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耳、入心、践行
——思想政治课“情感”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长汀一中 张丽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新课程改革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离不开情感的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情感的教育。
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具有先天优势,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才的培养、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政治课起着其他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老师难教、学生厌学,学生普遍存在着只重视分数、为分数而学习,知行脱节等问题,以至社会上出现一种说法: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初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高中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教育,研究生进行文明宿舍教育……以此形容情感缺失,文化水平越高,思想品德、伦理道德、社会公德等水平越低的状况,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课教学效果的讽刺。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商的开发,有意识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健康情感,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课“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1、是推进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阐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又是学科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的学习,激发他们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课,更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准确地揣摩学生内心世界、情感轨迹,尽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促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顺利实现。
2、有利于领悟思想政治课精神实质,激活学习动力。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教学过程是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统一。
情感具有动力功能,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发挥激励、调节和互动作用。教师的情感是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之间的催化剂和粘合剂,用积极情感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
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矛盾。思想政治课程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在教学中教师以自身积极的情感创造性地去工作,满足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通过课程设计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激活学生内在的动力。http://www.jxsrjys.com.cnbPnzxjxl918JMP
3、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构建和谐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 现代化社会需要人格完善的一代新人,健康情感、和谐人格的发展是素质发展的一个基本内容。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它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和世界观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通过自己的爱憎等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思想基础。
二、思想政治课“情感”培养的探索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变化过程,情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巨大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呢?在实际教学中,要通过灵活处理教材、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正确的教学过程、优化学生的心境、建立良好的师生等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具体做到:http://www.jxsrjys.com.cnbPnzxjxl918JMP
1、更新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最后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和蔼,可亲才可信,才会出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应,因此,广大教师首先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端正教育思想,从认知、情感两个方面全面确立教学目标,实施愉快教育,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是建立课堂情感互动的基础。思想政治课,要体现其德育性,要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仅靠教师的权威和自上而下的灌输是不能真正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的,学生也不会从心底信服教师所讲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些背景材料来引导学生共同交谈,允许学生表达疑惑,允许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通过这样的平等对话,学生感到教师能够倾听自己的见解,尊重自己的观点,才会从心底接受教师的观点。这种认知观点能够达到一致,正是建立在师生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的。
(2)教学要民主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一种民主的教学作风,以自身的真诚情感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实话实说”,充分表达个人的认识和看法,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让学生体会到自信和乐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一种亲切、友好、关爱、沟通的情感,从而达到一种互动、积极的教学结果,不仅提高能够学生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勇敢、正直、诚实的优良品格,实现政治课教学的德育目标。
(3)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
这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依据,管人要管心,管心要知心,知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情感。在课堂上,用善意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和真挚的情感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让他们调整自己的注意力,课后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真心真意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一旦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学生也就会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对这门功课产生兴趣。
(4)要求教师学会倾听。
倾听是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最基本方式。课堂上,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在他们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都要倾听,让学生感到教师在认真对待他、尊重他。反过来,学生也会回报教师,仔细听讲,认真思考教师所言所讲,一种积极的双向交流就能形成。另外,教师可以运用面部表情、及各种手势来表达感情。竖起大拇指、放松的动作或简单的招手等,都可以把承认、接纳和关心等积极信息传达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2、增强情感,重视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培养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师生相互合作、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过程。这种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在认知上的交流合作活动,还是师生间情感上的交流合作活动。和谐的师生情感交融,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身情感表现和投入,注重建立教育“情绪场”,强调:
(1)爱的原则。这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源泉。教师的关爱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解、尊重、信赖、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必然会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求知欲,深刻体验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思想,牢固树立远大的科学志向和高尚的社会理想。
(2)身正为范。教师健康的心理是情感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保持健康的心理才能把“情”融入教学中去,使学生产生一种对学习的需要和对教师的热爱,进而产生“尊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效应,以唤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
3、挖掘资源,丰富情感教育的信息资源
教师的备课要充分体现和挖掘情感教育的内容和因素。政治课素以“枯燥”、“沉闷”出名,在学生眼中是“冷门课”,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固然有很多,政治教师的责任应是最主要的,不少政治教师习惯于“满堂灌”,自己唱“独角戏”,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也是造成政治学科教学上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的备课过程要注重情感资源的挖掘和渗透,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一种民主、丰富、鲜活的“情感场”,做到:
(1)研究教材,结合现实灵活处理教材
明确情感教育内容、规划情感教育目标是落实道德情感教育的基本前提。教材是实现教学大纲各种目标的载体,蕴含大量的情感教育内容,教师要在把握情感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站在教育目标的高度上,对每课的情感教育内容作出水平及层次的分类,使之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教育目标体系,充分挖掘情感教育因素,并根据教学需要补充相关教育内容。
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中“议一议”、“想一想”、“练一练”,以及大量引用漫画、诗歌、图表、名言警句等,如果教师指导得当,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关注生活,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运用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与人的思想活动联系最紧密的一门课程,它最容易将书本知识向外延伸,深入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我们要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进行教学,应该在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自觉地把学科知识纳入到社会知识的大系统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绚丽多姿的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等的飞速发展,关注社会层出不穷的社会热点,关注各种形式和渠道所传播的鲜活的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社会现象,关注民族的、国家的、人类与社会的命运。
(3)科学设计,完善教学过程。
上好一节课,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教学过程和合理的教学结构。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科特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就目前新课程实践来看,“情景创设——问题生成——主动探究——产生新疑”为大家所倡导。
思想政治课情境创设必须具有时代的特征和反映时代变化发展的形式,必须具有学生主体性的特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本地区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从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文化塑造人生”时,通过一组图片创设了不同的情景,然后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师生合作探究文化的特点、作用和对个人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唤醒与挖掘学生的自身的潜力,引发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引领学生走出强迫学习的困境,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出现积极意义的变化。
(4)优化心境,善于表露积极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创设快乐学习的心理情感,教师就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彻底摒弃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善于优化学生的心境,创造条件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保护他们学习的良好情感和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优化学生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调控课堂氛围,使学生处于一个满意的教学情境之中,处于愉悦、轻松、积极的氛围中,使师生心理相容、和谐,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创新形式,提高情感培养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强调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感,强调采用启发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做到:
(1)以理触情
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学中,注重科学性,坚持以理服人,在“理”字上下功夫,增强知识的可信度,满足学生的认知情感的需求,培育学生的认同情感。在教学中要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尽可能地把知识、道理讲清、讲透,不给学生留下疑惑和不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听懂,心服口服,进而产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知识的求知欲,从感情上能把思想政治课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认真地去学习,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2)以趣激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激发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当学生具备了强烈的持久的学习兴趣时,学生的学习才可以达到最佳状态。因此,要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商,就要从培养兴趣开始,用兴趣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将国内外时政大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诗词歌曲、谜语漫画、电影电视等融入教学过程中。这样做,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强化感知,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并使其产生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
(3)以情育情
爱因斯坦说:“智力上的成绩,依赖于情感的伟大,这一点常超出人们的认识。”学生的情感具有极易受感染的特点。因而,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陶冶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把教材内容的情感表达出来,以名人、先进人物之情培养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以此加深学生对教材思想内容的理解,使其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在熟练掌握教材和拥有广博知识的基础上,不仅要注意讲课的教育性、逻辑性、规范性等,更应重视讲课的语音、语调 、动作、表情的感染作用,或如小桥流水,娓娓动听,或慷慨陈词,高亢激昂,或蓄委婉于内,来渲染气氛,增强号召力和感染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以境育情
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同样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教学中,教师设置适宜的情景,将理论的教学内容用图画、录像等以课外感性的方式直观反映出来,使学生置身于可知可感的环境中体验、感受蕴含其中的思想与情感。尤其面对政治课上涉及的热点、敏感问题时,学生一旦获准实话实说,参与热情往往会变得很高涨,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5)以用促情
任何人的学习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政治课广泛的应用和实效性能极大地强化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内驱力,从“为用而学”到“越学越有用”,再到“越有用越要学”,从而形成了“学——用——学”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在学与用的结合中,既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提高了觉悟,真正实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的。
例如,在学习高一《经济生活》中有关“价值规律”这一内容时,我并没有先解释书本理论,而是组织学生到我县针织企业进行调查了解情况,在调查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找出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的办法,在此基础上,再系统地给学生讲授价值规律的基本知识,并结合调查了解的情况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围绕“如何提高我县针织产品的竞争力”等问题,再请同学谈谈自己的观点。这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们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收到了极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5、完善评价,促成情感从内化到践行的飞跃
要探索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育评价模式。思想政治课课堂有效评价要反映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完成,并有助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优化。
自我激励,是情商的核心品质。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暗示,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常常以表扬鼓励为主,加上“很好”、“很精彩”之类的评语,会使学生感到快乐和信心十足。实践证明,以暗示激发学生的情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知行统一原则是政治学科教学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只有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有机地结合起来,政治课的实效性才能体现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特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精神财富。” 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知识内化为情感,进而外现为行动,服务社会。
政治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地与自然和社会交融,如:组织社会调查、义务劳动、野炊活动,举办辨论会、演讲会、故事会、诗歌创作朗诵会、歌曲欣赏会、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班歌创作评比等活动,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才干,感受乐趣,激发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激发学生的热情,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觉悟水平和实践能力,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实效,顺利完成教学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