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
长汀一中 赖友生
新课程标准带着鲜活的理念,正向我们走来。历史教师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角色转变,在改革大潮中,不负使命,笔者就新课程标准下历史角色的转变谈谈粗浅体会,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一、应试教育影响下历史教师的缺陷
由于应试教育长期影响,历史教师存在以下三方面缺陷:
1、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缺陷
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史实”和“结论”过多,这种知识结构具有一定静态的特质,过于固定化,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教师,其历史专业知识的更新,更是消极依靠各级教研活动中的专家讲座等,这样的历史知识结构,比较适合于灌输式的教学,易造成教师知识相对容易陈旧,知识的运用比较僵化。
2、历史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化
长期形成的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无法做到多样化、主动化,要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必须摒弃强行灌输——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建立积极引导——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不少教师已经习惯了模式,就很容易用习惯了的这种灌输方式,去培养学生探究,因而,学生学习方式能否真正实现变革,一个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历史教师能否彻底摒弃教学中的灌输方式。
3、历史教师的方法论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法陈旧
在以往的历史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大都凭借习惯和经验,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很容易随大流,缺乏真正的创新,并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多样化的主动学习局面的形成。在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时,缺乏方法论指导,甚至将方法论与具体方法混为一谈,对教学方法缺乏必要的整体认识,在选择、运用时只是就方法而方法。
二、如何实现新角色转变
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些新要求,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怎样的转变?本人从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教师的自身发展等方面来探讨历史教师所应担负的角色。
(一)从师生的关系看,历史教师应成为学习的合作者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结果,交流彼此的情感。师生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意义的建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而师生关系是教学最基本的关系,所以师生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要在师生间建立起民主、融洽的合作关系。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必须要具有合作意识,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不再是迫从者,师生处于“双主体”的同等地位。在和谐的气氛中,师生间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赏、共享,以实现师生的相互改造、相互学习和共同发展。
(二)从教与学的关系看,历史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应当重视透过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潜力的开发与人性不断完善的能力。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
1、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历史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习惯的指导者。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研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引导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历史问题。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而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忽略了学生是怎样学的,有意无意压缩或省略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背诵标准答案。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现象——进行概括——实际运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传统的历史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往往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结论性的知识,注重教学效果的外在变化。学生只有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好更全面实现历史课程目标。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知识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一般经历感知具体历史知识——理解规律性历史知识——巩固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知识等阶段。在教学活动中要遵循这些规律,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和存储历史结论,而是结论和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询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经过一系列质疑、判断、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伴随着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最后获得历史结论。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历史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课程是教学的载体,是教学存在的依据。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需要良好的课程资源来支持,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因此,新课程强调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使其为教学服务。
就历史课程而言,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如果能充分挖掘这些可利用的来自于课内外各个方面的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对历史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可见,历史教师要主动承担起课程资源开发者的角色,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从教师的自身发展看,历史教师应由“教书匠”向创新型教师转变。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养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课程的诸多新问题需要教师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应由“教书匠”向创新型教师发展转变。
1、历史教师应当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要与旧的观念及教学行为发生冲突,这种新旧的碰撞结果只能是“立新破旧”。“立新”即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自我反思、重新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与总结,逐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
2、历史教师应成为学习者。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历史的人文教育功能,主张通过历史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历史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历史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历史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