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发选修Ⅱ校本课程的思考与践行
——时政热点分析透视
长汀一中 钟金莲
一、课程背景
1、课程性质
时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是透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形势的一种教学。它不仅能使学生透过这扇“窗口”了解国内外大事,而且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本课程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落实新课程计划的需要。
2、课程特点
本课程学习时数相对较短,涉及面广,资料容易查找和获取,与政治学科有密切联系,所运用的教学设备少,与学习知识有着紧密联系,只要学生能关心和有兴趣,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3、课程可操作性
由于时事内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学生距离比较紧,可信度高,感染力、影响力强,大多数时事材料一般都能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相联系,能用教材有关知识去分析,因而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开展的可能性较大。
4、课程的实效性
本课程是高中政治学科的校本课程,课程的学习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或正在完成相关的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相关内容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获取信息、总结归纳、分析说明等能力,对于扩大其知识面,完善其认知结构,培养其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在将来的高中会考和高考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并了解这些时事发生原因和其重要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指导学生在网络环境或其他开放性的环境中,搜集,提取反映与所要研究的重大国内外时事相关的信息,并对之进行归类、分析,培养其综合归纳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其论证、辩驳等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功效目标
通过学习,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深刻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三、教学方式
(一)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影片欣赏法、图文结合法和上网收集等方法开课,按照“各种时事消息中,以重大时事为主;国际国内时事中,以国内为主;各个重大时事中,以热点问题为主”等要求,以近期国内外重大时事为素材,筛繁就简,去粗取精,摘取有意义、有价值、有影响的时事新闻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并尽可能做到语言精练、生动有趣。时政教学形式单一化,会淡化学习的效果,影响教学的质量,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采取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因此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是进行时事教学的关键。
1、做好5分钟时政要闻的演讲活动
时事教育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实性,惟有及时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为了及时准确地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国内外大事、本地区要闻,采取新闻发布值日制(按座号依次轮流,每两人为一组)。具体做法:一介绍近日国内外重大新闻;二是评析一个时政热点问题,要求内容简明扼要,语言精练生动。评析热点问题时,尽可能运用教材的理论知识或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同学积极思维,发表见解。为了使这一活动能顺利进行,教师在课前要注意差异,分类指导,使学生都乐意接受和投入,演讲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提问与评议,这样就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交流、合作,最后由教师小结点评。
这项活动时间虽短,但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真正成了教育的主体,负责发布新闻的学生分外珍惜这一展现自我的机会,格外关注自己所做的新闻报道,会全身心地投入,做好收集整理工作,再确定需要重点评析的某个时政热点问题,查看媒体的评论,思考应结合教材的哪些知识原理来分析说明,最后再提炼自己的演讲稿;其他同学积极参与探讨与体验,长期持续不断地开展,能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需求,极大激发和培养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养成看报、听新闻的好习惯,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表达能力、竞争意识,使学生从思想到行为上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共进。学生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把同学们的演讲稿收集起来,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下来,整理后装订成册,就是一本难得的珍藏品了。
2、办好专题讲座。
上好专题讲座,即把一个阶段的国内外大事列为专题进行讲座,让学生形成有系统的了解和认识,例如通过开“十七大报告”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十七大”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通过讲“两会”,让学生明白2008年两会的关注焦点;通过讲奥运圣火的传递,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台湾2008年大选”,进一步分析海峡两岸的局势;通过中美关系(结合第五次中美战略对话)、中俄关系(结合2008年3月俄罗斯大选)、中日关系(结合胡锦涛访日“暖春之旅”)、中韩关系(结合李明博总统访华)、中非关系(结合“达尔富尔”问题)等专题讲座,让学生进一步明确2008年中国外交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讲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黎以冲突等专题,让学生进一步认清当今国际总体局势;通过讲四川汶川大地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党和政府在抗震救灾中的非凡表现,深切感受到中国人民是充满力量、勇敢无畏、坚忍不拔,富有自助和合作精神的伟大人民。
(二)、学法
学生通过网上查询或其他报刊杂志等方式搜集、提取反映与所要研究的重大国内外时事相关的信息,使学生达到综合归纳和分析信息的境界。
四、课程安排
1、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涉及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时事。国际国内时事中,以国内为主;各个重大时事中,以政治、经济、热点问题为主。可选择持续长效性时政热点或突发性具有影响力的热点话题。
2、课程开设要求
本课程在我校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中开设,要求关心时事、对时事感兴趣的学生均可参与。每周一课时,共18课时左右。
3、课时计划
由于本课程是在下学期的2——19周的每周周三下午开设,安排18课时(每周1课时),每课时研究专题不同(可能有所变动,具体教学内容要随形势的变化进行选取并调整)。
五、课程评价
1、评价内容
第一、对学生参与态度的评价(包括四小项: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围绕主题,提出问题;积极思维,踊跃参与;准确交流,及时反馈);第二、对学生质疑求异活跃度的评价(包括四小项:主动探究质疑;质疑手段多样;发散思路独特;变通复杂对应);第三、对学生探究实践延伸度的评价(包括四小项:成果展示新颖;资料收集广泛;主题设计创新)。
2、评价方法
采用学生自评、老师评定和邀请其他老师、学生一起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各小项均分为a,b,c三个等级,最后三项等级相加,形成A、B、C、D四个等级,最后进行学分认定。
3、评价目标
通过多方面的评价,让学生对国内外时事掌握更加准确、更加全面,使学生今后更能关心时事。激发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安全、拥护祖国统一、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
六、课程参考文献
1、参考书籍:《时事报告》、《时事-高中版》等。
2、参考网站:各种时事网站
七、课程设施要求
有多媒体教室一间、电脑、时事影象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