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也谈如何引导学生“关注音乐”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7-09-18  点击:928 

也谈如何引导学生“关注音乐”

 

长汀一中    赖郁华

音乐无形、流动、难以捉摸,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捕捉音乐的信息,树立音乐形象,感受音乐情感,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而不是直接将自己的主观意见或是教参上的观点强加于学生。随着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情况、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音乐作品的鉴赏水平等等,采用多变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音乐鉴赏中,我在教学中常用以下四法:

一、“化”

1、化“虚”为“实”。  音乐不是具体化的东西,,而是一种“音律”,看不见、摸不着,一种超越空间形象化、无形的最高精神感受,音乐的风格、色彩更多的是听众的一种感觉。作为教师不能光自己感觉,我们的任务是要帮助同学们形成这种感受力,因此我们要借助一些方法来使这些“虚”的东西“实”起来。对于高中生来说,对于音乐的感受也有自己的见解了,所以在音乐欣赏时只要稍微作些提示讲解,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在教学中我常采用拟人化的处理方法:例如,民歌的地方色彩的鉴赏:吴声和楚声同属南方民歌,相对粗犷豪放的北方民歌,南方民歌固然表现得更婉转秀丽,但同为南方民歌仍存在地域上的差异,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了湖南民歌《龙船调》、《洗菜心》,浙江民歌《姑苏风光》,我让同学们把每首歌曲的音乐想象成该地的少女,再通过歌词的描述,看看她们各有什么特点?这样同学们很清晰地描绘出不同的少女形象——湖南民歌明亮的音色,风趣的演唱让他们看到了开朗俏皮的湘妹子,《幸福歌》以其豪放的一领众和的演唱、昂扬的旋律,让同学们感受到湖北姑娘的热情、豪爽,而秀丽的《姑苏风光》无不令同学们产生小家碧玉的玲珑精致感。通过诱导同学们为歌曲描画“美女图”,民歌的地方色彩跃然纸上,长久的驻足在他们心中。

在欣赏大型交响乐作品时,我也常采用化虚为实的办法。交响作品篇幅长、结构复杂、表现的思想内容含蓄、深刻、细腻,往往令同学们视为畏途。于是,在欣赏交响音乐作品时,我告诉同学们一部大型交响乐就好像一篇小说,无论他的篇幅有多长,无非就以几个主要人物为中心上演的一个故事,人物一一出场,相互产生联系,展开矛盾,我们记住了每个人物,了解了人物间的关系,小说也就看懂了。音乐中的主题就好像是小说中的一个个人物,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个的认识他们。把音乐主体化为一个个人物或是一场场场场景影像,并写出作品的结构图、让学生边听边看,这样学生容易记也容易认,在完整欣赏时对作品的脉络也能较清晰地认识,这样也就很容易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意境了。

2、化“实”为“虚”。  音乐欣赏是一项情境性要求很强的审美活动,因为情境会对人的审美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同样一首《梁祝》,在小区漫步时听到路旁广播里传来的轻柔的乐声,人们更多地感受到一种安谧、柔美,而独处一室在不开灯的夜晚凝神倾听,小提琴纤细的演奏却能将人心揪出来。音乐教室的环境是固定的,教师固然可通过多媒体手段,通过一些有特征的实物来创设情境,但作为日常教学,更简洁实用的还是教师的语言创设。细腻典雅的江南丝竹在活力四射的同学们耳中成了“平铺直叙、单调乏味”,这完全不能怪学生没有艺术品位,他们成长的音乐环境是充满动感、强调视听刺激的。江南丝竹这样的音乐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尝的。我给同学们作了以下的心理暗示:“请大家眼睛看着我,现在男孩子在我眼中是一个个风流儒雅的江南书生,女孩子是一个个袅袅婷婷的江南闺秀,我们一起来到西湖边踏青,江南的三月莺飞草长,绿柳摇曳,乘一只画舫,泡一壶香茗,在拂面和煦的春风中,传来阵阵令人如痴如醉的音乐…有的同学禁不住在桌上点起了节拍,一曲完毕有同学禁不住感慨“真舒服”“音乐充满安详、悠闲的气氛”“曲调悠扬、委婉”利用角色虚拟、环境虚拟拉近同学们与作品的距离,拉近听众与作者的距离,使同学们更快的走进音乐,以“乐中人”而不是“局外人”的身份去感受音乐,更有利于与音乐产生共鸣。

二、 比

俗语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足见比较带来的感受的强化。在音乐欣赏中,恰当的应用音乐比较手法,彰显其内在的特征,强化学生的音乐感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淳厚的中原韵》一课就是比较法大行其道的一例:《沂蒙山小调》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张嘴即来,如何在学生缺乏新鲜感的基础上深化音乐的体验?我选择了彭丽媛演唱的改编成三拍子的版本,用三拍子的明快活泼彰显四拍子的舒展宽广,学生体会到在辽阔的山野中放声纵情高歌的山歌风格;《孟姜女哭长城》与江苏民歌《孟姜女》相比较,同学们很容易了解演唱中“加花”的知识,也清楚地看出《孟姜女》的产生之源在江苏,同时同学们经过比较还认为: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固然悲伤,可相对旋律更简单的《孟姜女》却更让他们感到孟姜女的凄惨无助。《王大娘钉缸》与《好汉歌.》相比较,让学生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更深化了对“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认识。

新教材广泛涉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音乐,虽然编为一个个独立的章节,教师要善于采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同学们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感,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减,进行合理地安排内容。例如在欣赏非洲鼓乐时引导学生与先前欣赏过的中国绛州鼓乐相比较,欣赏拉丁美洲的秘鲁排箫时与欧洲民间音乐一课中的罗马尼亚排箫音乐进行对比,通过比较不断深化学生的音乐感受。

三、激

我们的学生是在流行音乐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中大多数人偏好直白的歌词、动感的旋律、另类的舞蹈、夸张的造型,习惯了电声乐队的强烈听觉冲击。客观地讲,无论编委们如何绞尽脑汁,精心选材,教材当中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又有多少?如何让学生接受这些音乐?如何对待这些音乐?这也就涉及对音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我认为教师若能善“激”就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激趣

新课改让老师们转变了教学方式,许多音乐课上我们看到老师们设计了多种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但冷静分析会发现,学生的兴趣都在活动上却并非在音乐上。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我们千方百计要做到的应是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我们也尽可能的采用音乐的手段来激趣。在教学欣赏古琴曲《流水》一课时,我没有用传统的教学法那样,用钟子期与俞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来引入,而是制作了一段古代书画展的短片,请同学们在我提供的笛子的《姑苏行》、二胡《二泉映月》、古筝《渔舟唱晚》、古琴《流水》音乐中选择一曲最合适的作为展览会的背景音乐。经过仔细的聆听、对比,大家一致选择了古琴音乐,认为它最有古代文化气息而且深沉幽雅宁静,在此我完成了我的第一个目标:让学生仔细地聆听古琴音乐的独特韵味。接着再以高山流水典故引入,以一句“看我们当中有谁能做伯牙的知音”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拴在音乐上,然后播放《流水》音乐(我先不告诉他们曲名)一曲完毕,同学们露出自愧不如的笑容,当我告诉它这就是流芳百世的《流水》时,他们的奇异正是我让他们仔细感受古琴表现手法的最佳契机。接着我再以“伯牙学琴”的典故让同学们了解古人操琴更多是以琴移情、抒情寓志。“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流水》中蕴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高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他们更偏向于有挑战性的思维探究的参与方式,而在小学初中学生中惯用的游戏活动对他们来说显得勉为其难,因此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采用最适合他们的方式来激发对音乐的兴趣,将其注意力有效的指向音乐。

2、激情

我认为新教材广泛的设计多国家多民族多流派的音乐,中外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都是陶冶高尚情操,培养高尚审美情趣的精神食粮。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美,通过审美增进感情。非洲歌舞学生觉得他简单,缺乏精美的艺术性,我就让他们领教领教非洲鼓和风靡全球的爵士乐,让他们充分领略到非洲音乐对世界的贡献,教导同学们尊重多元文化。用音乐转变他们的观念,用审美来激发对音乐的感情。

总之,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探究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体验作品中蕴含的音乐美情感美,教师更要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情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