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课程理念刷新地理课堂教学
长汀一中 王桂英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过去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教师必须学会并善于发掘地理课程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地理教师的我,就从一年来的地理教学工作来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
一、在课改当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
旧课标在地理教师的思想上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势,那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意识已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过去我们主要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如今教学的重点已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教会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我校是一类学校,学校生源相对来说比较好,学生学习较为主动,但由于受到社会和家长们的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再加上他们在初中时候大部分学校未开地理这门课程,因此他们认为地理是“副科”,更是以可学可不学的态度来对待。面对这种情况,在上第一堂地理课时,给他们例举了学习地理的一益处,比如说上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旅游、伊拉克战争之类的,后提问为什么会发生伊拉克战争呢?如何来解释呢?其实这些现象、原因和地理知识有很大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
2、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的态度,以平等的身份,民主的态度组织教学,营造比较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大胆发言,直言自己的见解,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所知所想,及早解决学生思想、能力及知识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和配合上的默契,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钻研精神和自信心。比如在“大气环境保护”教学时讲到“南极臭氧空洞”这个知识点时,就有学生大胆地提出“为什么臭氧空洞出现在南极,而北极就没有?”这时,我让同学们讨论,教室里顿时兴奋起来,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既活了课堂,还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发挥。因此,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适应这种新形式,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改革自身的教学方式。
1、启发诱导式教学
高中阶段的学生无论在智力还是能力都比初中阶段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启发诱导式可以贯穿始终,“导”是关键,“导”可以帮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在“学”的方面,应以读为主,读书中的阅读材料,课外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互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教学交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往素质。突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
2、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会学习。
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图象,图象是地理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利用地图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少讲述,引导学生使用地图,从地图上获取知识、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从而树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导绘制简单图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空变化时,让学生读图,教师同步绘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在空间上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再选定一个点,台北回归线,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秋分日则为较小的锐角,冬至日达到最小,以后又逐渐增大,通过图文结合、动态演示、角度比较,学生就可以自己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再比如学完“洋流分布模式图”时,可要求学生摹绘或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图。
3、善于变化提问的形式
在教学中,应注意灵活多变的提问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时,如果每讲一种气候类型,都按照气候的分布,特点来千篇一律的学习,就显得十分枯燥,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节时,我是先对学生设计了两条以赤道为起点的旅游线路,然后我们边走边看景观,边思考为什么?比如:到了热带雨林区,我的提问是:我们看到了一片丛林,有些树上有花,又有果实,这是哪儿呀?它是什么气候类型?当到了热带草原的时候,我的问题又改变了方式,我是这样问的:这是美丽的地方,有斑马、有树,我们到了什么地方?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提问不断改变,学生思维也十分活跃,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4、重视生活经验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应走向活生生的自然,走向充满生机的人类社会,形成开放的课程资源体系。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生活经验,重视对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及时政的分析,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实际。如学习季风环流时,引导学生回忆夏日游泳时沙滩与水体温差,再如讲“地质灾害”内容时正逢印度尼西亚发生海啸,这时就可将其引进课堂教学,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都可产生很好的效果。
三、采取开放的教学评价
准确合理的评价,能把学生学习上的内在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始终保持乐此不疲且持之以恒的积极学习状态。
1、鼓励为主
在教学实践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而是通过鼓劲,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学生回答问题后,不管其答案是否合理,先表扬他肯动脑筋,后再进行讲解,或者给学生一些会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
2、因材施评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对于课堂上表现一贯积极专注,已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优秀生,要激励他们勇于挑战和创新;对于平时敢于冒进、敢发奇想但缺乏持之以恒态度的学生,应作鼓励批评两相宜;对于学习较差的同学,评价应重在鼓励,哪怕是一个微小的闪光点,教师也不能放过,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3、把“评价权”交给学生
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主观意识,把“评价权”交给学生。比如,“他这样回答全面吗?为什么?”“这样的解释合理吗?为什么?”这样可以促使其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听,认真想,大胆说。
四、拓展延伸
45分钟的时空有限,但学生思维的时空是无的,教师应善于深刻感悟,将有限的知识引向无限的认知时空,时刻让学生既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不竭的渴求。如学完“地球运动”时,可从设问“假如地球自西向东转,会产生哪些有趣的现象?”来结尾;学完“大气运动”时,可分析大气运动天气气候的影响,将学生引向科学探究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