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探究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03-27  点击:1170 

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探究

 

长汀一中  俞长虹

 

为全面推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改革,作为化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实验,也必须加大改革和创新的力度。如何在实验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

我国传统的实验教学有两大特点,其一,实验教学形式多以演示为主,约占实验总数的80%以上。其二,实验教学模式以验证性为主。验证性教学模式是按“问题-原理-结论-实验证明”的程序教学的。这种模式简明、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结论的认可、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其教学步骤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做到丝毫不差。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学生按照指定的步骤进行实验,其结果是导致学生机械记忆、机械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兴趣,造成了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而对实验缺乏新奇感,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二是学生在实验中被动大于主动,一切都是按老师的指令进行,学生做实验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思考、询问和尝试,常此以往,学生将养成不良的习惯,不利于创新意识、求是求真的品格和科学精神的养成。而新课标中的实验,已经要求以科学探究型的实验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去研究实验的教学,如何去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这都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老师提出的要求,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激发学生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创新的积极性,我认为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课堂上的独立实验,从而避免了演示实验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实验现象不清晰(主要是后排的学生),或者是在老师的操作下学生的动手能力被限制等等。但如果是换成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话,既为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观察的能力创造了现实条件,也满足了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的热情。

二、变验证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材中属于验证性的实验较多,传统的教学老师常会按部就班的把实验演示一遍,从而得到结果与书本描述一致即认为大功告成。学生也是依葫芦画瓢,机械的记忆下实验现象或者是结论即可。但是如果对这类型的实验给它进行适当的局部设计,以探究的形式出现,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高一化学(实验修订本)中卤化银的性质演示中,内容是向氯化钠、溴化钠和碘化钾三种溶液中各滴入三滴硝酸银溶液,再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硝酸,观察现象。这是个被动型实验。如果我们在准备实验时,把原来的氯化钠、溴化钠和碘化钾,再加上碳酸钠四种溶液都不贴标签,只贴上ABCD符号,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找出ABCD各是什么溶液。这样就使原来被动的实验变为主动型探究性实验了,同学们的兴趣也比较高,通过这样的改动,不仅巩固了氯化银、溴化银和碘化银的性质,还学会了卤离子的检验方法,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部分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中化学教材里有些实验由于受传统实验方法的束缚,常有现象不够明显的遗憾。比如:高一课本讲到钠的性质实验的时候,有一个演示实验是钠的燃烧,观察最后燃烧产物的颜色。其操作是把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但是这种操作方法得到的只是黑色的固体物质,很难观察到有淡黄色这种颜色,这让学生接受是比较困难的。如果你把钠放置于两端开口的试管中做这个实验,却能观察到很明显的淡黄色。再如:高二课本中氢氧化亚铁的制备这个实验,按教材的演示所得到的氢氧化亚铁怎么也不是白色的絮状沉淀。针对这个问题,我叫同学们尽可能的从多方面去找原因,经过

分析,同学们罗列的原因有四、五种,

而较为集中的意见就是认为生成的氢

氧化亚铁接触了空气中的氧气被部分

氧化的缘故。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我

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改进这个实

验,几经反复,在各种改进方案中大

家一致认为右图这种改进是相对理想的改进即通过在管A预先加足量的稀硫酸和过量的铁屑,在B管加入NaOH溶液,先打止水夹,待管A反应一段时间后,再夹住止水夹,靠继续产生的氢气的压力将管A生成的硫酸亚铁溶液压入到一个已经无氧存在的管BNaOH溶液中,通过演示生成的沉淀直至下课都未变色。课后我和同学们说这是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第33题时,同学们兴奋不已,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的说:“二十多分呀,要是我们考这个题,该多好呀!”看得出鼓励学生大胆改进实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激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开拓他们的思维能力

近几年高考化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所以我们应该给学生开展一些实验设计,激发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在高一时,我讲到如何去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时,我整整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同学们大胆的去设计实验方案的可能性。在本次实验设计中,同学们罗列了有十多种方案:(1)将二酸加水稀释,看哪只试管温度上升明显。(2)掂两瓶体积相同的酸,看哪瓶重。(3)将少量的胆矾晶体分别投入装有二酸的试管,看那只试管的晶体颜色变白。(4)分别用玻璃棒蘸取两种酸在纸上写字,看哪个字会变黑。(5)加入铜片,加热二酸,看哪个有气体产生。(6)将二酸滴在白糖上,看哪个体积膨胀且变黑。(7)将铁片投入二酸,看哪个无现象。(8)将C粉加入二酸,加热,看哪个有气体产生。(9)用两根火柴分别蘸取酸,看哪个会变黑。(10)观察哪种溶液更粘稠。(11)投入两个等质量的塑料球,看哪个球上浮的位置高。(12)敞口放置一段时间,看谁的质量会增加。(13)同等程度加热二酸,看谁先沸腾。(14)插入外加电源的灯泡,看哪个灯泡更暗。这样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同学们能够有这么多的实验方案,课堂的气氛是这么的活跃,这都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虽然有些方法在可行性方面还有待改进,但是他们已经这样尝试了,这样不仅巩固、强化了知识,也让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扩展,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方式。

五、对于一些实验异常现象不逃避,认真分析,实事求是

在中学的某些实验中,有些实验由于外界条件的限制或是操作的不当以及药品的用量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或是出现异常的现象。比如:有一次我们到一所中学去听课,内容是卤族元素的性质。其中有一个实验是往氯水中滴加碘化钾溶液,由于是一节公开课,所以这位老师就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气氛,启发学生,于是他给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何才能知道产物中有碘单质生成?由于刚学完碘单质的特性,所以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可以用淀粉来检验。该师肯定了学生,可是当他把淀粉溶液滴加到溶液中时,却怎么也看不到溶液呈蓝色,于是他愣住了,也许是有很多老师在场的缘故,越是紧张越是不知所措,最后这位老师他没有做出同学们认为满意的答案,只是说可能是淀粉溶液出了问题。可同学们就纳闷了,刚才做实验还好好的,怎么转眼就淀粉溶液出问题了呢?从同学们的眼神中我可以感觉到这一点。像在实验教学中如果出现类似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处理呢?我觉得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其认真分析实验异常的可能性,千万别敷衍了事,因为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如果碰到类似的情况,也许他们也会以这种方式来为自己实验的失败找借口,这样的话,就扼杀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我们培养学生是极其不利的。其实在这个时候是一个充分展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应该认真的去分析,引导学生去找到原因,如果同学们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寻得答案,就可以让他们得到成功后的喜悦,这也将增强他们对化学的兴趣,这不管是对学生以后能力的培养还是考试都是有好处的。所以我认为化学教学中有些实验的失败可能正是实验的成功。我们应当抓住这样的机会。

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多数学生在学习期间迷信课本、迷信老师,这显然是与现代教育观念相背离的。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多带着问号去学习,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忆。例如:我们以前在初中的时候讲到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时用盐酸而不用硫酸,解释是因为会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会覆盖在碳酸钙的上面阻止反应的继续进行。碰巧有一次学生在书本上碰到实验室制备氟化氢气体时采用浓硫酸和氟化钙反应来制备,这个学生就有疑问了,这个反应也会有硫酸钙的生成,为什么这里就可以用呢?面对学生这样的疑问,我首先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但由于他们知识的局限性未必要把它弄得很清楚,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信心,这对他以后都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本着课改的精神,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从推进素质教育出发,转变教学方式,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主要目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把自己由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将学生由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为自立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创新者。这是新课标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们教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