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长汀一中 王天飞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和技术激烈竞争的世纪,这种竞争显然是一种国际性的竞争,而经济和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实质又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在人才素质的竞争过程中,我认为作为学校最根本的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我非常赞成这样的观点:“先做人,后成才”。即做事之前先做人,试想连人都做不好,还能做好事吗?现在不少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产品”——毕业生最大的希望和要求,是做人的道理和责任心的培养。他们认为,经验、知识、能力,可以在岗位上、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培养。但为人、工作责任心这些基本的素质必须从小抓起,形成良好的习惯。一旦进入社会再进行这类教育,就已经迟了。
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呢?
一、学校要着力增强公民意识的教育
学会做人“首先就必须做一个好公民”。公民意识除了公民要树立履行法律义务的观念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一种道德责任感。意识到应对国家负什么责任,对家庭、对他人负什么责任,自己有哪些合法权益。如何才能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呼唤公民意识的核心就是呼唤公民的一种内心自觉,这种内心的普遍自觉最终可以达到公民素质的普遍提高。
增强公民意识,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只有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他的人格才是健全的、高尚的。如果说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话,那么东方文化的核心则是集体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一定要教育青年学生从小就养成心中有他人、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的思想感情。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从小培养他们对他人、对父母、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用自己的双肩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用坚定的思想信念撑起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脊梁。
增强公民意识,就必须引导学生要从自身做起。现在不少人一方面感叹社会风气不好,另一方面又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认为靠一个人或几个人没有用。“何必操空心”。因此,要树立良好的公民意识,最好是从每个公民自身做起。如果每个人都首先想想自己能为别人、能为社会做点什么,说话办事都首先想想集体的利益,都首先做到与人为善,那么自然而然,社会风气、人际关系就会好起来。
增强公民意识,就必须引导学生要从小事做起。每个人的公民身份都是与生俱来的,但公民意识都不是天生的。一个公民可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此既有社会的要求,也有国家法律的约束。处在不同年龄段的公民,其行为标准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树立公民意识要从小事做起。古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坚持虽恶小而不为,虽善小而为之,那么一个人人讲文明道德的氛围将在我们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形成。
二、家庭要正确履行教育子女的天职
人的成长是自然成长和社会成长的统一,儒化与教化是形成人的过程的两翼。学校作为国家的专门教育场所,培养教育好青少年一代是责无旁贷的。但为人父母应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子不教,父之过”,完全依靠学校、社会,终难成就育人大业。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改革、开放、搞活的形势下,家庭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有些作父母的还没有意识到家庭是天然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育子女是家长的天职。不少做父母的,在养活教育上考虑得多,在养成教育上考虑得少。本人在与学生家长的接触交谈中,认为当前家庭教育必须克服三种倾向。
一要克服对孩子过分照顾的倾向。现在不少家长除了在经济上舍得投入外,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也全力以赴。他们对子女的要求是“只要学习好,什么事都可以不做,什么要求都可以满足”。事事代劳,处处包办。这样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不愿动手动脑的习惯,依赖性强、主动性差。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教育孩子学会与同学平等相处,人格上自尊、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理、行为自律、心理上自强。有问题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有困难尽量让孩子自己克服。家庭教育重心应是培养人,成“人”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本真含义。
二要克服对孩子重智轻德的倾向。现在不少家长把家庭教育简化为知识教育,把学习成绩看作第一甚至唯一。家庭成为应试教育的又一个中心,成为应试教育的社会因素。学生在校负担原已比较重,但有的家长还要另外布置作业,请家教,甚至送孩子上校外补习班,要求孩子考这个证,考那个证。而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很少关心,甚至不闻不问。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教育子女融入社会,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毅力以及完善的个性。家庭教育应该把着力点放在非智力因素的优化上。
三要克服对孩子过分放纵的倾向。有些家长把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班主任老师反映其孩子在校的学习或在校的表现时,不是说教育的责任全指望你们啦,就是说孩子历来如此,我们也无法管啦,让其混个初中或高中学历就算了。这种一推二六五的想法做法导致学校教育苍白无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以较高的素质对自己的孩子言传身教,用较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真心实意爱孩子,应包括这样五个因素:了解、尊重、关心、给予、责任。
三、学生要自觉践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当前治理社会风气的要害,抓住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学校本来就是培养人的地方,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连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都分辨不清,就不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合格的。但是,学校的教育毕竟是外在的。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因此,作为学生必须自觉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就如何学会做人的方面,我认为当前做学生的起码应该在以下三方面引起重视:
一是自觉夯实基础道德。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有志青年应当自觉在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上,努力加强基础道德修养。当前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第一,关心他人。关心他人要从关心父母,关心同学做起。在此基础上,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第二,诚实守信。从小就要养成诚实、不说谎、讲信用、守诺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道德品质。第三,尊老爱幼。学会感激,学会感动,学会感恩。要有同情心,要敢于和善于扶助弱者。第四,艰苦朴素。要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养成独立人格,形成强者气质。要克服“骄娇”二气。总之要用黑格尔所说的“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这种行为方式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求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来检验和衡量自己。
二是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对中学生的纪律要求,是保障中学生完成学业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是中学生必须遵循的准则。作为中学生,在校期间,应当毫无条件的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如果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都遵守不了,可以断言他不可能是有道德的,也不可能成为有出息的人。
三是自觉尊重老师,团结同学。要尊重老师的劳动,要听取老师的教诲,要服从老师的安排。主动多与老师沟通,敢于和善于与老师讲真话,讲心理话。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不能因兴趣、爱好、脾气、性格的不同而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要坚信同学关系是最纯洁、最高尚、最没有杂质的。有老师的指点,有同学的帮助,有家长的关心,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到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