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探 究 性 教 学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03-27  点击:929 

 

长汀一中  陈宗寿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声春雷滚滚而来,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课程实施方面,本次课程改革针对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需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探究性学习。

一、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因而,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会带来一场教学或学习的革命。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但当问题出现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需将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师生在交流与质疑的过程中,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支持者,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二、探究性学习的理解

1、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直接接受式的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

在接受性学习中学习内容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学习时教师作系统地有计划地讲解和指导,学习结论不仅不易引起学生的积极探究和发现,反而易导致学生的被动接受或机械背诵。相反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与教学目标有关的知识和认知策略,而是创造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并在收集各种证据的基础上证实或证伪假设,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即经过探索后去亲自发现和领悟它们。即接受性学习侧重向学生强调知识的稳定性,探究性学习则侧重向学生突出知识的可变性。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学习,二者只是相对而言的。从接受学习到自由或完全独立的探究学习,其间还存在着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学习。而且从教育实际看,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的,而不是突发式的。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学习,而是仍需要教师大量指导,它的开展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只强调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对立而忽视二者的联系,是一种违反教育实际的静止的探究学习观。

三、探究性教学的实施

探究性学习(教学)的基本模式:问题——证据——解释——评价——交流和论证。

新课标要求下的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当于旧大纲的“教学目的”,但课标没有忽略对物理核心知识的要求,而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则提高了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需尊重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需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认为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近感,从内心乐意去接受新知识,使知识变得更易识忆,更易掌握。例如,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以往的教学过程大多如此: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推导匀变直线运动的规律公式,接着讲演习题(例题)一、二、三、四,最后总结解题规律,结束教学过程。表面上看,教师讲得很清楚,讲了四道例题,教师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规律”,实则不然,好多学生经历了几个星期的学习也不能把位移与时间关系、位移与速度关系公式记下来。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探究性规律的过程,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很难对知识进行建构,很难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识忆。试想,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电话号码,匆匆过往的行人,我们能记下多少呢?

探究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重新定位。探究性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促进者,引导者和学习者。学生是有思想、有头脑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由教师操纵的机器,教师应该是向导,教师需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就应当与学生有一样渴求新知识的心,将自己“退化”到初学状态来思考学习过程,扮演初学者的角色,与学生在经历错误中进行学习。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向学生学习,教师还应当是一名专家型的学习者,善于运用学习的思维策略,并示范给学生。

应该指出,尽管探究性教学中,不能老是牵着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行进,但探究性教学决不等于课堂上杂乱无章,而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是“主导”,不是“主演”,目前,新课程尚未实施,但在平时教学中我时常尝试着探究讨论式的课堂模式,深切感受到要做好“主导”比做好“主演”更难,也体会到探究教学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深化和提高。传统观念的教学模式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在教学实际中会不自觉地沿着老路去走,要彻底转变,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认识、实践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北师大出版社:《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验者对话》

2、龙岩市普教室物理科,2004年第8期《教学通讯》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