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新课程标准下用建构理论优化化学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03-27  点击:1042 

新课程标准下用建构理论优化化学教学模式初探

 

长汀一中  杨红英

 

[文章摘要]通过对建构主义的理解,结合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阐述建构主义理论对化学教学的理论指导,探索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的优化之路,发挥化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建构理论  理解学习  问题解决  协作  环境  作用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练习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其根本就是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上彻底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国家造就人才。伴随教改的步履,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犹如春笋般破土而出,又犹如远处的山花,争奇斗艳。本着科学发展的教学理念,笔者审视诸多教学理论,觉得建构主义理论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基础教育有着独到的指导魅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教学上可从四个方面理解和实践建构主义的观点。

1、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即“为理解而学习”。这就要求,学习中不能只记住一些概念、原理或只能应付课本上的一些习题,要求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化学现象尽管简单,也要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的、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新问题时,能灵活利用它们解释新现象,想出好办法,形成解决各种问题的程序。例如:在学习2Na+Cl2=2NaCl及H2+Cl2=2HCl的性质时,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状态的物质燃烧现象进行观察对照,从而从现象的观察理解中掌握“烟、雾、焰”的本质区别。在概念的教学上,把抽象的化学概念谕于通俗的生活知识理解比较中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建构。如《物质的量》的第一课时关于“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先通过对生活中“打”的分析或大米的质量与微粒数的关系处理问题,也可借助“曹冲称象”的历史故事提出问题演绎出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理解和掌握。

教师要注意的是,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不是要让他们学习更多更难、更深的内容,例如在《化学平衡》这一章的新课教学中给学生过多过难的计算题是不时宜的,这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早地产生畏难心理,而且会模糊化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学要的是提高学习的质量,使学生建构真正的、有效的知识。就是要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

2、教学的过程是引导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这就要求教学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例如在进行《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初中所学的金属与酸的反应从①铁单独插入稀硫酸中②导线连接两块铁片插入稀硫酸中③把其中一块铁片换成铜片④把稀硫酸换成乙醇⑤用果汁来代替前面做过的实验中所用溶液;逐层设计实验问题并引导讨论,最终获取知识。这样的建构教学法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达到了教学的能力境界。

教师常要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也可以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先让学生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在不妨碍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配合并促进他们解决问题。力求使学生的学习有探索性。

3、教学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内容的、有力的协作环境。建构主义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主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在作者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觉到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在他们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是重要的,但我们也决不应该忽视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要承认有些化学现象、化学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先提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样不但能使教师自身有提高,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尽管有些学生在这一方面还不成熟,组织他们进行良好合作还比较困难,但不能忽视这一合作能力的培养。而化学知识特别是现行中学化学新课程与生活现实结合得比较紧密,所以化学课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

采取合作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所指的“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的主要体现。我们要多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力所能及的、有趣的、有探讨性的课题,鼓励他们去研究,可以以课内、课外或课内外结合等形式进行,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例如:可以利用厨房中物质作试剂,构建化学教学活动元作为活动片段搬入课堂进行有关《盐的水解》、《乙酸的性质》、《油脂》的教学。

在习题中有疑问时,用实验、讨论的方式来解决也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对Al(OH)3的制备方法,硫酸亚铁的制备都是常见的习题,但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能诱发出更多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在物质制备的方案上获得教学的成功。

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争论,查找参考书证明自己的观点,对难于查找的实验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然后请同学回来在班上给其他同学讲解实验结果。在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导师,能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给予正确的指导,但教师不是回答一切问题的百科全书,要相信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任务是把它们开发出来,同时自己也从中汲取营养,努力着眼课堂的开放性。

4、教学中重视建构信息化环境、化学学科环境对学生个体的作用。在建构理论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信息源空前扩展,这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另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建构工具。多样化的丰富的信息源及其建构的工具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例如在《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中,可以借助两个力量相当的人对某一资源的获取进行比喻,同时又用Flash动画来模拟其微观的形成过程来创设环境下面诱导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此外,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我们提供教学主体的实践性,除了做好各种化学实验之外,教学中必须有更多的实践成分,包括知识与技术、生活应用和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均应把它纳入学生的注意范围。也就是重视教学的实践性。例如:初三关于《CO2的性质》教学,笔者曾指导一位毕业不久的初三化学老师把二氧化碳的灭火性质的教学置于真实情境中,先演示了自制的碳酸钠与硫酸反应释放的二氧化碳灭火实验,而后又把真实小灭火器的灭火过程。通过两个实验的对比,课堂气氛高涨,课堂效果很好。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改变长期存在的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灌输式教学以传授知识为教学本位,把学生当作知识接受的主体,而不是知识创建的主体;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给出结果,是教师在代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而不是学生自己建立知识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欠缺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更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如此教学模式造成的教学格局是学生是不能自主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了“保姆式主导”。建构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截然不同,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搜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建构良好的认识结构。

建构主义理论启示我们要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时代要求我们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塑造整健全的人格。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笔者认为知识不是教学目的,知识只是载体,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载体。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