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03-27  点击:1372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长汀一中  谢有亮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历史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面对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和新的课程理念,作为教改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适应新角色呢?这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以求专家指正,同行共勉。

一、领会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师角色转换。

(一)正确领会新课程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使学习了历史课程的学生都有所进步、都有所发展。体现在课堂教学理念中,我们就必须从“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作为一名学习者和参与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以“洋务运动”一课为例,谈谈我是怎样落实这一理念的。

课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有人说:‘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反动统治的一场自救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谁对谁错?”拿到议题,学生的思维顿时被激活了。一部分学生提出上网查找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一部分学生要求去图书馆翻阅资料;一部分学生深钻教材,“手不释卷”。他们自由分组,自行结合。学生的这种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无疑是直奔新课改的方向而去了。学生以多种方式、多个渠道搜集资料和精选资料,主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大胆质疑教材观点,在分析、讨论中充分体现了交互主体性——“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上网的那部分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资源共享,查找到了比较权威的观点和新的研究动态。在学生说:“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企业近代化,国防近代化,教育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工业革命。”甚至他们还提到一些前沿的观点:“如今改革开放,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在中国出现,这就是当今的洋务运动。”去图书馆的那部分学生则说:“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养肥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批封建军阀集团。”……学生在探究中合作学习,在辩论中表明观点、沟通反思,不仅辩论内容相当精彩,而且一些观点也令人耳目一新,在相互争鸣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我没有忽略这一切,相反及时引导学生捕捉这些火花,所以也就或多或少享受到了“创新”的成果。

(二)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自觉调整教学行为,实现角色的转换。

新理念要求老师从“主演”变为“导演”,变“灌输”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的作用。教师不但要转变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者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而且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关系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往、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在互动协作中分享知识建构的意义和乐趣。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知识将由三部分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其中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会大大增加,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尤其新课标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置于突出地位,为学生创设了探究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的创设,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一线教师理解“体验性学习”提供了启示。

同时,新课程下,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且还是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为适应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才能使历史教育不断创新、适应改革的需要。另外,围绕着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也应将大量的外在知识引入所创设教学情景,最大限度的牵动学生的思维,完成教学相长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是火炬,不仅照亮了别人,而且有不竭的动力。为体现这一角色意识,教师要洞察学科教学发展的最新信息和教育心理学知识,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大胆灵活设计各种课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广泛运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潜质,使其富有人文色彩的全方位发展。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师生合作效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所以,历史教学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及教学实践活动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创新学习,力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以提升学生素质。

(一)引导学生确立“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态度。

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以考试作为指挥棒,以考分作为诱因,学生只对学习结果感兴趣,对历史学习本身缺乏直接兴趣,只是在教师外在压力的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事倍功半。所以,在新课改的教学情境下,历史教师必须给学生注入新的学习理念。首先,要积极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动机,特别对历史学习的直接兴趣,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体验历史、解读历史,并参与学习评价的全过程。如,讲完二战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有关史实后,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有关结论,而是从当今国际舞台上日本右翼势力猖獗,给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蒙上阴影这一大家敏感的话题切入,结合现实,引发出以下的问题:“日本为什么仍保留了天皇制?”“这一制度的保留对日本政局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猖獗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可以阻止日本向战争道路发展?”“如何正确看待中日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后,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以浓厚的兴趣,结合历史课所学习的内容,自由组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广泛进行社会调查,遇到问题请教有关专家学者,通过不断地深入探究,加深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为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充分调动其主动参与意识,教师还专门组织了专题讨论课。学生们围绕上述问题,将自己研究成果公布于众,各抒已见,表现了强烈的主动学习意识,从而将历史学习的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本内容拓展到书外知识,由被动接受发展到主动探究,由记忆结论转变到探究因果关系,由重视学习结果到注重学习过程,由个体学习到群体合作,由历史的认知到历史的体验。这样,历史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二)培养学生具有“我能学”的独立学习意识

每个学生,除特殊的原因外,都存在着一定的显在与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独立的要求,都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独立性,积极鼓励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发展独立学习意识,形成独立学习能力。在讲述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次年清政府在此设立台湾府的内容时,补充了郑克 爽降清的史实,然后要求学生对此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议论纷纷,有学生认为,郑成功是抗清将领,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而他的子孙却背叛他的事业,投降终归是件不光彩的事。有同学则认为,1683年,已不是清军入关之际,这时大陆已经统一,清政权稳固,国力强盛,统一已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郑克 爽如果继续占有台湾,自立为王,无疑是一种分裂行径,于国家、民族、人民都没有好处。所以,郑克  降清,可以避免流血内战,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从长远利益看,是件好事。两种不同的观点,形成对峙。教师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过早下定论,而是鼓励学生畅言己见,使学生历史学习的独立性得到张扬。

(三)培养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学习,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机会。

当前新课程大力提倡的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突出了历史学习的过程性,强调学生在过程中主动探究历史和体验历史,这有利于学生转变重结果、轻过程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如教师讲到屈原以身殉国时,组织学生讨论他的这种爱国精神,目的是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出乎教师意料是,讨论中,学生形成不同的观点,多数学生赞同屈原的死是爱国的,认为屈原以死抗争,为了唤起民众,拯救楚国,死得其所。而部分同学却提出不同看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继续斗争?”也有的学生认为:“屈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因为当楚国灭亡时,他作为一个楚国人,应该勇敢地站起来积极组织反抗斗争才是,而屈原却自杀了,他这是为了逃避现实,是懦弱的表现。”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各抒己见,谁也无法说服对方。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并没有急于给学生一个“标准”和“惟一”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继续查阅资料,用具体事例来支撑完善自己的观点。

正是借助这样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学生的主体性有了很大发挥,不仅在互动中学到了知识、并具备了大胆质疑的“创新”精神,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协调人际关系、与人合作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连续如此去实施教学,教与学日趋完美、和谐、统一,教学最终会得到升华,从而愈来愈接近育人的目的——学生的人格魅力、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转变教学评价观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过去往往是“教师一家之言,课本一家之言”。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会受到压抑。同样的弊端,也存在于教学评价当中。所以,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要提高教学效能,就必须转变评价理念。

我认为,针对探究议题,最好先采取学生互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师生互评,目的仍然是为了能够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创设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争鸣,在争鸣中分辨是非、捕捉创新思维火花。一句话就是在评价上也要比较合理地体现交互主体性,在互动中促进老师对教、学生对学的反思和改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老师的评价当以激励型为主,对学生不成熟的观点不能随意加以批评和断然否定,而是应该给予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自己去分辨是非,甄别正误。因为,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远比告诉他们几个现成的结论重要得多。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和提高。”为此,改革课堂学习评价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视点上去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反应,关注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尊重学生兴趣和爱好。不是过分重视结果,而是突出其过程的参与和发展。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起自信,提升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掌握,灵活运用评价的多元化。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机制,以学生人格培养为中心,立足于学生多样化个性,放飞学生的才情和灵思,让学生由求知到求法,由学好到好学,由能学到会学,这才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真正负责,真正发挥教育教学的育人作用。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新课程视界下的历史课堂不再是教师自编独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不再是教师对学生机械训练的场地,而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不再是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讲坛,而是师生探究建构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平台;不再是教师模式化运用的车间,而是师生展现聪明才智的天地。课程改革已经吹响革命的号角,广大教师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成为教坛上的常青树。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