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中应理顺的几个关系
长汀一中 刘声平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根本性变革,它不仅要求我们要在观念上和一系列具体操作层面上有突破和创新,而且要对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清醒的认识。然而由于教师个人素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新课改的解读和思考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应理顺几个关系,澄清模糊认识,以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目的。
一、 理顺新课改与传统教育理论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理论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陈旧与落后,迫切希望改变教学方式,推进教育创新。但是,当教师们冷静思考、重新审视传统教学模式时,应该承认它也有值得我们借鉴、传承、珍视的一面,如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结构严谨、基础扎实,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一条简捷明快的途径。如果把传统教学理论看得毫无意义甚至一团漆黑而加以彻底否定,无疑等于否定了几十年的教学成果,否定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因此,要辨证地看待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抛弃其不合理因素,继承和发扬其合理的、积极的因素,教学改革和创新决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是对传统教学的“扬弃”。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重新审视传统教学的经验和做法,并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充实、发展和创新,这对进一步澄清思想,消除认识偏差,实施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 理顺新课改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课程的重中之重,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应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和核心。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教学理念的,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始终是导演,学生只是按教师意图进行表演的演员而已,机械被动地跟在教师后面跑,难有自己独立的科学判断和抉择,甚至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学习不得法,丧失学习信心和兴趣,以致内心空虚,进而调皮捣蛋。为此,首先教师应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就是的课堂角色应由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协调者,将讲台由教师的舞台转变为师生共同的舞台。其次,在课堂教学结构上,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第三,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四,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要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即要实现课堂教学社会化,教学手段网络化,研究学习多元化,问题思考焦点化,从而让学生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理顺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或许有部分教师会将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等同或对立起来。实际上两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讲素质教育主要是从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一层面上说的,而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其途径是多样的,但其中最核心的是课程。因此,可以说没有新课程改革的支撑,素质教育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具体目标,都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按照《新课标》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等。这一目标无疑是素质教育最终结果的高度概括。
四、 理顺新课改与社会教育资源整合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这项系统工程顺利得以实施,达到预期的目的还离不开社会教育资源的支持与配合。所谓社会教育资源是指可为各类教育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也包括学生学习活动中需要纳入学习和研究范围的当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由此可见,没有社会教育资源的配套,新课程改革就会孤掌难鸣。而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坚持以下三条原则:第一,因地制宜原则。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样化,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社会教育资源的拥有量不同,因而不同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多途径开发信息来源。第二,因时制宜原则。根据新课改的进程和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步骤、有计划地合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第三,资源共享的原则。资源共享不仅可以缓解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还可以培养学生、教师在不同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内资源共享的意识,感受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分享合作的精神。
五、 理顺新课改与高考制度改革的关系
鉴于中国的国情,我们的课程改革一定要放在高考这个大背景下来考虑问题,如果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不协调,那么新课程改革的成果最终也会功亏一篑,我国现行的高考改革,无论是科目设置,考试内容还是考试形式,都给现行的课程方案提出了挑战,甚至可以说高考改革已经受到陈旧课程方案的局限。因此,要推动高考改革,就必须进行中学课程改革,没有课程改革,高考制度改革就不可能成功。同时,高考制度的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从而为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