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地理教师的重新定位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03-27  点击:1183 

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地理教师的重新定位

 

长汀一中  童庆成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 “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着眼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应该对教师进行重新定位

一、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 “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二、教师的重新定位

教师的责任和作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现成的。韩愈在《师说》里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即现在讲的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是十分正确的;所谓授业,即传授知识与技能;所谓解惑,即解答疑难问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这些先人说的都是一个意思:教是为了不复需教。但长期以来,教师充当的是搬运工的作用,只是简单地把课本中的地理知识搬运到学生脑袋里,忽略了地理技能的培养和地理观念的树立。要适应新地理课程标准,应对地理教师进行重新定位:

(一)变主演为导演

过去,许多教师唱独角戏,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教师包打天下,不顾学生的反应与接受能力,满堂灌,原本略显枯燥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越发显得枯燥。把学生当成是忠实的观众,对地理感兴趣的学生还好,有些听不进去的学生便会给课堂增添许多不和谐的气氛。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师应创设一种学习地理的情境,引导学习自觉、主动地获取地理知识,并培养地理技能,树立地理观念。例如在学习经纬网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一艘海上遇难船只如何向别人报告自己所在位置?并在一个球体表面上标出假想遇难船只的位置。让学生边观察边议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实际上就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提出确定某一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或者在电影院里找座位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确定“座位”的方法概括为利用“行”和“列”定点的方法。学生会联想到可在空白球面上通过“遇难船只”这一点划两条十字交叉的线。但怎样向别人描述这两条线的交点是一个新问题。教师由此引出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知识。学生观察地球仪并阅读课本,理解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等概念。遇难船只报告它所处经纬度(船上配有显示经纬度的仪器GPS),让别人知道其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

(二)变一桶水为一条河

有许多人认为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我想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拥有一桶水不够了,必须要拥有一条河。一条河不但意味着知识渊博,还意味着要不断获取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知识和信息更新速度很快的今天,新的地理信息不断出现,地理教师只有成为知识不断更新的河流,才不会知识老化,观念才可能更新。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地理课程标准的出台,新的地理教学理念的提出,如果地理教师不学习,还沉溺于旧的知识体系、旧的教学方法、旧的教学理念,必将会教学改革的潮流所淘汰。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的生存的一种方式,作为地理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完善自己已成为一种时代发展的需要。并把完善自己的地理教学知识结构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也只有这样,才不会为成为燃烧之后便什么也没有的蜡烛,而会成为在人类历史长河永远闪亮的恒星。

(三)由写教案的编写者变为学案的编写者

通常,每位地理教师上课前都要写《地理教案》,这也是学校对教师的常规要求。《地理教案》是教师上课的“剧本”,在地理课堂教学的舞台上,教师是“主演”,学生是“观众”。因此,《地理教案》是为教师的“教”服务的,尽管现在对教师的备课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要备学生,如备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地理知识技能等。但是仍然较少或几乎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学”,而《地理学案》则不同,它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演”,而教师则是“导演”,用在教学上就成了导学,“导”是手段,而“学”才是目的。《地理教案》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地理教具、布置作业等,而《地理学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自学检测、问题讨论、思维训练、学习小结学生的学习方法等,《地理学案》成了学生“学”的剧本。最重要的是《地理学案》能着眼于构建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这二者显然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

(四)由学生学习的旁观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协作者

在学生进行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应该闲着,也应有积极的活动,因为教师毕竟是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应该起到主导作用。一方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随时顾及学生的理解接受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去调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千方百计鼓励、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地理中的实验类以及需演示、操作等问题,教师的活动在于如何在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给予循循善诱的引导或指导,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简单地交给学生。教师更关注的应是学生活动的进程以及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结果。

教师另一种与学生共同活动方式是讨论式教学,教师先布置好要讨论的主题,给学生课后充分的准备时间,然后可分组讨论、辩论。如在讲到生物资源内容时,可向学生宣读一材料:一条勘测已完成的高速公路线上发现一千年古樟,如绕道则多花2000多万元,于是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砍树,不改修路计划,因为为一棵树多花2000多万元,太不划算;二是保树,公路绕道而行,因为钱可挣到,而古樟砍掉就没了,丧失了文化古迹价值。有关部门还未作规定。请讨论:你认为应如何处理?讨论时应指导学生放开思路,可以不受学科间框框的约束和限制,仁者见仁,智者风智,各抒已见,以理服人。教师的活动一方面是对讨论、辩论的规则进行指导,对学生大胆发言给予鼓励和肯定;另一方面可以参加讨论、辩论,不做定论性发言,也不寻求统一的结论。否则,就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达不到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的效果。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