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浅谈引导高中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方法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03-27  点击:1419 

浅谈引导高中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方法

 

长汀一中  罗长寿

 

音乐欣赏是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音乐欣赏教学已经越来越被音乐教育界所重视。因为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响的天地中,通过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智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摆在每一位音乐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也看过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上音乐欣赏课,花样很多,但我通过十年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实践和探索,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参与”就是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审美活动的主导。“参与”看上去就是两个字,但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来参与音乐欣赏,还真正很难很难。因为高中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接触的东西很多,特别是在这科学发展迅猛的今天,电视、电影、还有如影随行的宽带上面音乐太多太多,另外一方面,高中学生来自不同的中学,有城区、乡镇,差别太大,水平不一,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欣赏活动中去,也就是要求学生欣赏活动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审美直觉力、知觉力、判断力等,更好地完成音响感知、情感体验、联想想象、理解认识等一序列心理活动。这种方法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灌输法进行改革,而且有利于主体作用的体现,有利于学生认识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学生个性品质的养成等。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参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重要的引入、导入,再来是听、唱、想、说。

引入、导入我把它放在第一,是有原因的,我通过十年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发现,一堂好的、成功音乐欣赏课,它的引入、导入肯定很好,一来引入、导入的好,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二来学生有兴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又有兴趣那么这堂课就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了。如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时,我就是采用了一种方法,我问在位的同学现在什么歌曲最好听、最流行?学生回答很踊跃,周杰伦的《晴天》、《东风破》、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孙燕姿的《遇见》、唐磊的《丁香花》、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我就把网上下载的最流行的歌曲放它几首,学生们会一边听,一边唱很来劲,再来看看(放录像)中英两国香港政府交接仪式片断,导入课题。又如高中音乐课本第四课《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放录像VCD《爱我中华》导入: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所以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由于各民族生活风俗、语言习惯、历史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乐又独具有本民族的风格特征,再放一些蒙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生活片断,引出——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听”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关键。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的关键。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聆听音乐中去,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采用提问法听和对比法听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行方法。提问法听,是教师在听前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如在欣赏《十里风雪》,听前教师提问“这种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其速度和音色是怎样的?”“听后在你眼前会浮现什么样的画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聆听。结果,听完一遍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歌曲情绪沉重、压抑、悲伤、恐惧;速度缓慢;音色苍老、无力;眼前会浮现,在一个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天气,一个年迈、衣衫褴褛的老人迈着沉重的步伐边走边唱。通过提问法,虽然问题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思维想象也因此而积极主动,充分发挥学生审美功能的直觉力和知觉力,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效果很好。对比法听,如在欣赏《喜洋洋》和《江河水》时,听完《喜洋洋》再听《江河水》时教师提问“该曲的速度与《喜洋洋》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什么情绪?学生只要听一段很多同学纷纷举手回答:该曲速度缓慢,《喜洋洋》速度很快;该曲情绪悲愤,《喜洋洋》情绪欢快乐。一下子就比较出来了。

“唱”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基础。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音乐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例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时,在听前我先让学生一起唱书上呈示部爱情主题、展开部的抗婚主题、再现部的化蝶引子长笛华彩及呈示部爱情主题重现。教师要求学生边唱、边记、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待学生欣赏时,不光对主题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

“想”是参与欣赏作品的目的。“想”就是在聆听音乐中,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由于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和美术,它由情而动,由感而发具有抽象性、多解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通过音乐欣赏能开阔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学生想象的广阔性、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使学生在流动的音响艺术中,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创造性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首先要学生对作品的情绪进行体验,在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做出判断。第二要求学生对音乐风格、体载进行体验和判断。第三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意图等等。如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先不告诉学生曲目,让学生随着恬静优美的音乐进入平静凝思,然后在丰富的内心体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结果有的想象为平静的江水、朦胧的月夜、幽静的田园、仙女的舞姿,也有的想象为秀丽的山川、深切的怀恋等等。在学生叙述后教师告诉学生所听的曲目,并适当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待学生第二遍听时,要求学生根据曲目和提示对优美流畅的旋律进行更深的感受和体验,后展开更深、更细致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更趋势完美;通过学生的想象的参与,不仅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等,而且能使学生随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塑造出更完美的音乐形象,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还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

“说”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深入。“说”就是让学生说出聆听作品的感受。根据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曲作出某种抽象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欣赏《跳月歌》时,我让学生听完《跳月歌》后谈谈对作品的感受。其中一个已经高中毕业的女同学的回答让我感到惊讶,她的回答我和教参要说的内容非常相近。总之,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说的参与,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间的差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听赏过程能在理解认识的指导下,步步深入,达到深刻、高级阶段,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仅是粗浅地谈论了音乐欣赏中引入和导入、听、唱、想、说的参与,参与的方法还很多,待我们进一步探索。但我感受到自身的不断充电也很重要。总之,要想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只有走出传统欣赏教学的模式,那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