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长汀一中 戴开腾
摘要:新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应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利用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始终以学生为本的“五让”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思想贯穿课堂教学。
关键词:导向 核心 宗旨 问题情景 自主探究 学生为本 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
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只重视传授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学 ,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与技术 ,更应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 ,还应该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戴安邦先生的这段话也正体现了当今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新的教学理念。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倡开展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的多样化学习 ,并作为内容写进了课程标准。要达到以上的目标,应树立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创建适应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何才能把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很好的贯穿到教学当中是个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1、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身心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认为 ,使学生获得和谐发展 ,造就学生成才的素质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终极价值。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始终坚持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2、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化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认为化学学习不只是概念、理论、实验等的掌握和熟练过程 ,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景 ,而且以解决问题情景为目的。问题情景是指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 ,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 ,要摆脱这种处境 ,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 ,亦即完成创造性活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 ,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 ,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 ,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对学生来说 ,问题情景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教师来说 ,问题情景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在教学中多创设问题情景 ,激活学生的思维 ,这是进行化学过程教学的关键。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 ,自觉、主动地探索问题 ,从而获得新知。以下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几点体会。
2、1 利用化学史和科学发展史创设问题情景
[投影] 氯气的故事
舍勒是瑞典著名化学家,氧气的发现人之一。1774年他用浓盐酸与软锰矿(MnO2)反应制得一种气体。舍勒虽然发现了氯气,也知道它的一些性质,究竟它是什么形态的气体,仍然没有清楚。这时法国化学家贝托雷继续研究氯气。他想:制得的气体物质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呢?他发现氯气能溶于水形成溶液,且溶有氯的水溶液,在光照下可以分解成盐酸和氧。贝托雷以此判断出氯气是盐酸和氧结合成的:氯=盐酸+氧。
[插入][动画演示]:氯水光照分解的动画
他认为氯气是盐酸和氧结合得很松散的化合物,即氯气是一种具有比盐酸更复杂的结构,更大的分子量的化合物。因此将氯气称作“氧化盐酸”。后经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和泰纳以及英国青年化学家戴维的大量实验验证,最后1810年11月,由戴维正式提出氯是一种元素。氯气自1774年被舍勒发现,到1810被戴维确认为是一种元素,其间经历了36年。
[投影]凯库勒的“梦”
例如:1865年凯库勒"做梦"创立苯环结构学说。在学习苯之前,学生已学了饱和开链烃和不饱和开链烃,上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写出分子式为C6H6的可能的烃的同分异构体,不管学生如何写,就是写不出符合此分子式的开链烃,从而引发问题情境。以史为鉴,以史启思。既渗透了化学史教育,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新课创设了饶有兴趣的意境。
2、2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之一。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的情景,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有目的、有条理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如在进行高中化学有关“原电池”的学习时,组织学生完成“将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放入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的实验,由于铁丝和铜丝放置的位置问题,可能有些学生观察到铁丝上产生气泡,铜丝上没有气泡产生;有些同学观察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而从观察到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到产生“为什么铜丝上也有气泡产生的问题”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维能力。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要注意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景中特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进行乙醇的学习时,从酒开始引出,从实验室酒精灯的使用要用酒精作燃料和用酒精灯加热时要用外焰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情景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要使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因素很多,产生的化学实验现象也错综复杂。教学中要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等多种途径,以最佳的实验方式呈现化学问题,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顺利地解决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如可用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的挥发实验来呈现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问题,用氯气使潮湿的有色布条退色的实验呈现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的问题等,都能使学生顺利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2、3 利用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及社会环境创设问题情景
化学教学应与学生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及社会环境相结合.如讲二氧化硫的性质时,可设置这样的情景:投影空气质量日报和全球十大环境污染,引导学生分析可发现这些都与二氧化硫有关.二氧化硫对生活和环境有什么影响?学习氢键有关知识时,试设没有氢键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学习氮气的化学性质时,,试设氮气与氧气在常温时能反应地球将会是什么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就可能达到事半功倍。
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探索隐藏在化学现象背后的化学规律,通过从自然、生活到化学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如观察生活中许多铁制容器生锈现象,告诉学生每年因生锈造成钢铁的大量损失,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析钢铁生锈的原因,找出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具体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强烈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原理,勇于探索生活用品中的化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实践活动。
3、始终以学生为本的“五让”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思想贯穿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上课时,教师不仅要注意到自己的关于本门学科的思路,而且要注意到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正是这一核心理念的体现。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能力形成的情况等方面。要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可以让以学生为本的“五让”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思想贯穿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的“五让”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就是: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如在学习有机物物理性质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并通过观察具体物质。
在“五让”思想的指导下,关注学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面有了明显好转。可是,普遍教师感到课堂容量不足,上课内容没办法完成的问题。老师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困惑,实际上是新旧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相互碰撞的表现。课堂教学容量越多越好的观念正是强制灌输教学模式的产物。这种思想观念表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处处不放心,因而处处都想帮助学生拓宽加深,这种做法概括成一个字就是“灌”。因此关于课堂教学容量越多越好的观念必须打破。解决课堂教学容量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矛盾,要求老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教学思想,对学生多一点信任。老师要相信有些知识点和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内或课外自主学习加以解决,放手让学生尝试着解决一些知识点和问题,这样课堂上就有充足的时间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展开活动,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看来,改变传统的强制灌输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会放弃,“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