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转变教学方式 迎接新课改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03-27  点击:1264 

转变教学方式  迎接新课改

 

长汀一中  曾木林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用知识的结果代替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而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独立、实践、体验。这样所学知识掌握不牢,理解不深,容易遗忘。经常有学生感到课本内容看得懂,老师讲课听得顺,但作业不会做,这就是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必然结果。

国家教育部二OO一年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文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因而,为迎接即将在全国全面展开的新课程改革的教育风暴,适应教育革命的新形势,在现今的教学中,必须转变教育理念。而教育理念的转变又由教学方式的转变具体表现。

一、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师表形象和师德修养。因为每位高中生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都希望自己得到教师的信任和尊重。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课堂,教师推崇师道尊严,搞得课堂气氛过于严肃,以致教师讲错了,学生也不敢指出。被老师点名起来回答问题,羞羞答答、战战兢兢,以致词不达义,会答的题因紧张而答错。更有甚者,因为答不出或答错,遭到老师的大声训斥、讽刺、挖苦……,极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因此,作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水平和经验来衡量学生,对每位学生都太高的期望值。对待学生要和谒可亲,一视同仁。特别是后进生更要倍加关心,不应厌弃鄙视,爱理不理,更不应讽刺挖苦。对于他(她)们回答的问题,哪怕只有一点对的,教师都应满腔热情地给予鼓励,以增强他(她)们回答问题的信心。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帮助,以消除他(她)们的恐惧、自卑心理,激发他(她)们的学习兴趣。有经验的教师很注重上好第一堂课。在课堂上面带微笑,不谈自己的丰富的教学经历,而是给学生一种知识丰富,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富有幽默感的教师形象,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没有畏惧感。就必然营造出师生们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师生间要积极互动

有了一个和谐的师生们的教学氛围,就要在汲取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上,补充新的内涵。化学课可尽量让演示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上台做;对每位上台做实验的学生,教师都给予充分肯定,给予鼓励,给予信心,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从改进的方面来指出该生的不足;条件允许,还可尽量地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在实验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寻找科学家的足迹,不唯书,在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就什么现象。不要没看到书中所描述的实验现象,也唯心回答。如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只能看到玻璃导管上黄色的火焰,就不要让学生答成是淡蓝色。从中让学生去质疑、去探究、去查资料、去实践,逐步形成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观。通过学生的发现、质疑、讨论、形成师生间的互动,以达到掌握知识,发现知识内涵的效果。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的师生互动,使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三、重知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师生间和谐 教学氛围中进行的师生间、生生间的教学活动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用知识结果,代替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能力的培养。例如,《原电池》一节内容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直接给学生一个演示实验,然后得出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时间一长,学生对该节知识没有什么印象;注重知识形成的教学方式,将Zn-Cu,稀硫酸原电池的演示实验进行分解:设计为①将接有导线的锌片放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②将接有导线的铜片放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③两手分别将接有导线的锌片、铜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④将连接好锌片、铜片的两根导线串联起来,将锌片、铜片放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并让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老师的点拨,让学生找出原电池的原理。这种注重知识形成的教学中获取的知识是牢靠、扎实的,甚至是终身难忘的。

从认知角度来看,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结果是新的,是一个课题。但在心理过程上却与科学家创新的发现过程很相似,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对现有认知结构和方式进行改造和超越,相对自身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方式而言,这便是创新。这为我们进行化学创新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类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这一情景来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盐的水解一节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复习上一节内容水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知道H+和OH-会抑制水的电离,降低水的电离度,在复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启发,即能否有微粒促进水的电离,学生自发提出,盐电离出的弱酸根阴离子和弱碱阳离子会和水电离出的H+和OH-结合,从而促进水的电离平衡,而使溶液呈现酸性或碱性,即提出盐的水解的课题。此课题是在复习知识引申推理出来的,学生半信半疑,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做实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动手能力。

总之,要走进新课程,教师要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深入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和学生自身的经验,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能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知识扎实、能力强的一代新人。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