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浅析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政治科特点及启示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8-10-10  点击:807 

浅析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政治科特点及启示

长汀一中  俞开辉

 

今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在考生的期盼和焦虑中,完成了历史使命。掩卷沉思,拟成几点感受,以供参考。

今年的文综卷政治科的特点:

一、以显性和隐性方式考察时政热点。

高考文综卷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和党的方针政策,它不可能回避社会热点问题。从今年初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中日关系的曲折发展,以至后来的粮食危机和民族问题等热点,都在政治科题目中得到充分体现,但不可能也没必要考察所有时政热点问题,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就没有反映,反映出命题人反猜题的意图。

考察时政热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显性和隐性。显性考察即以考察时间范围内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为背景材料,其材料呈现的特点是直接、明显。考生阅读的感觉是熟悉而亲切,这也是最主要的考察方式。

例如Ⅱ卷的38题(题目略)。这则材料以通俗的文字,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国际粮食危机问题。粮食问题关系百姓的温饱和社会的安定,倍受世界各国的关注,又呼应了我国政府关注民生的理念,它成为考察的时政热点之一,就顺理成章了,呈现出鲜明的时政特色。这类热点材料平时有练过,大多数考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利稳定考生心理。

隐性方式考察的主观题,即不直接以年内发生的重大时政作为背景材料,而是以某一历史史实或古籍文献记载的史料为情景依托,来映射年内某一重大的时政热点或方针政策。这类题目往往当成最后一道政史地综合使用的背景材料,起到引发考生深思,以古喻今、古为今用的效果。其特点是:间接、含蓄。如今年的Ⅱ卷39题以1718世纪蒙古的土尔扈特人历经艰辛与沙俄斗争,终于回归祖国的历程为背景,这份以大事年表呈现的史实材料,令人读来有种厚重、沧桑的历史感,意在说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近年,民族问题在全国卷的主观题中难觅踪影,顶多在选择题中出现。今年,却出了20分显示其重要。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一背景材料正是映射今年拉萨“3·14”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揭示的主题。达赖集团利用北京奥运之机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民族分裂活动,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巨大损失,达赖妄图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引起世界的关注,遭到各国人民的谴责。命题人借用土尔扈特人东归祖国的艰辛历程,折射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民族分裂的危害性。这与2007年全国卷40题以燕京迁都的历史,含蓄说明我国走城镇化道路,必须从我国情出发,从当时当地实际,不能千篇一律,寓意深刻。两题考察方式,如出一辙,效果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二、文字型背景材料简洁,设问要求却具体,从材料拟出答案的信息点少。

设问要求的具体,体现在作答知识范围,答题指向等都很明确。如38题的(3)问指明了历史唯物主义,39题的(6)问 更精确到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从而使考生缩小了思考范围,提高了答题的针对性。答题的指向,意图也很清晰。38题(1)问是:政府防粮价上涨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2)问甚至要考生举例说明政府对粮食增产的作用。39题(6)问直接考察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考生仅从简洁的背景材料中想要拟出具体的答案很不容易,里面隐含的信息点少,主要起到背景作用。这与2007年全国文综卷39题的数字图表题及设问,40题的(5)(6)问而言,难度有所降低,前者要分析归纳复杂的数据图表,后者还要一定的古文译读能力。

三、题在书外,答在书中。

这是今年全国卷主观题的显著特点。它能使一线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感觉教有成就。学生可体会学有成效,掌握书本知识的努力终有回报。例38题(1)问的参考答案中,增加粮食生产措施: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加大农业投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4点,出自经济常识第4课第一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发展现代农业之路。39题(5)问的参考答案主要部分则出自政治常识第4课我国的民族和宗教第二节第三框民族区域自治的第二点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和第三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其它几问的要点也大多在课本中可找到。

这反映命题人立足教材,依托重大时政材料,灵活考察学生运用书本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考察价值取向,对今后的中学教学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也应是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

根据上述特点,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平时应适当练些隐性的时政热点问题。

显性时政问题的考察,大家习以为常,是传统而主要的考察方式。隐性考察的难度较大,它不仅要求老师理解时政,而且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积淀,才便于平时搜集一些与当年时政相关的历史素材,把它加工成主观题的背景材料,适时给学生检测,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从目前看,此类题型老师组题的难度较大,平时发现的也少,练的更少,既是考察学生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后高三复习教学中的难点和突破口。

启示二、进一步提高考生对相应题型的审题解题能力。

针对文字背景材料简洁,信息点少,设问要求未写“结合材料”的题型。一般应概括出背景材料的中心思想,审清设问的中心意图,在指定的作答范围内,先选取相关教材知识点,然后,适当扣题写些时政知识点。

针对题目设问中明确要求“结合教材”的题型,应引导学生善于找出背景材料及设问中的一些关键词,或中心句,结合作答范围,找出对应的知识点,这类题型作答的针对性相对较强。

如今年全国卷的38题(3)问,在设问中明确要求“结合材料”。在本题背景材料二中,“把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是中心句,而该句中的“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是关键词。依设问规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范围,前一词可得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起决定作用。后一词可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观点。

启示三:牢牢把握教材的基础知识。教材始终是教学的根本,回归课本是近年高考试题的服务和引导一线教学的体现。第一轮复习要重在考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从观点到材料。第二轮时政专题阶段,从材料到观点,仍要以时政材料为依托,书本为核心,考点知识为基础。并适当练些“举例说明”型的题目(举时政事例)。第三轮回归基础阶段,着重于基础知识结构的归纳、梳理,而且要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尤其是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部分的基础知识点,避免考前冲刺阶段,基础知识的退化和淡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