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立足校园文化 开发校本资源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8-10-10  点击:802 

立足校园文化 开发校本资源

 

长汀一中   刘声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而校园文化正是它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校园文化的好坏,不仅反映了学校硬件建设和办学水平,更显示了学校内涵的底蕴、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故将校园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可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和和谐的发展,并能铸就健康的个性。

一、何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所谓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 ,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专业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来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以其贴近学生实际、体现学校特色等特点,正以雨后春笋般的态势为学校提供一种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校园文化的内涵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在整个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由师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主要包含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自然风景、人文环境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如高大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清洁卫生的校道、别致的盆景、温馨的墙语和严谨的校训牌等。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设施,既是校园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场所,又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特点,它直观的告诉人们,这里是一所学校,是教育的场所。而校园的某些设施和环境,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对身在其间的师生的行为以至观念产生影响。

校园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校规校纪、制度、行为规范以及约定俗成的习俗,如校训、学生守则、教学管理制度、文明行为准则等。校园制度文化是保证以教学为中心的校园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一系列硬性指标。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内历史传统和被校园大多数人认同要遵循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思想意识等,其集中体现为校园精神。

校园行为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种娱乐性、文体性、学术性活动。校园行为文化主要通过师生的活动形态表现出来,是学校日常生活中人们最经常、最直接感受和表达的校园文化形态。

三、开发校园文化校本资源的价值

1、利用校园物质文化——产生吸引力,形成审美力

校园的物质文化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文化设施和校园美化物态。每当漫步于校园中,我们会被那嫩绿的草地、四季常青的香樟翠柏、起伏不平的假山叠石、曲径优美的水廊石阵、典雅别致的亭台楼榭、五颜六色的校园服饰的意境文化所吸引。一个环境很好的学校,起校舍校貌中透露出很浓郁的文化气息和青春活力,会体现出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志趣爱好及文化修养,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像一位幽默而有风范的老师一样,使学生获得熏陶和感染,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饿生活方式。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校园物质文化,可以构成一种美的氛围、美的气势、美的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场”,会产生出磁场般的美的吸引力,使学生“成长与校园,求知于学园,置身于花园,活动于乐园”。

2、利于校园制度文化——产生约束力,积蓄凝聚力

学校的制度教育是学校通过规章制度和纪律条令的宣传、学习、贯彻、督察与活动,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后用情景来内化。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的外化,它是强制实行的,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与否都必须接受。然而,规范教育是要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范的意识和习惯,使遵守一定的规范成为一条普遍的原则。校规的实施充分体现了这一主要内容。它从不乱扔垃圾等一些小事开始,一直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都有一系列的规定,确保学生的诸多行为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被提醒、被纠正。同时,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校园的制度文化就是给了一个强制引导环境,创造一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因此,校园制度文化对促使学生树立法纪观念、自觉约束和端正个人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3、利用校园精神文化——产生内驱力,生成推动力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指教育理念、传统意识、生活信念、团体心理倾向等,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没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但并不一定每所学校都能形成或凝聚起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感染力,它浸透和潜伏在整个校园中,形成一种浓重的精神氛围,赋予学校以特有的个性魅力,从而使置身其中的广大师生具有向往感和亲和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熏陶和净化。

4、利用校园行为文化——产生辐射力,筑成塑造力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综合表现,因为学生的思想、意识、信念、习惯等最终要内化到自身的行为中去。列宁指出:“只有那些已经深入文化、深入日常生活的东西,才能算作已达到成就”。真正的文化行为不能只停留在一时一地上,而应成为一种自觉的、经常的、持续的,并且是自然而然的行动。文化行为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文化行为训练,促使他们无论是在教室、宿舍,还是公众场合,都养成懂文明、 有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四、开发校园文化校本资源的基本原则

1筛选性原则。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但并非所有校园文化资源都能直接利用,有的由于种种因素而难以直接;利用,有的甚至还与不健康因素相互杂糅,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开发校园文化校本资源过程中,必须根据教育教学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学校特色,对各种资源进行识别判断,排查过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中筛选出所需要的校园文化资源,予以利用,发挥其积极作用。

2、思想性原则。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要坚定地把有利于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开发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资源,要符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学生渴望求知进取、自立自强、求美求乐,校园文化资源开发要从学生这一思想特点出发,溶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炉,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之功效。

3、组合性原则。校园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不同资源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而一种教育、教学活动又往往需要多种资源,它们的组合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甚至差异悬殊。因此,在校园文化校本资源的开发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对所利用的校园文化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围绕需要,形成最佳效果,更好地发挥作用。

4、创新性原则。校园文化资源尽管丰富多样,但由于不同地方、不同学校的条件不同,所蕴藏的资源并不均衡,在教育教学中有难以获得所需要的资源。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校园文化资源的创新,包括校园显性文化资源的创建和校园隐性文化资源的挖掘。尤其是校园隐性文化资源隐藏于内,潜移默化,具有“桃李不言,不自成蹊”的敌特作用,更应挖掘创新。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支系,应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之富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

总之,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过程中,校园文化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其作用不可低估,它能赋予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的、渐进的和持久的,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必须立足校园文化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使之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