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回归生活 注重实践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7-09-18  点击:1807 

回归生活  注重实践

——创设生活化政治课堂的思考与探索

长汀一中   罗伟华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教育应服务于生活,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使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思想政治课生活化,就是思想政治课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贴近学生生活,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和引领生活的过程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构建和培养学生面向生活的潜在性或现实性的能力。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缺乏吸引力,就是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尽量丰富学生现代生活经验,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引导学生做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

所以,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让政治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彰显其生命力,重现思想政治课的独特魅力。

一、创设生活化政治课堂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哲学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以生活主题为基础,以生活逻辑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桥梁;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课分为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四个课程模块,使课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因此,让思想政治回归生活,创设生活化政治课堂,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显著特点和活力所在,也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这是由实践自身的重要性来决定的

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在人类认识、改造世界中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生产、生活实践是人的思想发展的来源和动力。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课题,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经验、新的认识手段,推动人们从事新的探索,形成新的思想。因此,要丰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除认真学习教材知识外,还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做到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

同时,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在让学生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社会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同时,尽力为学生创设实际锻炼的机会和环境,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印证所学理论,增加情感体验、磨炼意志、坚定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适应、改造社会的能力。

(二)这是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按照“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理念,要求针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组织教学内容,为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组织方式更强调合乎生活逻辑。既注重政治方向和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又强调以生活为基础,建构内容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这是由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所决定的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中学思想政治课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是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的理论知识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也只有和生活结合、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价值。

但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被看成高、大、空的政治口号,往往将思想政治课当作一门知识课,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了它自身的时代性和发展性,思想政治课教学成了枯燥无味、令人生厌的灌输式说教,结果带来了教学中重知识轻生活、重认知轻情感等倾向。这些偏差究其原因,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把源于生活的理论抽象化,脱离现实生活,忽视了学生周围的生活实际的教育因素。

回归生活,强化实践,建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课程框架,正是还原思想政治课程性质、增强思想政治课旺盛生命力的必然。

(四)这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内在需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成才的先导,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人们总是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希望了解大千世界背后所隐藏的规律、法则、道理,尝试运用所学的理论去解释各种现象,这不但能使学生体验、感受知识运用带来的极大乐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准确地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

对学生有意义的教育是建立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基础上的理解和认同,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和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切实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和反思,学会主动放弃和修正某种行为,自觉制定成长目标和方向,从而达到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可以说学生实际直观的感受和真实的体验永远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源泉。

(五)这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中形成健康、理解、宽容的个性,以及享受快乐、有积极意义的生活。

这正如《经济生活》中的“致同学们”所说的,学习经济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在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的同时,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只有学会了运用理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算得上真正掌握了理论。

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能否与生活结合,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能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关系到2l世纪我国公民的基本精神面貌。

二、更新教育理念   探索生活化课堂的途径

1、强化实践导向   更新观念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教师作为真理的代言人,具有极大的权威性,而且几乎占据了全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教学内容过于成人化,脱离学生的实际、远离学生生活,这样,空洞的说教,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吸引力。

如何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回归生活,首先思想政治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能力的现代教育观,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先行导向。

要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多一点独立性,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片面强调思想道德观念的灌输和思想道德行为的训练,探索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切、实际、可信、可行。

2、运用生活案例    激发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

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将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课堂,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求知的内驱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力求引用现实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案例和问题,采用能够启迪思维的活动设计,以利于在吸引学生阅读的同时,促进教学互动、合作探究。如在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在日常生活消费中,比如去商场购物时,我们应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置生活情景   加深体验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在教学中设置生活情境,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转变以往政治课学习中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要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中不断得到发展,让学生从“学后做”向“做中学”转变。

如通过小品、歌曲、诗歌、故事、漫画、案例、角色扮演、游戏、演讲赛、辩论赛、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政治,用思想政治的有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则很容易达到知、情、意、行的真正统一。

4探究生活问题   培养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静练来接受现有知识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努力把基本知识原理融人生活题材,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强调学生在问题情景下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如:要理解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最好的方法是把每一理论知识放回到生活中去,借助于经济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材料来理解理论。要从生活出发来理解理论,利用生活中的材料、事例来自己归纳这些理论。因为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原理终究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对生活的总结、概括、提升。学生对生活中相关的经济现象了解得越多,则对教材中相关理论的理解也就越容易。

因此,让思想政治课堂回归生活,应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用或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将思想政治知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中学习,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现实中领悟知识,在体验中掌握理论。

5、完善实践环节   丰富内容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新课标强调要注重与学生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注重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为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对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增加参观、访问、调查和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结起来,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并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使之具备创新知识和能力。

同时,要整合实践资源,如学校要设置多种服务岗位和添置教学设备,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利用当地丰富的人文资源;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协作,利用和建设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如少年宫、体育场、科技馆)和社会实践基地,拓宽实践的空间,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历史、国情,培养爱国、爱家、爱人民的感情,树立社会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

6、提升实践地位   完善评价

思想政治课不仅要传授知识,并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觉悟外现为有益于国家、社会、人民的行动。如果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后,能经常主动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用所学知识主动为社会他人服务,这应该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最佳体现。

因此,要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改革和完善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评价机制,改变原来单一的知识评价方式(分数),增加对学生行为表现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评价,要把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态度、表现及成果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加以考查,以克服重知轻能、言行不一的弊病,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科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全面、客观、动态地评价学生。

7、提高实践水平  遵循原则

1)加强针对性

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敢于、善于针对学生的实际,包括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状况、实际需要和薄弱环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实践形式,有的放矢,提高实践的效果。

2)确保自主性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体是学生,他们主动参与亲自实践,始终处于活动之中。教师切忌包办代替,而应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应善于创造条件和优化环境,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愿选择、自主学习、自主评价,并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探索的欲望和热情。

3)注意灵活性

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形式、方式,不完全受学校教育计划、教学大纲的限制,内容丰富多彩,活动项目广泛,形式灵活生动,因此,在活动中,切忌“一刀切”,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灵活、恰当的形式进行。

4)提倡创新性

应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增长才干,培养创造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让学生体验思维创造与成功的快乐。

5)把握有机性

在加强社会实践的同时,不可忽视课堂教学的作用,要正确处理好课堂与活动的关系,把握好两者结合的有机性。做到:以课内的理论教学,提高实践的能力;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丰富课内的理论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6)确保安全性

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喜好张扬个性,加上近年中小学生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在组织实践活动时要做到:周密安排,科学规划,措施得力,人员到位,提高活动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学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既不能因噎废食,又确保活动的安全、有效。

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思想政治教师应该顺应社会历史和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充分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要求,认识回归生活、创设生活化课堂的意义,勇于和敢于开展活动,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让教学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学会创新,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感受社会、体验生活,从而为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