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意识研究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8-10-10  点击:1732 

高中教学中的问题识研

长汀一中  王成标

 

内容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基础教育领域的新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适宜生长的土壤。本文试就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以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课标精神  语文教学  问题意识  缺失与培养 

 

孩子自懂事会话后,对外在世界充满了好奇,满肚子都是问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意识,慢慢减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充满问题意识的孩子,常常得不到家长——第一任老师的回应,家长作为长者,觉得这些问题太幼稚,太不值得回答,于是要么敷衍一下,要么直接骂他烦不烦。于是孩子只好将满腹问题慢慢回收了。于是,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班的比小学生问题多,小学生比初中生问题多,初中生比高中生问题多,高中生的问题意识极度缺失,尤其是语文问题的缺失,这成为困扰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高中生语文问题的缺失,一方面有其教育历史心理因素,问题没有被教育者重视,或者说问题不能被较好的解决,导致怕提问,不想问,不爱问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缺乏深入研究的问题意识,不能为学生提供比较满意的答复,使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降低了。再一个方面,是不少的语文试题题目让学生不需要有什么问题,只要听听老师讲课亦可拿不低的分。大多语文阅读题目的答案都是从教师角度、按教师的思路来设计的。目前几乎很少老师有从学生的角度去设题,设答案。还有一点是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造成的。语文似乎没有人看不懂,所以提不出问题,也不懂该怎么提问题。再有语文教学的功利思想影响,教师总想让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于是急功近利,哪有耐心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那可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

语文教学,一直被人批判“少、费、差、慢”,许多专家也感叹现在的大学生读了十几年的语文,语文思维素质却不高,许多公司的招聘主管也坦言: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创新能力欠缺;有些学者亦慨叹:现代语文教育没有培养出什么语文大师……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与学生的语文问题意识缺失有关,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思考。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首先,更新教师教育观念,重视高中学生问题。

新课程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止是语文成绩的提高,更应关注学生的终生语文能力。唯有意识到这点,我们才能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与语文学习暂时无关,却可能影响他的一生。爱迪生自小被认为是个问题学生,因为他经常提出一些似乎与学习无关的怪问题,他很不幸被学校劝退了,但他又很幸运,因为他有一个能够重视他的问题呵护他的问题意识火花的母亲。如果没有这样优秀的母亲,爱迪生要有这么多的发明恐怕很难,世界或许少了一个伟大发明家。高中学生长期受接授式语文教育模式的影响,已经不大爱提问了,如果有同学提问反而觉得有点异类的味道;再则高中生的自主意识较强,大多都有自己的见解,不再对教师的观点言听计从,而且高中生较之小学生、初中生尤其爱面子,很怕在众人面前扫面子。所以唯有更新教育观念,重视高中学生的问题,才能维护学生提问的尊严,不让他产生挫折感、畏惧感。从而让他们敢问、乐问。

其次,营造课堂民主氛围,鼓励奖励学生提问。

许多老师感叹,奇怪高中学生为什么在语文方面没有问题,不敢提问。除了上文所提到的重视学生问题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营造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并进行适当的奖励。课上你创设了民主氛围,学生才能放言,民主的关键在于允许学生说错话。即使说错话,我们应在指出错误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才能维护高中学生的颜面。在一点上,我觉得新课程给了我们极好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评价良机,制定提问奖励制度,在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上设定30分奖励,每学期提问五次即得满分,即一个月一次,门坎低,大多数学生能完成,除了极少数在初中、小学就留下了提问心理阴影的同学(他们回答问题时,没有答好,曾被老师批评,以后害怕回答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最佳问题,还有适当的奖励,高中生很看重这点小奖励,因为这让他在同学中颇有面子。我的课堂常常师生互动自然而热烈,听课教师常常感叹:高中生怎么还能这样提问,而且参与面如此之广,为何我的课堂没有。此无它,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第三,印制问题学习表格,引导高中学生提问。

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问,在语文教学中我设计了问题学习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课前预习后填写:1、本课学习的三维目标是什么;2、在预习中你遇到了哪些语言文字的拦路虎(自己无法解决的);3、你在阅读或写作中有哪些问题;(二)课堂学习后填写:1、教师的教学与你的预习设想一致吗?有没什么不足?2、你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解决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4、你觉得本堂课最经典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并简要说明。5、你学完后的新问题是什么?

具体操作是:每一个学生提问后,汇总到各小组长那,再由小组长整理一份交给老师。小组长按轮流,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备课,一方面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了,另一方面,可从学生的提问中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提问中的不足,进而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备课,提出每一堂课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囊括本课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学习的主线。这个问题应从学生的问题总结修正出来,于是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提问的快乐,因为他们总能从课堂问题解决中看到自己所提问题的影子。

第四、深入钻研教材学材,化解学生语文疑惑。

当我们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开始能够提问,这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摆地我们的面前。那就是化解学生的疑惑。我们解决学生的疑惑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提问的兴趣。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老师没有深入钻研教材,很难回答。一旦你的回答不能让学生满意,学生的积极性就大受影响。新课程增加了选修课程。它扩大了学习的范围和深度,如果教师只看看教科书和教师用书,是无法深入理解其内涵的。例如《先秦诸子选读》如果你不深入钻研教材,发现不了教材本身存在的问题,再则课文本身只选择一些专题式的片段。如果不深入钻研,你将无法深入了解理解教材;如果不深入研究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你将很难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较容易被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倒,学生的提问的积极性受挫,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唯有深入钻研教材和学生学习的材料并不断的提问才能让我们的老师也成为一个充满问题意识的人,再通过广泛深入的专题阅读,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水平,以化解学生层出不穷的各式各样的问题,让学生成为思考型的学生而非两脚书橱,应试的木偶。

第五、设计阅读探究试题,落实学生问题意识。

高中生的问题意识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讲,与现行高考语文试题的设计有关。大多数试题思维量是不大的,学生只需根据自己的记忆,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解出;而且语文理解题,本来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进行个性化解读的,但是命题者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思考来命题,设计答案,虽说,有时说答案意思对可以,但批改的时候,又以答案为标准;很少从学生的角度,思路来命题,让学生觉得自己的理解苍白无力,于是尽力揣摩命题者的思路、理解,抹杀了学生自己的解读。学生的思维于是被统一了,被模式化了。如此这般,学生怎么会有思考的积极性,他们哪里需要提出什么问题。新课标高考对学生能力要求,增加了探究能力。探究能力实际上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多设计探究性题目,一方面可以应对新课程高考,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促成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第六,着眼学生终生发展,淡化语文高考意识。

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高考功利意识很浓,将教学目标只指向高考,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学为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较好的成绩,背离了语文教学循序渐进、文火慢功的原则。不过任何妄图一蹴而就的行动,即使有了一些成绩,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语文教学不只是为高考,更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终生发展的需要。如果着眼于这一点,我们就能够冷静地、有条不紊地进行语文学习。问题意识的培养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唯有静下心来,着眼学生终生发展,淡化语文高考意识,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耐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培养创新型的跨世纪的人才,学生一旦具有问题意识不仅对高考有利,而且对学生的终生也是受益无穷的。

当然,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还涉及其它许多方面,我们如果能够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就能够找回学生儿时的提问兴趣和感觉,能够提高教师的语文的教学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直至培养出充满语文问题意识的学生,进而真正落实新课标精神。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