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维度
长汀一中 赖永顺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新课标对充分张扬师生的个性、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语文教学正在成为这样一个过程,教师的教学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得到更多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越来越得以提高,教师和学生得到共同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者,必须注意到语文教学的两个方面。
一是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现在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编、课堂活动类别的选择,文体形式的安排等等,已经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了。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从课堂活动类别的选择来看,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倡导“做”“讲”“想”有机结统一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注意使我们的语文活动与语文实践必须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肥沃土壤。而长期以来的语文课堂很习惯以课文为中心,抱着课文进行字词句篇或语修逻文的分析讲解,试图通过记忆让学生记住知识,形成能力。语文教师如何顺应新课标的要求,如何在新课程教学活动中成为弄潮儿,就有很多事要做。大量的语文活动必须由教师组织或者指导,比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读书知识比赛、书评活动、课本剧、采访等等,教师也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要以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以课文为信息之源来纵横延伸,立体展开,引进与课本相关联的信息,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体验生活、丰富情感架设必要的桥梁,最终实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单纯靠教师的“讲”是无法满足这些要求的,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比如教学《孔孟》与《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时,就可以借助辩论的形式,让学生以“我喜欢道家(儒家)学说”为话题,自主搜集相关资料,组织同学举行辩论,让同学在收集、讨论、交流、合作等过程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的喜悦。正是因为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如此空间,它也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二是新课程为教师所提供的更为广阔的展示自己教学个性的空间。如何在这个空间里大有作为,是需要探讨的。因为教师的发展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新课标中,对教师的定位就是学习共同体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学生发展中的促进者。教师承担了庄严的责任。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做好几点。
首先,必须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富有个性的筛选、调整、补充、改编、整合。可对整册教材进行必要合理的整合补充,也可对某一篇课文的内容作适当的调整拓展。比如可将必修中涉及经典部分的内容与选修中的专题内容整合前后勾连,可将中国小说欣赏的选修内容拓展至名著的阅读;讲到某位古代的诗人,比如苏轼,可以由内而外,大量补充该作者的相关诗词文作品,以形成一个小的专题。有的教材中涉及的具体事例可能与学生的生活有比较大的距离,这时也要求教者对相关内容进行必要改造,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其次,必须比以住更加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语文学习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调动积极性的第一要务是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手段多多,比如时下不少语文教师喜欢将音乐元素融入语文教学,用《一月的哀思》配合《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教学、用《春江花月夜》配合《琵琶行》的教学、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配合《孔雀东南飞》的教学,效果就很好;而优化课堂活动结构也是有效的培养并保持兴趣的办法,课堂上教师要适当运用诸如“悬念”“激将”“点拔”“投石激浪”“步步登高”等诱导方法,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思考想象质疑中迸发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有了兴趣,还得注意设计有自己个性的课堂教学。现在已经有了许多可供选择的方式,如“小组教学”“差异教学”等等等等。甚至还有不少有特色的语文教师把课堂设置在大自然中,让学生沐浴着和风细雨,在蓝天和白云下体味有关春天的作品,观察春之美景,诵读春之名句,抒发美好情感。
精彩的课堂设计之外,语文教师还要注意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人都有被肯定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评价的目的和功用。对于学生来说,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其创造能力,使之树立信心并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评价具有激励、诊断以及促进其自主发展的功能。要对教学的实施过程作有效的评价,可以选择多种主人方式。如所谓“赏识性评价”,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欣赏成绩优秀的学生,更要关注更要欣赏一般的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对每一位同学实施赏识性评价,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亮出自己的机会,从而促进他们平等地共同地发展。还有所谓“监控式评价”,这是为更有效率地组织有序的课堂教学而采取的一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刚从初中升入的高一年级的学生。
如此从兴趣、课堂教学形式,评价方面努力,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便可大大提高。
第三,语文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教给有效的学习方法。有了方法才能让学生敢于自学善于自学。
常见的方法无非也就这些,比如“示范法”,《滕王阁序》是一篇精彩的骈文,辞采华丽,对仗工整而又不失变化,是景美情美文笔流畅的作品,教学中条件许可的教师就可以通过自己范读或者借用音频作品来让学生在读中体味,入情入境,进而深刻领会作品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比如“抓重点句法”,一个句子中有重点的字词(这在文言学习中特别明显),一段话里有重点句子,而一篇文章当中也会有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文章时抓住重点的字词、句子、语段来理解文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质疑法”,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教学中要及时启发学生质疑,从而激发其探究的欲望。据说有位教师在教学《我若为王》时,就曾经设计过以下问题,A、“我”若为王之后是怎样的一番光景?B、“我”为什么不喜欢为王?C、奴才与王权有怎样的联系?D、这篇文章批判的是什么?这组问题的设计就不仅有梯度而且巧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把握文章。还有教师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围绕“梦游”设计问题,A、诗人是怎样描写梦游旅程的?B、诗人是怎样描写梦境奇特的?C、诗人梦醒后的心情是什么样的?D、你是如何看待诗中的梦境的?学生通过探讨这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内容就会立刻展现在面前。质疑存在于教学全过程中,具体地说,初读课文时注意引导学生对字词句质疑,细读课文时注意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质疑,熟读时注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谋篇布局、语言表达、思想旨趣质疑。
还有所谓“按图索骥法”,由教师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或列出自学的提纲,要求学生摸着石头过河。例如预习的步骤通常要求“生字新词——读懂课文——画中心句——正确划分层次——归纳层次意思——分析写作特点——完成练习”。
总之,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挖掘和发展教师及学生的个性,重点是提倡自由思考,让教师与学生都能展示最佳的自我,它呼唤着每一位语文教师注意,语文教学不只是属于教师,更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应该做好更多的准备,才能胜任这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