤独感,一旦与异性交往就很有可能陷入情感误区。像前文提到的天津的高中生即属于此种情况。类似这种在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大有人在。我自己经手处理的这类情况不在少数,而且绝大多数是优等生。他们深知“早恋”危害,于是有很强的负罪感,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可一旦与异性深入交往又欲罢不能。这类学生一般与异性单对单交往。我们应引导他们矫正认知,告诉之所以会陷入情感误区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并且建议他们扩大交往范围,尤其是异性。

有的学生较开朗,因为怀春原理,所以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可能会有某些特定事件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造成误会:这个人真好,到哪里找这么好的人,他对我有点意思……对此类学生我们应引导他们这是“怀春心理”,很正常,不要对它寄予厚望,再则这种情感脆弱难以持久,成功率很低,此种情感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来得快去得也快。

其三,教给应对同学间示爱的方法。

高中生在学习中异性间因为学习、工作、生活而彼此接触,在所难免,于是很有可能在接触中彼此产生朦胧的好感,毕竟是处于花季、雨季的年龄。一旦有了好感,经接触就得以强化,强化之后,就可能出现传递纸条,甚至单独约会等示爱行为。

一旦出现这些行为应如何引导呢?我们宜引导被示爱的同学,应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作出理智而不伤对方自尊心的提示。如;我们都是跨世纪的年轻人,历史重任不允许我们在追求知识的时刻将我们的爱慕之情向前迈一步……让我们在工作上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我们还太年轻,许多事情还缺乏理性的判断……三年后,我们再回顾这段生活的经历,也许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第四,不要刻意渲染早恋的危害,应引导学生树立或牢记远大理想。

早恋的危害:严重影响学习,增加父母的负担,缩小社交圈。炽热的爱情可能导致越轨行为和少女怀孕,且一旦失败,必然会给自己心灵带来严重的创伤。这些学校、父母、老师都在强调。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不宜再三强调了。应该委婉提醒,否则学生可能逆反听不进你的引导之言语。

其实每一人心理都有自己的理想或目标。我们常说,这方面想得多,那方面就想得少了。你把心思投入到感情中去了,自然学习上投入就少了。唯有理想和信念方能转移学生的情感,焕发他们无穷的学习积极性和无穷的动力。如果他尚未树立明确理想或目标,我们应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如果对理想有所淡忘我们应唤起他的理想,牢记理想。我们尤其强调理想的远大,唯其如此,学生方会感到: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为这点儿女私情而影响了自已的远大理想的实现。从而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五,听音乐、跑步乃克制烦躁心理的良方。

当学生有朦朦胧胧的情感之后,而又不敢面对不敢暴露时,他常常苦闷烦躁,难以静下心来学习。这种状态又使他感到不安、愧疚、担心,为这种状况不安,对父母感到愧疚,为自己的学习担心。这又加剧了他的烦恼,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心理学中最功成名就的治疗法之一就是音乐治疗。如果学生有这种青春萌动的烦躁,也可以欣赏音乐,欣赏古琴。古琴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魅力,让其它乐器望洋兴叹,鞭长莫及。它可以让你在“静”中整理烦躁的心情。

晓东是位优秀的学生,到高中后有了喜欢的冲动,只要他想晓云的时候,他一定会去跑几趟运动场。一圈又一圈的跑着跑着,他的心里舒坦了许多。在酬畅淋漓的体能锻炼中找到了自己准确的精神定位。后来考上著名大学。可见运动治疗能从“动”中驱赶焦虑。

希望音乐与运动可以伴随我们这类学生的左右,从“听”开始,从“动”做起,打造健康美丽的人生。

第六,潜心修炼,无欲则刚。

中国现代思想家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胸怀与境界从来就是人类“潜心修炼,无欲则刚”的法宝,修炼人生的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并不断升华至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老子的“啬”的三个层次给人颇有启发。

第一个层次为“恬谈之啬”。首先要节制情感的欲望,它虽然不主张禁欲,但主张去甚(极端)、去泰(安逸)、去奢(享受)。强调人不要有虚荣心,人一生有了虚荣心,干什么事都不能自由自在,内心世界总是惊恐不安。更何况是情感,所以应施以“恬谈”。

第二个层次为“虚静之啬”。要求对情感的节制要达到“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要让内心世界朴素到一尘不染,才能胸正心明,静观万物之变化而不生欲之杂念,洁身自好。修炼到此境界,即使外界事物来诱惑干扰,也能做到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

第三层次为“坐忘之啬”。这是一种虚怀若谷,宁静致远的出神入化的道德境界,即到达“万物皆空”,“物我而忘”的人格审美境界,即入水不濡,入火不热,登高不栗,入淤泥而不染。

孔子在《札记》中提出“是故君子慎其独”。强调人的道德规范一方面可施之万物。一方面至情入微,来自人的心灵深处,“慎独是人类自我监控,自我反省的一种纯真的高贵品质。

如果每个人每天都能在睡前真正“慎独”哪怕十分钟,反思一天的失误,坚持下去,必将永驻纯心。

帮助学生摆脱情感困惑的方法有千万种,因人因事因地各异,在此只是抛砖引玉,不再赘述。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