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充满校园
郭振宇
当市场经济的浪潮推动着这个社会,影响着带有神圣使命的教育队伍时,我们要提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因为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它象纯酒一般令人目眩,有着它独特的神圣和威严。它给人以智慧,给人以愉悦。那么作为教育事业的执行者——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在以前也许我会考虑一下才做出回答。但现在我会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作为一个有爱心的老师,当学生身体不舒适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他的病情,而不应是学习。因为身体是根本,没有健康的体魄,一切都是空话。至于学习可以等他身体恢复以后再给以指导。例如我班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很不理想,除了上课要一直督促他以外,课后还要经常帮他补课。有一次我值周,早晨7:20我就来到了学校,一到校我就把学校前后巡回了一下。然后很自然的走进了高二(7)班教室.此时,我惊讶地发现,这名同学正趴在课桌上看小说.这时一股无名之火从我头顶涌出,几乎脱口而出:“你这么早来就是为了看小说吗?”随后一想:今天他怎么了?平常样子他不都是一副精力过剩的样子吗?于是我拍了拍他的头,说:“怎么了?干嘛趴着呀?”他还没回答。其他的同学象炸开了锅的蚂蚁你一言我一语“今天,他头晕。”“昨天他还去医院挂点滴呢!”“那你怎么不休息呢?”我关切的问。“我成绩已经很差了。平时还要老师你给我补课。怎么还能休息呢?”听到这话,我不禁一阵感动,我拍着他的头说: “没关系,这是老师应该做的。我打电话让你父亲带你回家休息吧。”“没关系的,我能坚持的。”“听话,要不老师可要生气了。”于是他没有再坚持……从这一事件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关心学生的学习,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
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过,我却认为这“高素质”应该是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人。这已经不是什么 “新潮观点”了。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到夏丐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的“凡是教师如果缺乏爱,那么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的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无从谈起的。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的真诚的教育。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我们不应是礼节性的点点头,而应该报之与深深地鞠躬。面对学生的问候:“老师,你好!”不应是礼貌的点点头,而应礼貌的回应:“你好!” 当然,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课堂中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多给学生一些微笑,那么他们会更自信,对学习会更感兴趣。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的感情是良性循环的——教师经常想:“这么好的学生,我怎么能不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教育好呢?”学生经常想:“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好好听他的教育呢?”——那么我们的教育离成功就不远了.
教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学生最大源泉。如果我们总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并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那么,这其实不是尊严,只是威严。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自视“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该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气温骤降时,提醒学生“多穿点衣服”;学生生日时,送上一张贺卡;当新课结束时,关切地问一下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作老师,还会把我们当作朋友,当作长辈……这样我们就获得了尊重,同时获得了尊严。这种尊严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的肯定,知识的折服和感情的依恋。这样,我们便把尊严的丰碑建立在了学生的心中!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也许,就教育技巧或教育艺术而言,我还存在着一些弱点,但我却拥有一颗爱心。这颗爱心,使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每一位学生;这颗爱心,使我的学生原谅了我的某些不足;这颗爱心,不止一次地使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爱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也常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拨动了我的情弦……
爱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