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整体化的实践与思考
长汀一中 吴富林
中学德育工作,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一项战略任务。中学德育工作整体化,就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努力拓展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开展了整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一、运动战、游击战到整体战
回顾学校德育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走过了一条从运动战到游击战再到整体战的道路。“文革”及其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是以政治运动为核心,德育服从于政治教育,实行的是“运动战”,改革开放后,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国家面临的特殊问题,我们又不断提出和强调一些新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如两史一情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民族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人口教育、生命教育等等,实行的是“游击战”。开展这些教育是必要的,但是其缺点是形势性和分散性,缺乏整体安排和系统性。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学校德育要实施整体化战略,明确育人的目标,确定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过程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加强中小学德育衔接,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形成整体合力,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德育工作整体化的实践
1、育人目标理想化
要把学生培育成什么样的人?每个学校的德育工作者都要作出明确的回答。我校根据时代精神和学校的特点,提出育人的理想目标是“文明一中人”,其内涵是:德智双全、文理兼备、学创俱能、身心两健。即要培养德育、智育,文科、理科全面发展,学习创新能力强,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学生。理论依据是:一、党的教育方针,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的目标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二、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要求人才要宽口径厚背景,文理兼备,尤其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新课程理念,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根据这一观念,我校提出办学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理想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2、育人内容层次化
《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整体化意见》中指出:“坚持把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作为根本要求,始终保持学校德育的生机与活力。”我校依据《中学德育大纲》,提出分阶段突出实施以下重点德育内容:
高一、开展践行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青春期卫生常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引领学生感悟人生意义,确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高二、开展基本国情教育、时事教育、国防教育和廉洁教育,逐步形成公民意识、科学意识;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锻炼健全的独立人格。
高三、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科学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具有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判断,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男女同学真诚友谊,懂得青春期心理卫生和性道德,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
以上高中三个阶段,教育内容各有侧重,体现了层次化的特点,同时我们又细化其中的内容,如确定了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题是:高一:遵纪守法、团结友善、谦逊勤敏;高二:明礼诚信、公正守信、和乐助人;高三: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立志成才。要求各年段按照这些主题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3、育人特色鲜明化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本土的,越是全国的。“三红”教育就是长汀一中打造的教育品牌,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渐成为德育园地中的一枝奇葩。在德育整体化中怎样使之特色更鲜明呢?一、深刻理解“三红”教育的必要性。当代中国的未成年人要真正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应该深入学习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三红”教育为此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二、准确把握“三红”精神的内涵。“三红”精神产生于土地革命时期,其精神内涵,我们归纳为:理想坚定,一心为公、不怕牺牲、克服困难、敢于胜利。对于今天青年学生来说它的现实精神是:爱祖国,爱人民,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砥砺斗志,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实现理想的精神。三、拓展“三红”教育的途径。我校多年来坚持开展“三红”精神系列教育,编写教材,走进了课堂,建立了一批“三红”教育基地,开展了主题班会、团队会,演讲征文比赛,红色之旅等活动。除此之外,“三红”教育更要与前途理想教育、体验教育、感恩教育、成功教育、爱心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等相结合,使“三红”教育更具时代性。四、“三红”教育的虚与实问题。“三红”教育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它属于精神文明,从这一角度说,它是虚的。但是,当不屈不挠实现崇高理想的精神,为队旗、团旗、党旗、国旗争光荣,为祖国为家乡添光彩的“三红”理念,转化为长汀一中良好的校风、学风,转化为师生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的动力,转化为师生不断提高的文明素质时,它就由虚化实,精神文明化为物质文明了。
4、育人平台多样化
根据《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整体化意见》,学校要构建六大育人平台,努力拓展我校德育的有效途径。
(1)以课程教学为平台,强化德育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一、各科课程教学要注重德育渗透,老师备课要务“教育点”,授课过程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后反思要想“教育点”是否实现,评课要评“渗透”德育的过程和效果。二、突出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系统地对高中生开展哲学常识、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法律常识等教育的学科,使高中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充分挖掘中学语文、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丰富的德育内容,使学生在学知识、长能力过程中受到思想教育。四、开发富有教育意义的校本课程。
(2)以主题教育活动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
主题系列教育是为了系统的解决学生思想认识问题,教育主题确定的原则有三:一依据学校育人的总体目标;二结合国家阶段教育重点;三根据学生阶段性存在的普遍的思想问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们开展了十七个阶段的“文明一中人”系列教育活动,如2004年第十三个阶段主题是:“迎校庆,创佳绩,我为校庆添光彩”;第十四个主题“爱祖国、爱福建、爱长汀、爱一中,做文明学生”;第十五个主题:“建优良校风、育一代新人”;第十六个主题:“知荣明耻,我们先行”,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目前,正在开展的是第十七个主题:“在家庭做好孩子,在校园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公民”的做人教育,通过升旗仪式主题演讲、主题黑板报比赛、主题班会活动,继续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3)以丰富的社会实践体验为平台,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建有20多个学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三红”教育基地有:福建省苏旧址(博物馆)、毛泽东旧居(辛耕别墅)、福音医院、瞿秋白烈士纪念碑、杨成武纪念广场、方方纪念馆、客家博物馆、红军长征第一村——中复村、红四军入闽第一渡——水口、长岭寨红军园等;社会实践基地有:腾飞工业开发区、长汀县工贸新城、远山农业基地等;社区服务基地有:西门社区、敬老院等。我们利用五一、十一黄金周、寒假、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到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如赣龙铁路开通、龙长高速公路开工后,我们组织学生开展长汀交通状况调查。目前,我们准备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农村新合作医疗调查,并且与新课程改革的学分认定挂钩。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在发展中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
(4)以团队建设为平台,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校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起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三大特色:一、推优入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校创办了业余党校,在高中学生中开展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党史党章教育,传承“三红”精神,培养红土地上的接班人,95年以来,1000多名优秀学生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100多名优秀学生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其中,2006年发展学生预备党员24名,他(她)们进入大学学习后,表现出色,成为骨干。二、扶困、助残爱心奉献。从92年开始我校实施资助特困生的“小希望工程”,以弥补社会机制的薄弱环节,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善、美,迄今据不完全统计,1000多名特困生接受资助,完成了学业。接受资助的特困生又组织爱心小分队、青年志愿者走向社区扶困、助残,奉献爱心。学校被评为福建省扶困助残先进校。三、通过学生会的社团组织、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校刊《卧龙山下》编辑和学生自主管理实践,锻炼学生干部,学生干部纷纷脱颖而出。
(5)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
我校从三方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学校个性,通过它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显性文化建设。学校建筑错落有致,规划有序,建设“秋白亭”、“双柏亭”、“读书亭”、“奋飞雕塑”、“振翅铜雕”、“荷花池”等富有教育意义的纪念建筑。2004年百年校庆前夕,通过社会各界及校友捐助,新建“育之韵”主雕塑、“谆谆教诲”雕塑、弘歌亭、天一阁、春风亭、百年志庆长廊等一批纪念性筑,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百年一中,古木参天,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自然与人文景观相互辉映,为师生创造了优良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二、隐性文化建设。主要指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一些看不见但又影响学校发展的其它因素。2004年借助百年校庆之机,我校归纳出汀中特色(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校训(厚德、重思、至善、日新);校风(求真、务实、践行、创新);学风(勤学、巧思、善疑、贯通);教风(民主、科学、严谨、鲜活);卧龙山下一代又一代教师薪火相传,教书育人,发扬光大优良校风和教风。三、日常校园文化建设。为了创建整洁、有序、优雅的校园环境,我校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年段值周老师管理、学生工作处抽查管理,实施校园公益劳动。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学校创建活动,使学校拥有良好的校容校貌。
(6)创建网络德育平台,开展网上思想教育活动。
网络可以为德育提供哪些服务呢?我认为:一资源。网络可提供丰富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德育资源,供学生学习。二指导。可利用网络途径开展心理辅导,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三沟通。师生可通过网络途径,开展心灵沟通交流。四论坛。对国内外、校内外大事,可通过网络论坛争鸣。我校已建成长汀一中网站,上设学校概况、办学特色、德育之窗、教研园地、团旗飘飘、新闻快讯等栏目。如德育之窗,下设学生园地、“三红”教育、主题教育、学生获奖、学生作品、文化艺术节等子项,及时上传信息,有些作品阅读率比较高。但是,我校网站在指导、沟通、论坛等方面功能还未充分发挥,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
5、育人队伍优质化
德育工作需要一支优秀的队伍,学校里党政干部、学生工作处、团委会、年段长、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体队伍,我们既要发挥这支队伍的德育核心作用,同时又要大力倡导全员参与、全员育人。一、要重点建设好班主任队伍,他们直接与学生接触,肩负学生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可以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慎选拔,标准是有热情,责任心强、能力素质高;其次,重学习,为每个班主任订了《德育报》和《班主任》杂志,提高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通过班主任例会组织学习培训、交流班级工作经验;再次,练能力,在班级工作实践中,锤练班主任班级管理、思想教育、家校联系等能力,最后,强考评,我们对班级实行“月考评”、学期考评、学年考评,表彰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职称评聘时充分体现班主任的工作价值,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二、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我们对科任老师要求从三方面参与育人。首先课程教学主渠道要渗透德育;其次与学困生、后进生结对帮扶,新课程还要求在高一实行导师制;再次安排老师值周,参与对学生日常管理。我们要求全体老师要树立育人为本,德高为范的教育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完善人格,提高境界,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6、育人网络立体化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关键是要做好家庭教育这一篇文章,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目标一致,利益一致,我们从四方面做好家校沟通工作:一、建立家长学校。2002年,我校建立了由校长直接领导的家长学校,其主要任务是策划对家长进行培训教育,让家长了解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使家校教育能和谐一致。二、成立年段家长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向家长代表通报年段教育教学工作,征求家长代表对年段工作意见。三、家长会。每个学期各年段都要召开家长会,家长和老师见面,沟通学生在校、在家的情况,制定因材施教的措施。四、家访。采用电话家访、通信家访、到家家访等形式,可由班主任一人或与科任老师多人一同前往,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学生家庭情况,共商教育孩子大计。
社会教育方面,我们从四方面展开:一在社会上建立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三红”教育、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基地,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和实践;二、与公、检、法、工商等部门共同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和秩序,优化育人环境;三、向社会募集资金,成立特困生基金,扶助单亲家庭、离异困难家庭、贫困家庭、残障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等特殊家庭子女教育,保障他们接受教育和健康成长权利。四、争取各级领导、社会贤达支持关心学校发展。
三、德育工作整体化的几点思考
1、德育工作整体化要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带动其它方面发展。如德育教育的内容要凸显特色,德育途径要突出主题教育、德育网络要重抓家庭教育。整体化应是重点与一般,特色与常规的结合。
2、德育整体化的内容要随着时代前进,紧跟时代步伐,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内容不能落伍,要体现德育工作鲜明的时代性。德育整体化的体系,也应当与时俱进,不应是僵化的体系,要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呈现德育工作蓬勃生机。
3、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应树立德育全员意识,构建大德育观
实践证明德育不仅仅是学生工作处、年段长、班主任的事情,德育活动也不是德育的唯一渠道,德育与学校的一切教育密切相关,不能割裂,不能单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德育,不能理论脱离实际,要形成全体教师的共识。知、情、意、行是一个完整过程,使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德育,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
4、新时期德育要赋予新内容,增强实效性
今天学生的思想情况与当今的世界变化与发展息息相关,独立、选择、多变、差异是明显的特征,社会变革导致人的观念的改变,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同,势必带来价值取向的不一致,因此教育手段、教育形式的更新是必需的,单一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会带来好的效果,所以我们认识问题的角度要有时代感,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让学生把在校接受的教育带到社会上去,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严于律己,所以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早一些接触社会,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多一些选择,多一些思考,自己在实践中得出结论,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和判断。
5、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育人工程,应注意过程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德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绝不能急功近利,我们不可能期望通过一个班会、一节课、一个活动就使学生的思想提高,达到预期目的,产生明显的效果。当然不可否认一个教育活动或内容确实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但真正塑造一个人的优良品质,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一节好课、一个好的活动不是要演示得多么好,我们要注意研究每个教育环节,注重教育过程,在评价德育工作的时候,关键要看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实际,能够被学生所接受,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