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长汀一中 丘东阳
摘要:高中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可以说问题是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本文主要阐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作一探讨。
关键词: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思维
在我国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让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想方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并对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以说问题是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何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1、提供背景材料激问题
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的内容前,先提供给学生有关电与磁关系的背景材料,然后请学生设想:假如你是处在当时的一位物理学家,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学生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就有“磁场能否产生电流”的问题。教师及时鼓励:“你和法拉第一样聪明。”接下去再开展下面的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2、在物理实验过程中探问题
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提出问题的基本源泉,物理史上通过观察和实验提出问题,从而进一步去探索解决问题的事例可以说举不胜举。在实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观察要细致入微,要善于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学生在做光学实验时,学生会问到一个问题: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以外,从另一侧通过透镜为什么还能看见蜡烛的虚像?教师对提问的同学大加赞赏后推荐给全体学生,学生觉得既兴奋又疑惑,积极开动思维的机器。教师则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效果很好。
3、在课本或课外读本中找问题
比如学生在学习“变压器”一课时,就提出两个问题:(1)对原线圈电压U1=n1Δф/Δt表示有看法,原因是n1Δф/Δt 是原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而U1是加在原线圈上的电压,怎么一样呢?(2)对某些书本上认为副线圈空载时,原线圈输入电流为零也无法理解,原因是既然输入电流为零,则铁芯中就无磁通量,副线圈根本产生不了感应电动势,但又无法与U1I1=U2I2的解释相吻合,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象这些“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就要及时地肯定与表扬,同时鼓励学生可进一步用实验或借阅有关书籍去探讨。
4、物理学史创设
物理学史大量的史料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把这些史实作为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献身科学的热情。例如电流磁效应的发现,X射线的发现、中子的发现等等。
5、热点创设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物理科学技术更是一马当先,如航空航天技术、激光、纳米技术等,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另外国际重大事件中如各类战斗机等等,也是人们关心的焦点。将这些内容进行加工,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6、在已有的解答中求新穎、求完美
7、多媒体创设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通过丰富的图、文、
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生物的奥秘,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例如在“超重和失重”教学引入时,利用多媒体展示飞船在发射过程中及正常运行时航天员的感受、在太空的生活及活动情况,学生的兴趣浓厚,立刻提出问题,并且急于探究。
8、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提出问题
课外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课外活动课变得越来越重要。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可以是搜寻生活中的实例,可以是组织参观活动或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是进行课外阅读。课外活动是一块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启动创造性思维,学生可以不受传统知识和方法的束缚,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能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想问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很多,鼓励学生只要关注生活,多观察、多思考,有很多有趣的问题值得思考,这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想问题,参观或者社会实践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如果让学生活动时有备而去,带着问题边活动边思考,无疑能提高活动的“效益”,这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在课外阅读中提问题,上海市某年的高考中曾有一试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提供的背景材料,提出一个问题(不必回答),只要问题与材料有关合理即给分。这是国家重大考试中首次出现让考生“提问”的试题,让人顿觉新颖之绝。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提供给学生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阅读材料,一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与物理学有关的物理背景,知道物理学在生活中 的应用;二来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或设想。如在阅读“生物与磁”的阅读材料后,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鸽子是如何通过地磁场“认家”的?人体内也有“磁场”,为何不能通过磁场“认家”?人体内的磁场对生命有否危害?利用磁场诊断疾病的原理是什么?利用外磁场是否可以与生物磁场产生“共鸣”,从而促进或抑制生物体的某些生长或性质?等等。
大多问题教师也不能解答,教师可鼓励他们查找有关参考资料,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有些问题还可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如:磁带能反复被磁化的次数最多有多少?可找来不同品种的磁带进行实验测试比较,就是一个较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三)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四)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首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对于课堂上总爱提问的学生,老师应时刻把褒扬的话语挂在嘴边,对于有惰性或生性胆小羞怯的孩子更应及时地多加鼓励。其次,建立提问记录册。在学生小组的评价中,组长专门有一项是记录组员的提问情况,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与学期的评定挂钩。
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书目:
1、阎金铎主编:物理思维论.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2、余文森、湛启标著: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8.