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要注重细节创新
长汀一中 林朝东
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重模式、轻细节,重形式、轻过程。许多教师出于种种原因,热衷于学习某些成名教师的教学方法,甚至期望构筑出一种万能的模式,以求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而不愿意脚踏实地的去做一些细节的优化工作,不用心于日常教学过程的优化。到头来,除了得到一时的虚名和浮誉之外,学生能得到什么就很难说了。虽然其中也确有一些成功的教学模式,但是我们往往发现,这些模式对原创者而言用起来可能得心应手,而对模仿者却是邯郸学步,甚至南辕北辙。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原创者之所以能构筑一套成功的教学模式,就在自己经历了一个不断总结和积累的过程,而模仿者只是得其外表而无法得其内在的细节。这就是说,如果模仿者只是套用了某种教学模式的空架子,而忽视了体现教学理念的血肉——教学细节的再创造,显然对提高教学技能是没有意义的,同样,学生也不可能有什么收获的。
大家知道,课堂没有哪一节课从头至尾都是极精彩的。一节成功的课除了成功的教学理念外。最关键的是能够在课堂45分钟内创造出几个精彩的富有个性教学细节,而决不在于课堂模式本身。这是任何一个成功教师的共同特点。当教师对自己所上的某一节课感到成功的话,无于是对这节课的某一二个细节特别满意而已,一篇文章,一部电影,无不如此。
一位政治教师在进行优质课教学比武时,一开课就对学生说(因为借班上课)今天有机会给大家上课非常高兴,希望大家能与我多多配合,谢谢。虽然这节课讲得比较成功,但是得分却不高。因为这一句开场白就给人一个印象,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转变,还是教师的权威思想。由于没有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所以得分不高,这件事说起来有点冤,其实不冤。这正暴露了老师自身教学观念落后,素养不高的弱点,也是平时不注意对教学细节的积累和打造,对教学过程磨练不够的结果。
教学过程就是由一个个的教学细节链接而成的。精彩的细节越多,教学的效果就越好。一个精彩的教学细节犹如围棋中的一个妙手,一穴得气,满盘皆活;反之,正如上面所述的那位老师则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了。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说:“书家作字,如禅家句中有眼”,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在于每个字都很精彩,而在于某几个字特别精彩,这就是“字”眼,如文眼是一样的道理。对教学细节的推敲和创新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益的必由途径,也是对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倾向的一剂良方
(一)成功的教学细节来自于生活。精彩的教学细节首先是来自于教师对生活的留意、对工作的执著。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当然不可能有什么精彩的细节出现,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述矛盾的概念时,为了讲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含义,别出心裁地用了两句黄梅戏中的词来解释什么叫对立和统一的相关性,他说:“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中“对”和“双”的意思是一样的,“立”是一个人站着的意思,所谓“对立”就是指两个事物面对面地站着,而且是成双、成对的,所以是不可分离的,对的含意中首先包含的是“合”的意思,也即是两个事物已经连在一起,不可分离。然后才是分离即是“对立”而不是并在一起,所以对立的含意中本身就有统一的意思,否则就不叫对立了。因为恋人、夫妻才可以叫 成“双”成“对”,如果两个人并没有什么感情和联系(即统一性)你是不能随便把人家“对”起来的,否则人家会说你乱点鸳鸯了(同学笑)。当然笑声过后,是对深刻的哲理的理解和感悟。极深奥的哲理用一句幽默风趣而形象的比喻就解决了,自有点石成金的效果。类似这种细节 的打造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完全靠教师平时的积累和对生活的留意。
(二)教学细节的打造和构筑要有地方特色。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教育资源,用足用好当地的教育资源,也是构筑成功的教学细节的一个重要来源。思想政治课教学本身就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笔者在上哲学课时,特别注意把当地流行的一些民间谚语和典故引入课堂,并且用形象直观的方言来说明深奥的哲理。例如,讲本质与现象的联系时,学生对偶然与必然的联系与区别往往难以理解,我用“瞎猫碰着一只西老鼠”(意指瞎猫碰巧撞到一只死老鼠)来说明偶然联系的特点。讲做事情要从矛盾特殊性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到哪座山上唱哪首歌”来形容。我用“天上不会落沙帽”(意指天上不会掉馅饼)来说明做事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些细节的营造和在课堂上的适当穿插,对于我们当地的学生来讲更有吸引力,它不仅能改善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理解抽象的哲理,并提高对政治课的兴趣。
(三)教学细节的构筑要有自己的个性。由于自己对书法、历史文学等的爱好,在教学中经常利用这方面的优势。例如,在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时,并没有直接把书中的几个条条讲出来,而是用了中国文字学的知识来讲同学自己感受、自己分析这个问题。我先问了一句“鱼肉味道鲜不鲜?”同学们答“鲜”。接着我用鼠标点出“羊”字问“羊肉鲜不鲜?”同学们答“鲜”。然后我又用鼠标把“鱼”字和“羊”字合成一个“鲜”字,然后出示三个问题:一是结合中国黄河流域的生产生活实际及地理学有关知识,回答古代的中国人为什么会用鱼肉和羊肉这两个字来表示“鲜”字?二是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物质和意识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三是你能举出其他中国文字中这样的一些类似的例子吗?最后同学们也举出了许多其他的字来,如日、月、明、间、美、好等来证明这个问题的结论,从而使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堂课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轻松地结束了。这正是一个小小的教学细节激活了一堂课。
(四)要善于利用原著来打造教学细节。思想政治课教学特有的严肃性和方向性决定了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引经据典,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有时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引用政治家、哲学家、领袖人物的原话有时比教师自己讲半天课效果要好得多,而且更能让学生信服,这是政治课的独特性。例如,在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时,我引用了邓小平同志的一段原话,说明党的领导地位决不是共产党自已封的,也不是哪一个人特别赐予的,而是中国近现代的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自己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二是为什么人民自己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让学生从理论和事实两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如结合教材中有关党的性质、宗旨的主要内容,以及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等事实都由学生自己讲出来。最后我借用了两句流行歌曲中的话总结这个问题,我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这是我们的选择。”同时对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领导核心”四个字的含义也作进一步说明,既然人民选择了你,把整个国家都托付给了你,你就有一个责任和使命,不要玷污了这个庄严的使命,不要辜负了人民的嘱托。这样,学生不但对“领导核心”四个字的理解有了提高,而且对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和责任有了更深的感受。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就比初中时有了新的提高,在讲“任期制代替终身制的意义时”,我同样引述了邓小平同志的原话“一个国家的命运如果建立在一二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正常的,很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实,”再加上孟德斯鸠的那句“权力如果失去监督,就会被滥用”。使学生对终身制的危害和权力为什么需要监督的意义理解就比较清楚了,无需教师费太多口舌。当然有些教师一味追求新奇,却不懂得在平时进行自身的学习和积累,不肯花工夫去读革命导师和领袖人物的原著,没有坐得十年冷板凳的工夫,期望在一节课中创造出高水平的教学细节来,这肯定是不切实际的。朱子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此意。要善于并充分利用原著来营造教学细节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自身特点和需要。
(五)教学细节的创新要注重营造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这是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追求的目标。学生普遍感到政治课比较枯燥、抽象,所以,适当利用一些优美的教学细节来调节课堂情绪和学生的学习气氛,将教学目标和风趣、幽默的事例有机结合起来,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愉快的细节之中,这对于政治教师来讲尤为重要。例如,讲联系的概念时,我问学生,联系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例的,有的讲有条件,有的讲没有,意见不一。于是我进一步问,两只公鸡会下种蛋吗?(同学们笑)不会。有位同学说一只公鸡和母鸡才会下种蛋,我表扬了这个学生。但是,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不对,假如这只母鸡或者公鸡丧失了生育能力,肯定也下不了种蛋。(同学们大笑)我又加以肯定。最后请大家总结,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由此使学生对联系的有条件性这个问题不但理解了,而且觉得很实际。
精彩的教学细节可以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它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道具,可以是一段师生精彩的对话,可以是会心的一笑,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比喻,可以是一个看似平常的手势或教师的一个眼神,可以是一个风趣幽默的插曲,也可以是为人师者及时的真诚表扬和中肯的批评。正如中国大哲学家庄子所言,“道”在何方,在山中、在水中、在我们头上、在脚下……“道”就在我们生活之中——哲学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手之所触、心之所感。同理,精彩的教学细节也不一定都是在备课中能够全部设计出来的,更多的是在热烈的课堂讨论之中,是在思想与思想、感情与感情的碰撞中迸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