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综合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尝试
长汀一中 张小坚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的教材改革,它包括:教材、教法、学法改革和教学环境及教学观念的改革,使我们的教育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课堂上可结合教材灵活设计情景,变换场地,交换角色来进行教学,把老师和学生融为一体,共同活动。学生在快乐中感受音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新课程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了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新课程的颁布,淡化学科体系,强化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对音乐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提倡学科综合也就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音乐学科综合是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内部要素的综合;音乐与诗歌、戏剧、舞蹈、影视、造型艺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外的人文,社科乃至自然科学和综合。通过培训学习,新课程理念给我以极大的启示。交响乐欣赏既与姐妹艺术,社科人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许多相同特征,如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就是各类艺术共同的特征。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值得我们延伸。所以我从教材出发,把触角伸向相关的姐妹艺术,是很值得尝试的一个拓展音乐教育的方法。通过教学实践,结果使音乐欣赏课堂充满微型机,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我上音乐欣赏课综合的尝试。
一、内部要素的综合:
音乐的各种表现要素之间;各种演唱、演奏技巧之间;音乐风格与流派之间存在着联系,内部之间可以进行综合。可把表现和鉴赏、表演和创作等音乐教学各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教学。如在欣赏《瑶族舞曲》时,通过MD技术手段,把管弦乐曲各声部分离出来,主学生初步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基本要素并通过单声部和完整曲目进行对比欣赏进一步体会各要素的作用等。又如欣赏阿炳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除二胡独奏外,还有改编成钢琴独奏曲的,独唱曲的,以及用大型交响乐演奏的《二泉映月》等。虽然改编的作品众多,但它们的主旋律基本相同的,学生通过对比欣赏,既加深了对主旋律的印象,同时对各种改编曲的结构、和声织体、音乐风格、特征及诸多乐器的不同音色特征,表现技巧、演奏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原曲也产生了特殊的感情,达到较高的审美情趣。
二、与其它姐妹艺术的综合
在音乐教学中,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音乐与姐妹艺术的综合,使得音乐艺术的形态更加绚丽多彩。音乐艺术之所以常常与其他艺术门类结合,是因为社会意识形态在内容上是相通的,音乐的内容具有情感的概括性,其他艺术门类的形象表现大都具有一定的个别性,需要互相补充,才能达到审美的满足。所以音乐欣赏教学与文学、舞蹈、戏剧、影视、造型艺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以是单纯综合,也可以全面综合。如音乐与美术的单纯综合:欣赏二胡独奏《空山鸟语》时,我让学生边听边想:有什么感受?产生什么联想?你眼前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可用各种方式把它表现出来,也可用画把它画下来。结果同学们都很感兴趣地动笔了。其中有几个擅长画画的同学,画得很好:深山老林、幽谷仙境,景色如画,鸟叫啼鸣,好一幅山水、花鸟兼月之作,更甚的是几位书法爱好者在画上题诗,有幅题为《山林清幽图》》被一位同学题上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把那幽静山谷中鸟儿啼啭,景色如画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让学生自主地体验音乐,感受音乐,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无形中他们在唱歌或欣赏乐曲时会将绘画中的色彩、形体、线条与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织体、和声融入思维、绘出心灵之画,体现出音乐与美术完美的结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如在欣赏《客家之歌》时,我设计把它和唱、演、奏、说、写、画全面结合。我们的家乡是客家首府,有很深厚的客家文化积淀,客家山歌比比皆是,在城中习有一个风景区----龙岩潭,每天都有不少人聚集在那对山歌,踩马灯,学生对客家风情、方言、山歌可说是耳闻目染,再熟悉不过了。上课时,我把这首《客家之歌》音乐播放给学生听赏。边听,同学们就边跟着节奏、旋律哼唱起来,那熟悉的乡音、优美的旋律,同学们和着韵律化在乐声中。接着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专长分成唱、演、奏、说、写、画六个组,把自己平常听到、学到、见到或表演过的客家山歌分别说说、唱唱、演演、写写、画画、奏奏,同学个个踊跃参与,于是演唱组和着老师和同学和伴奏(二胡、竹笛、树叶)尽情演唱客家山歌。有一组是“有趣的情歌对唱”,那边是“客家山歌最出名,首首山歌妹有名,首首山歌妹有份,一首无妹唱唔成”,这边是“山歌越唱音越高,月弦来和九龙箫;阿哥唱来妹答对,唱得百鸟都来朝”。整个课堂成了歌的海洋。擅长美术的同学则在挥毫泼墨,有位同学用大写意手法勾画出客家最具特色的民居土圆楼做背景,在土楼前搭台对歌,踩马灯的欢乐场景,表现客家人充满幸福的新生活;还有同学结合乐曲说客家的先民因避战乱,辗转南迁,辛勤拓荒,重建家园的艰辛历史,以达到更深层理解乐曲。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的渡过了一节音乐欣赏课。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亲身体验,在音乐中感受音乐的美,这种与其他艺术的有机组合,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觉得兴趣盎然,学生对艺术有全方位的感受和全方位的展示。
三、与人文、社科的综合
“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风格纳语),作为文化的载体,音乐承载着人类历史历代相袭的精神瑰宝和文化信息。音乐家们总是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的,因此要解读音乐作品中的精神,仅仅孤立地从音乐形式上分析音乐要素,是很难得到的。通过音乐与政治、文学(诗歌、故事)、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综合,可以帮助学生对作品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自然环境,风俗习惯以及作曲家个人的生活经历,个性等多层面的了解学习,有助于学生顺利地走进音乐的精神世界,如在教学戏剧《江姐》、《洪湖赤卫队》等歌剧音乐欣赏,剧目是写英雄人物江姐、韩英,她们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顽强不屈,英勇献身的光辉典范。欣赏教学中,学生在感受音乐塑造的英雄人物时,他们了解了历史。在了解英雄人物光辉事迹时,他们又深刻地感受到了音乐塑造人物形象上的振憾作用。又如教学具有不同时代风格的音乐作品,有一批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歌颂改革开放,赞颂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新作品如《春天的故事》是王佑贵创作的一首描写我国改革开放带来极大变化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如《走进新时代》是印青创作的一首以歌颂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团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新时代,开创未来的豪迈气概。为了更能理解不同思想特点和音乐风貌,必须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生活背景结合起来对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
通过教学实践的尝试,我想充分利用“综合”方法,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通过各种形式、渠道表现出来,实现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挖掘与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陶冶心灵,塑造人格的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