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
长汀一中 李火木
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中化学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途径有许多,其中课堂教学就是落实这一宗旨的主渠道。
一、课堂教学要有利于探究学习的开展。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究与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以传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仍有较大的市场,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导致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阅读、讨论、辨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现以钠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实施探究学习。
钠的保存方法知识用传授式教学,就是直接告诉学生:钠保存在煤油中。探究学习则是创设情境:展示一瓶装有钠的试剂瓶,引导学生观察钠保存在一种液体中,然后让学生闻这种液体的气味(同时提出闻气味的方法,培养闻物质气味的操作技能),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出此液体是煤油的结论,进而得出钠保存方法,这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致不是到此为止,当学生兴致勃勃时,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钠为什么不能直接用试剂瓶装或保存在水中,而要保存在煤油中?组织学生讨论、猜想、钠可能会与空气中的某些成份或水发生反应;接着制订钠与空气、水反应的计划,交流最简便的方法,并让能想出最简便方法的同学按计划实验;收集:①钠用小刀切开过一会儿颜色由银白色变为灰暗;②钠在滴有酚酞的水中浮、熔、游、响、红等证据;解释:①钠可以用小刀切说明质软,颜色改变是因为钠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②“浮”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熔”说明钠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且钠的熔点低。③“游、响”是因为钠与水反应放出了气体,收集气体并进一步检验气体,得出气体为氢气。④“红”是因为钠与水反应产生了氢氧化钠等现象;得出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结论。因此钠不能直接用试剂瓶装或保存在水中。在以上探索过程活动中,就知识而言,通过探究学习获得的知识不易忘记,同时,放手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动手实验;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并尝试解释,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学一起完成自己设计的试验,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增强了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和热情。在完成钠与氧气、水反应的实验后,与学生一起反思钠能否与空气中的其他成份反应,提出钠与氮气、二氧化碳反应等问题,并设计实验加以探索,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课本内容,而始终处于思考状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时代性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社会正发生巨大的变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据报道:若微软公司一个月不学习,它就会破产。社会的信息化使地球成了地球村,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化学教学也应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首先,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把学会认知、做事、生活、生存作为终生教育的理念——即不是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是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途径。据统计,人类近30年来创造的知识大约等于过去两千年的总和。以科技知识为例,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加一倍,到2050年,今天应用的科技知识可能只占那时拥有知识总量的百法分之一。因此。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仅靠传统的言传身教中获得知识,已不能满足人们工作、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中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营造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作为教科书肯定不能及时把最新的信息补充到课文中,因此教师通过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结合刚学化学内容,适时地介绍化学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新进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在学习新型无机材料时,引入纳米技术在材料科学的应用,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兴趣,引起了学生的无限地遐想,平时对化学不感兴趣的同学都纷纷加入讨论的行列。除此之外介绍有关生命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科学中最前沿领域与化学的密切关系,反映化学科学的社会价值,以及化学科学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再次,课堂教学中也应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我国已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重要的地位。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文明,DNA的结构的突破,拉开了生命奥秘的序幕;新技术、新物质材料研究的突破,带来材料科学的革命,性能优良的全塑汽车就是一个例证;新能源的开发让人们为解决世界因能源危机而引起的战争看到了曙光。我们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还看到一些地区由于空气、水、土壤的污染,给人们的生存空间带来的极其恶劣的影响,及至影响到生命,要让学生认识到这是由于人类不恰当地运用科学技术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体现社会发展对化学科学提出的新要求,增强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走上社会后,无论是做决策者还是一般公民,保护环境成为一种习惯,让可持续发展真正走入人们的心坎。
三、课堂教学要体现基础性
化学教学不是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化学家,而是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课堂教学要适应不同志趣学生的需要,为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后续化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让不想在化学科学领域发展的学生能掌握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猴子摘桃”的实验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猴子只有对经过了努力能摘到的桃子感兴趣,对尝试了多种方法而摘不到的桃子会渐渐失去兴趣,最后完全放弃。化学课堂教学不能不顾及基础性,从培养化学专业人才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否则,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学化学的兴趣,那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就落不到实处。为落实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注意与初中化学的衔接。例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初中从得失氧的角度,高中从得失电子的角度学习,可以化合价来入手,做好两者的衔接,学生易于接受。2、内容处理上注意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技能和方法上,例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抓住结构——性质——用途这条主线,这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方法。3、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一方面。生活、社会为化学创设了教学情景,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化学来源于社会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的关系。受传统教学影响,课堂教学往往比较注重前者而忽视后两者。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纸笔测验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评价方式。在高中教学中运用纸笔测验,重点放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注的认识和理解上,而不放在对知识的记忆和重视上;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单是强化解答习题的技能;应注意选择具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而不宜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现在考试的信息给予题,就是这方面的表现。这类型的题目往往提供一些干扰、无关、有用的信息,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应用平时的学习方法,把有用信息与旧知识结合,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常见的就是有机化学中,提供一些大学有机化学的信息,结合高中化学的官能团的知识来解题,这方面的具体例子在化学参考书上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因此课堂教学应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终极目标,把“知识与技能”作为实现此目标的桥梁、手段和载体。
普通高中化学标准是新时期化学教学行动的指南,就课堂教学如何来实施这一标准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以上所言是我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的一些粗浅看法,有不足之处望同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